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的未来与亚洲的稳定和各国人民的合作息息相关。”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用这番话概括了中国对亚洲的愿景,并强调,亚洲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邻近,更是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和重要纵深,是中国应对国际挑战的重要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亚洲大陆——特别是其东南部地区——是近年来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的真正冲突舞台,甚至可能是下一次对抗的舞台。

随着西方越来越多地谈论对抗中国的崛起,特别是在南海问题上,该地区主要大国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冲突轮廓正在形成。随着国际影响力争夺的加剧,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已成为军事和经济联盟对抗和冲突的舞台。

北京自诩为东盟的“发展经济伙伴”,而华盛顿则将中国的存在视为对东盟全球地位和地区控制力的威胁,与此同时,东盟国家则试图在双方之间取得平衡。

中国已成为东盟不可或缺的经济伙伴(马来西亚总理办公室)

历史和经济关系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与邻国,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东盟国家已成为日益增长的经济强国,其经济位居世界第七,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由10个国家组成: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缅甸、柬埔寨、老挝和文莱。

2023年东盟成员国GDP总和约达3.86万亿美元,跻身世界最大经济集团之列。2023年的数据还显示,印度尼西亚的GDP总量位居东盟各国之首,达到1.42万亿美元,其次是泰国、新加坡和菲律宾。

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成为东盟不可或缺的经济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超过9750亿美元,此外还将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并提供数十亿美元的贷款。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巩固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寻求通过基础设施项目建立物流和贸易网络,确保其货物安全稳定地运往印度洋。

2010年签署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被认为是双方贸易增长最有力的催化剂之一,因为它取消了多项关税限制,有助于加强跨境经济合作。

中国的崛起对东盟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通过将生产从中国转移到这些国家。 2023年,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较上年增长约14.2%,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制造业投资约240亿美元,其中重点投资于越南和马来西亚。

深刻分歧

然而,这种经济合作因深刻的政治和历史差异而变得复杂,尤其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与中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存在争议。此外,人们越来越担心陷入“债务陷阱”或失去对中国资助的战略项目的控制权,正如老挝和柬埔寨的情况一样,报告显示,中国的债务不断增加,北京的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而国家主权却受到损害。

中国在东盟的作用不仅限于经济层面,还延伸到政治、军事层面,例如,有报道称,中国为缅甸军政权提供政治和外交支持,缅甸军政府于2021年2月通过政变推翻了昂山素季领导的民选文职政府而成立。中国阻止了安理会针对其发布的决议,并在包括东盟会议在内的国际论坛上暗中支持其政变,尽管它没有明确宣布支持政变。

这一支持引发了部分东盟国家的担忧,他们认为此举削弱了东盟在推进和平进程和恢复民主方面的地位,并使在缅甸问题上达成统一立场的可能性变得复杂。

2018年,马尔代夫政治危机爆发,总统阿卜杜拉·亚明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逮捕最高法院法官和政治反对派,无视法院释放政治犯的命令,分析人士将中国在此次危机中的立场被视为对总统的默许支持。亚明执政期间,马尔代夫与中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

中国认为南海大部分地区属于其领土(路透)

南海紧张局势

南海问题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中最关键的问题。北京宣称对这片水域的大片区域拥有历史权利,这条水域被称为“九段线”,涵盖了上述国家的水域。北京声称这片海域在历史上属于“蓝色疆土”的一部分,“蓝色疆土”指的是北京认为属于其国家领土的海域。

争端涉及南海的南威群岛和西沙群岛,这些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和文莱都声称对该海域有争议的地区拥有主权,而中国则宣称对该海域 90% 的岛屿及其周边海域拥有历史性权利。

自2013年以来,中国通过建造人工岛并将珊瑚礁改造成配备防空系统、雷达和飞机跑道的空军和海军基地,加强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这些举动引发了菲律宾等国的反复抗议。菲律宾于2016年在海牙国际仲裁法庭获得裁决,裁定中国的主张无效,但北京拒绝承认该裁决。

