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集会上发表讲话时,嘲讽了地方党派达罗毗荼进步联盟(DMK)的邦政府领导人。

“这些泰米尔纳德邦的部长们嘴上说着以自己的语言为荣,但写信给我时却总是用英语署名。为什么他们不用泰米尔语呢?”他问道:“他们的泰米尔骄傲去哪儿了?”

这可不是普通的讽刺。莫迪政府与泰米尔纳德邦首席部长斯大林(MK Stalin)领导的政府陷入了激烈的语言争端,争议的焦点是印度政府试图在南部邦的学校强制推行印地语教学,而联邦政府否认了这一指控。

新德里与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之间的口水战已升级为一系列街头抗议,并引发了对莫迪政府扣留该邦教育经费的指责。鉴于该邦长期以来存在着反印地语骚乱(有时甚至引发暴力冲突),斯大林发出了不祥的警告。

“我警告(莫迪政府),别对着蜂巢扔石头,”斯大林在二月份的一次政府活动上说道。“别指望能看到泰米尔人独特的战斗精神。”

那么,这场争吵究竟是怎么回事?莫迪政府是不是想强迫泰米尔儿童学习印地语?为什么印地语如此具有争议,至少在泰米尔纳德邦是如此?

泰米尔纳德邦为何指控强制推行印地语?

争议的核心是印度的国家教育政策,该政策于1968年首次推出,并于2020年进行了更新。

最初的政策规定了三种语言的教学模式。印度北部印地语邦的学校必须教授印地语、英语和第三种印度语言,最好是来自印度南部的语言。非印地语邦则需要教授当地语言、印地语和英语。

印地语属于印度-雅利安语系,而泰米尔语则属于一个独立的达罗毗荼语系。泰米尔纳德邦的邻邦也使用达罗毗荼语系的主要语言,例如泰卢固语、卡纳达语和马拉雅拉姆语。

三种语言模式背后的想法是推动印地语成为印度的纽带语言。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语言:印度宪法承认121种语言,其中22种为官方语言。印地语是官方语言之一,根据2011年的最新人口普查数据,印地语使用者多达5.2亿,占总人口的近43%。泰米尔语位列第五,使用者人数为6900万,占总人口的5.7%。

新德里尼赫鲁大学语言学家兼教授阿耶莎·基德瓦伊认为,独立印度的创始人认为他们所代表的多种语言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构成了潜在威胁。

基德瓦伊告诉半岛电视台:“实施三种语言方案并不是为了儿童的教育,而是为了解决那些对印度联邦构成严重威胁的多语言使用者问题。”

然而,实际上,虽然大多数非印地语国家都教授印地语,但大多数印地语国家都选择梵语(另一种印度-雅利安语,印地语和许多其他语言都源于此,但已不再日常使用)作为第三语言。

“梵语是一门死语言”,现年57岁的基德瓦伊表示,梵语在印度学校里主要以公式化的方式教授,这使其成为一门高分科目。基德瓦伊曾在新德里上学,从六年级到八年级学习梵语。

2020年修订后,新教育政策保留了三语制,但允许各地区更灵活地选择这三种语言,其中至少有两种是印度本土语言。印地语不必是其中一种。

但即使这样,泰米尔纳德邦也无法接受,因为与印度其他地区不同,这里从一开始就没有接受过三种语言的模式:它的学校一直只教授两种语言,即泰米尔语和英语。

而斯大林政府现在指责莫迪政府利用国家教育政策——以及该邦拒绝接受三种语言方案——来拒绝为其提供教育资金。泰米尔纳德邦声称,这表明莫迪的教育政策不过是烟幕弹,目的是将三种语言方案强加给该邦,并建立推动印地语发展的后门机制。

莫迪政府是否扣留了2.32亿美元的教育经费?

泰米尔纳德邦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该邦的孩子只需要两种语言:泰米尔语(他们的母语)和英语(一种全球交流语言),以帮助他们在国际环境中茁壮成长。

直到最近,跨党派的联邦政府虽然不同意泰米尔纳德邦的观点,但对其拒绝接受三种语言方案视而不见。

现在情况已经改变。

莫迪的教育部长达曼德拉·普拉丹表示,政府将根据“全民教育运动”(Samagra Shiksha Abhiyan)计划向泰米尔纳德邦拨出超过200亿卢比(2.32亿美元)的教育资金。“全民教育运动”是中央政府为确保全民教育而制定的计划。

普拉丹坚持认为,如果泰米尔纳德邦需要资金,就必须实施国家教育政策及其三种语言模式。

泰米尔纳德邦认为,联邦政府扣留资金正在损害该邦的教育体系——该邦是印度最成功的教育体系之一。这个南部邦的识字率超过82%,高于73%的全国平均水平,被认为是教育领域的先驱。该邦是印度第一个推出政府资助午餐的邦,四十年后,该方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被认为大幅提高了入学率。

那么莫迪政府是否正在大力推行印地语而忽视其他语言呢?

