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9 09:35
参观LG新能源展位的人们。【照片来源:韩联社】
参观LG新能源展位的人们。【照片来源:韩联社】

瞄准“下一代半导体”的韩国电池首次在欧洲市场拱手将第一的位置让给了中国企业。这是自2020年正式开启电动汽车市场以来,韩国电池企业首次在欧洲失去领先地位。由于电动汽车市场的暂时性需求停滞,对低价电池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因此有人担心今年韩国与中国电池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根据18日市场调查公司SNE Research的统计数据,去年LG新能源、三星SDI、SK on等韩国三大电池制造企业在欧洲市场的总占有率为45.1%,首次被中国企业(合计49.7%)反超。欧洲与美国、中国并列为全球三大电动汽车市场。在美国,韩国企业占据优势;在中国,中国企业占据优势;因此,谁在欧洲市场胜出,谁就能掌握电池市场的主导权。而如今,欧洲市场已被中国企业掌控。

郑根泳 设计师
郑根泳 设计师

韩国电池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在2021年曾高达70.9%,占据绝对优势,但随后逐年下降,由2022年的63.6%降至2023年的54.9%。与此同时,中国电池的占有率从18.4%迅速攀升至32.1%,再到2023年的41.5%。从企业层面来看,全球最大的电池制造商中国宁德时代(CATL)以38.2%的市场份额在去年位居第一,而2023年曾位居第一的LG新能源则跌至第二位(27.3%)。

今年以来,欧洲车企对廉价中国电池的偏好更加明显,导致韩国与中国电池企业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今年1月,韩国三大电池企业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仅为35.6%,较去年同期(51%)大幅下降了15.4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宁德时代、比亚迪、孚能科技(Farasis)、中创新航(CALB)等中国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从43%跃升至56.3%。尽管今年1月欧洲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0.5%,显示出市场复苏的迹象,但这一增长红利几乎全部被中国电池企业占据。

欧盟的碳排放法规对中国电池企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韩国投资证券研究员金贤秀分析称,“尽管欧洲整车制造商的电动汽车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但由于巨额碳排放罚款的压力,企业不得不加速向电动汽车转型。为了减少亏损,车企越来越多地选择购买价格更低的中国电池”。

郑根泳 设计师
郑根泳 设计师

韩国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离子(NCM)电池,而中国则以廉价的磷酸铁锂(LFP)电池为先锋,攻占欧洲市场。凭借中国政府的强力支持,中国企业在技术和价格竞争力方面均占据优势。尽管韩国企业为了克服暂时性需求停滞,最近也开始涉足LFP电池制造,但要实现量产预计需等到今年年底之后,因此今年将是一个关键节点。

中国电池企业还在加速扩大在欧洲的本地生产规模。已在德国设有工厂的宁德时代(CATL)计划今年内在匈牙利启动一座大规模工厂(年产能100GWh),并计划在西班牙新建第三座工厂。同时生产电池和电动汽车的比亚迪(BYD)今年将在匈牙利启动工厂,明年则将在土耳其投产。此外,比亚迪最近还透露正在考虑在欧洲建立第三座生产基地。中创新航(CALB)也在上个月宣布将在葡萄牙建设其在欧洲的首座工厂。由于中国内需市场增长有限,而美国对中国企业的限制政策使得进入美国市场困难重重,因此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了门槛相对较低的欧洲市场。欧盟已承诺到2027年投入18亿欧元(约合2.8万亿韩元)支持区域内电池生产。

近期,欧洲最大的电池企业Northvolt在瑞典申请破产,这一事件预计将进一步加剧中韩两国在欧洲市场的竞争。随着欧盟电池自给自足计划实际上宣告失败,中韩企业正瞄准这一空缺。尽管目前Northvolt的市场份额微不足道,但曾投资该公司的德国大众和宝马等企业需要寻找替代方案。Northvolt的破产案例表明,进入电池制造业的门槛极高,这也意味着中韩两强格局可能会进一步固化。

专家指出,韩国电池企业必须通过技术优势超越中国。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的专业研究员崔在熙(音)建议,“在中国企业于欧洲建厂并提升产能利用率的同时,韩国企业应加快如LFP或中镍电池中低价位电池的开发和量产速度”。中镍电池是三元锂离子电池的一种,其镍含量降低至50%~70%,与高镍电池相比价格更为低廉。

SK on在匈牙利建立的电池工厂。【照片来源:SK on】
SK on在匈牙利建立的电池工厂。【照片来源:SK on】

韩国三大电池企业计划通过加强欧洲本地化生产,与中国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三星SDI计划将通过增发筹集的资金中的6413亿韩元用于匈牙利工厂的方形电池产能扩建以及磷酸铁锂(LFP)电池生产线的投资。LG新能源将在波兰工厂生产供应给雷诺Ampere的LFP电池,而SK on则于去年在匈牙利伊万查建立了其在欧洲的第三座工厂,将区域内的生产能力较原有水平(17.5GWh)扩大了2.5倍以上。

韩国电池行业强调,为了抓住提升竞争力的黄金时机,政府需要提供支持政策,例如被称为“韩国版通胀削减法案(IRA)”的《税收特例限制法》修订案等。业界主张,通过对国家战略技术的投资税额抵扣进行直接现金返还或第三方转让方式的补充,使持续亏损的电池企业也能享受到政策红利。一位行业相关人士表示,“如果修订案能够追溯适用,将有助于企业进行技术提升的研发(R&D)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