时任菲律宾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对中国采取务实、灵活的立场,表明他不想损害与中国的关系。他将该裁决描述为“一张可以放进抽屉里、以后再拿出来使用的纸”,并坚称他的国家不会与中国“开战”。

这一关键等式从更广阔的层面反映了东盟国家试图在与中国的关系中保持平衡,他们不想与北京发生冲突,但同时,他们也不想放弃对争议水域的主权。柬埔寨和老挝等国家似乎与北京的关系更为密切,有时被指责在东盟内部“为中国说话”,从而造成了东盟内部的分裂。

这种差异削弱了东盟在重大地区问题上采取统一立场的能力,并导致东盟与中国就规范南海争端的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进行的长期谈判陷入停滞。

美国和菲律宾舰艇在南海进行训练(半岛电视台)

美国在双方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如果不考虑美国的政策及其在该地区的作用,就不可能讨论中国与其亚洲邻国,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关系。美国通过其军事基地、战略联盟和在南海(特别是在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的存在以及其技术和能源项目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

美国试图在其周边遏制中国,认为北京的行动对海上航行自由构成了直接威胁,美国正在采取多种策略来对抗所谓的“中国扩张”。

2024年10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在2024年东盟峰会上表示,“美国将继续支持印太地区的航行和飞越自由”。

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认为,如果中国宣称对该海域拥有主权,航行自由将受到威胁。该海域是一条主要水道,也是全球贸易最重要的动脉。

多年来,华盛顿及其西方盟友一直在加强东南亚联盟,例如由美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组成的“四方安全联盟”以及与英国和澳大利亚组成的AUKUS安全联盟,该联盟于2015年开始在该地区进行海军巡逻,口号是“保护航行自由”,其目的是深化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外交、安全和防务合作,应对21世纪的挑战,其中也暗指中国。

华盛顿还推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象征——的替代举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总统拜登在2023年新德里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宣布的“经济走廊”倡议。该计划将印度与中东和欧洲连接起来,包括对航运和铁路的投资,并通过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约旦和以色列将印度与欧洲部分地区连接起来。

海上军事化

美国支持东盟国家对抗中国主张的努力,与菲律宾进行联合海军巡逻,并向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提供军事和技术援助。

中国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军事和外交存在,特别是通过与菲律宾和泰国达成的防务协议以及与新加坡和越南的密切合作。中国认为这是对其地区安全的直接威胁,指责华盛顿制造“海上冲突”,并鼓励各国挑战中国在南海的主权主张。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2020年表示,美国已成为“南海军事化的最大推动者”和“该地区最危险的因素”。

2023年3月,一艘美国驱逐舰未经允许进入中国西沙群岛领海,中国警告“美国挑衅”。 2023年12月,一艘菲律宾船只与一艘中国海岸警卫队船只在有争议的礁石附近发生碰撞,华盛顿敦促北京停止在南海采取“危险和破坏稳定”的行动。

2024年8月,菲律宾宣布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南海举行联合演习,中国则在与马尼拉有争议的环礁附近进行联合海空巡逻。

2021年,中国开始在从日本延伸至台湾和菲律宾的岛链上部署远程反舰导弹,并在所谓的“第一岛链以外”部署了能够作战的兵力,表明其已做好远程军事行动的准备。

北京认为,控制南海不仅是主权问题,也是战略生存问题,尤其是考虑到台湾争端有可能升级为涵盖整个地区的更广泛对抗。

展望未来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可能仍将受制于经济与政治、共同利益与根深蒂固的分歧之间的微妙平衡。然而,面对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撤军政策和激进的经济政策,东盟可能会转向改善与崛起的邻国中国的关系。

中国正试图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投资,并维持良好关系,避免升级为对抗。 2023年4月,中国表示愿加快与东盟国家就“南海行为准则”进行磋商,以减少该地区发生海上冲突的可能性。然而,随着一些国家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以及边界争端的加剧,这一进程可能面临越来越大的阻力。

至于东盟,尽管面临来自华盛顿和北京越来越大的压力,其持续关注的仍是保持其独立决策,而不是被卷入一个对抗另一个的轴心。

来源 : 半岛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