经济连续四个季度低增长:韩国进入“失去的30年”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韩国经济增长率预计将连续四个季度低于0.2%(环比),创1960年开始该项统计以来的首次纪录。这意味着在“特朗普冲击”抵达前,韩国经济已显露疲态。
据韩国央行3日发布的最新经济展望,韩国今年第一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预计环比仅增长0.2%,较去年11月的预测值下调0.3个百分点。民间消费低迷是主要因素。韩国央行相关人士表示,“消费心理本已冻结,又遭遇暴雪寒潮等气象因素叠加,预计经济复苏将比原先预期更为迟缓”。
占GDP的48%的民间消费持续疲软,出口也亮起红灯。截至今年2月,累计出口额为1017亿美元,同比下降4.8%。主力产品半导体表现低迷。2月半导体出口同比下降3%,16个月来首次转负。15大主力出口品类中有11个品类出口额萎缩。出口占GDP比重达39%。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消费与出口双双动摇。去年增长率为-0.2%(第二季度)→0.1%(第三季度)→0.1%(第四季度)。相比之下,1997年外汇危机时期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后迅速反弹至2%以上;2020年受新冠疫情直接冲击时也仅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之后快速恢复。
从新冠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第一季度到2024年第一季度,韩国季度平均增长率为0.55%(环比),这意味着最近四个季度经济增长几乎停滞。汉城大学经济学教授金相奉指出,“即便动员所有可用资源,也无法显著提升增长率,这表明低增长局面已经固化”。
导致这一现象的是新兴产业缺失、生产年龄人口减少、陈旧监管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韩国十大出口品类向半导体的集中度进一步加剧,与20年前几乎相同。仅电脑、影像设备被显示器、家电产品取代。造船、海运业因推迟结构调整,在10年前就在中国的竞争下陷入重大危机。最近,钢铁、石化行业也面临类似困境。
“韩国经济峰值”信号显著:“韩国开始走入失去的30年”
随着产业结构改革迟缓,就业与收入状况持续恶化,支撑内需的动力也在减弱。作为代表性消费指标的零售销售额,仅去年就同比下降2.2%,创下2003年信用卡危机(-3.2%)以后21年来的最大跌幅。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下滑,且降幅持续扩大。延世大学经济学部名誉教授金正植指出,“当前的低增长并非突然降临,而是早已‘预见的未来’”。
从全年数据来看,低增长趋势同样显著。2023年韩国经济增长率为1.4%,去年勉强达到2%。韩国央行预测今年增长率为1.5%,明年为1.8%,意味着1%区间的低增长将连续第四年持续。这也是韩国从未经历过的局面。
韩国央行行长李昌镛表示,“我们一直依赖既有产业,未能培育新的增长动力”,“过去对高速增长过于习惯,现在1.8%就被视为危机,但这才是我们的真实水平”。这是对长期忽视结构性改革现实的冷静诊断。
近期,韩国开发研究院(KDI)指出,韩国潜在增长率已进入1%区间。韩国经济人协会对111名经济领域教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受访者认同韩国经济已达峰值并开始下行的“峰值韩国”观点。他们认为主要威胁因素包括低生育率与老龄化导致的人口悬崖(41.8%)、新增长动力缺失(34.5%)、劳动力市场僵化与低劳动生产率(10.8%)。
未来道路依然荆棘密布。随着下半年临近,美国关税冲击很可能成为现实。企业大规模设备投资也难以期待,特朗普就任后企业忙于开拓替代出口市场或转移生产基地。消费疲软则受到高利率与收入增长缓慢的双重影响,短期内难以改善。与此同时,内需的另一支柱——建筑业前景更加黯淡。
有分析认为,正如每季度维持0%区间低增长的日本“失去的30年”,韩国也已步入长期低增长初期。金正植教授强调,“为避免重蹈日本覆辙,必须提升潜在增长率,而提高生产率的劳动力市场改革至关重要”,“需要积极支持新兴产业培育与技术开发,并大胆增加财政支出”。
金相奉教授指出,“提升民间投资能力,使人工智能(AI)等新兴产业得以发展并拓展全球市场至关重要”,“同时需要重新审视金产分离(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分离)等传统监管方式是否适应当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