根据2020年的新教育政策,印地语首次成为非印地语国家的可选第三语言,而非强制性语言。

莫迪政府还坚称,其一直在推广非印地语的使用。针对泰米尔纳德邦学校语言的争论,印度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被广泛视为莫迪的副手)指出,政府允许在中央行政职位的考试中使用包括泰米尔语在内的地方语言。

但莫迪政府的批评者认为,尽管该政府应该代表印度及其所有语言,但其重点主要放在推动印地语在国内外的发展。

德里大学印地语教授阿普尔瓦南德表示:“联邦政府正在大力投资印地语,并大力推广印地语,这与推广其他语言不同。”

例如,他指出,莫迪政府的所有新政策都带有印地语名称。一项为贫困家庭提供燃气连接的计划被称为“总理照明计划”(Pradhan Mantri Ujjwala Yojana);一项金融普惠计划被称为“总理人民财富计划”(Pradhan Mantri Jan Dhan Yojana)。

莫迪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印地语部门,负责在海外推广印地语,包括通过该国大使馆和领事馆翻译所有演讲和声明。

2022年,沙阿还宣布在印地语并不普及的东北各邦招聘2.2万名印地语教师。

“语言是一场权力的游戏。而当它变成一场游戏时,它与沟通无关,”语言学家佩吉·莫汉(Peggy Mohan)说道,她撰写过关于南亚语言世代演变的书籍。“我们谈论的不是更好的沟通。我们谈论的是强加你的代码的权力。比如,你不懂这门语言,所以你的权力比我小。这关乎权力。”

尼赫鲁大学语言学家基德瓦伊表示,莫迪政府“了解语言的力量”。

泰米尔纳德邦的战线尤其激烈,该邦是印度少数几个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从未执政的邦之一,该党传统上在印度北部和西部势力最强。

为什么泰米尔纳德邦对印地语特别敏感?

泰米尔纳德邦是印度南部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邦,独立后基本保留了其达罗毗荼民族的特色。

这种身份认同——将泰米尔纳德邦与印度其他地区,特别是北部地区区分开来——是通过20世纪初的民众运动形成的,这些运动的领导人是拉马萨米(E.V. Ramasamy),他被人们称为贝里亚尔(Periyar),在泰米尔语中意为“受人尊敬的人”。

这场运动由安纳杜拉伊(CN Annadurai)发起,他创立了斯大林现在领导的达罗毗荼进步联盟。

“泰米尔纳德邦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所谓的泰米尔民族主义。人们希望以自己的语言为荣,这有助于动员民众,”著名泰米尔语言学家安纳马莱(E Annamalai)说道,他研究和教授泰米尔语已有六十多年。

尽管印度人民党和莫迪如今可能是反印地语运动的目标,但国大党(现为达罗毗荼进步联盟的盟友)长期以来也被指责试图在泰米尔纳德邦推广印地语。

1937年,泰米尔纳德邦爆发了第一场大规模反印地语抗议活动。当时,仍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国大党领导的泰米尔纳德邦政府将印地语列为学校必修课。抗议活动持续了两年多,超过1200人被监禁,直到英国政府撤销了强制印地语学习的命令。1948年,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这一次是在独立的印度,国大党同时执政于邦和联邦政府。

1963年,达罗毗荼进步联盟领导人安纳杜拉伊因“密谋焚烧”印度宪法部分内容“以抗议在学校引入印地语”而被捕。不久后,他被释放。但两年后,安纳杜拉伊在反印地语运动前夕再次被捕。两名年轻的支持者自焚,印地语书籍被焚烧,随后与安全部队发生冲突。地方政党至今仍将1965年1月25日定为“哀悼日”,以纪念安纳杜拉伊被捕。

安纳马莱告诉半岛电视台,“对于政治动员来说,语言成为了一种工具,一种身份标志。因此,所谓的语言战争本身并非语言战争,而是一种解决政治或经济不满的工具。”

诚然,语言在印度其他地区也是一个敏感问题。

1953年,泰卢固语使用者(约8100万印度人使用泰卢固语)发起抗议,导致安得拉邦脱离泰米尔纳德邦。这为几年后印度所有邦的语言重组奠定了基础。邦界被重新划分,主要依据的是各邦使用哪种语言。

除泰米尔纳德邦外,许多邦也反对1968年教育政策中强制教授印地语的规定。

但只有泰米尔纳德邦打破了国家法令,推行双语制度——泰米尔语和英语。

这真的与泰米尔语和印地语有关吗?

然而专家表示,对于政治斗争的双方来说,语言只是一种工具。

阿普尔瓦南德表示,莫迪政府将印地语视为一种武器,试图为印度创造一种独特的文化认同,凌驾于几个世纪以来塑造印度面貌的多元习俗之上。

但泰米尔纳德邦的做法也未必有助于泰米尔语的普及。

人口普查的比较分析显示,在泰米尔纳德邦,1991年至2011年间,只讲泰米尔语的人口比例从84.5%下降到78%,而讲英语的人口比例则有所上升。

安纳马莱在谈到泰米尔纳德邦的语言政策时表示:“不幸的是,这仅仅停留在一种政治团结的层面,而没有真正提高语言的使用率。”

“一种语言,如果不被使用,就无法生存,无论你如何推崇它。”

这位语言学家说道,“泰米尔语的使用越来越少了。它主要用于政治领域,但在教育领域,你会发现对英语授课学校的需求很大。”

来源 : 半岛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