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升级了与邻国的对抗,这一幕再次凸显了南亚两个核大国之间关系的脆弱性,周四上午,印度要求所有居住在其领土的巴基斯坦公民在 4 月 29 日之前离开。此前,在克什米尔地区帕哈尔加姆发生了致命袭击,该地区是两国争议地区,由印度政府管辖,造成 26 人死亡,这是穆斯林占多数地区的暴力事件。

印度的措施还包括暂停一项重要的水资源共享条约、关闭两个邻国之间的主要陆地边境口岸以及大规模裁减外交人员,其中包括从伊斯兰堡撤出数名印度外交官、武官和其他人员,并向巴基斯坦同行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回国。

伊斯兰堡方面很快就做出了回应,它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重申将对任何威胁其主权的行为采取威慑性回,并表示,印度任何阻止或改变印度河水流的企图都将被视为战争的起因,伊斯兰堡关闭了与印度的领空和陆地边界,暂停了双边贸易,并驱逐了多名印度外交官。

与此同时,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态度强硬,誓言要追究那些策划或实施袭击的人,并表示,惩罚将“超出他们的想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官员告诉半岛电视台说,他们怀疑有四名袭击者参与了此次袭击,其中两人来自巴基斯坦,两人来自印控克什米尔地区。

巴基斯坦官方已完全否认与该事件有关,向遇难者表示哀悼,并宣布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制定慎重应对措施。然而,一个自称“抵抗阵线”(TRF)的组织声称对此次袭击负责,并据信该组织是巴基斯坦虔诚军的一个分支。声明将这些袭击与向数千名印度人发放居留许可联系起来,允许他们在克什米尔生活和工作。

然而,此次事件并非两国之间长期以来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的孤立事件,尤其是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这让人想起2019年2月发生的事件,当时印度车队在克什米尔遭到袭击,40多名印度士兵丧生。印度对巴基斯坦境内发动空袭予以回击。

或许,在这方面最严肃的揭露来自美国前国务卿迈克·蓬佩奥的回忆录,他指出,当年两国距离核对抗仅一步之遥,此前一名印度官员告知华盛顿,巴基斯坦实际上已经开始准备其核武库,印度正在考虑采取类似的回应。

最低限度的威慑

印度很早就在核领域采取了雄心勃勃的战略路线,早在1944年脱离英国独立之前就已开始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尽管印度在近三十年后才进行首次核试验(1974年,代号“笑佛”),但这起核试验却成为了一个分水岭,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愤怒反应,并促使美国对印度实施了严厉制裁,尽管当时印度尚未真正开始生产核武器。

但印度核进程的根本性转变发生在1998年,当时印度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核试验,并同时发展了以“可信的最低限度威慑”概念为基础的明确核理论,而该理论建立在“只报复”原则之上。这一理论并非建立在公开核军备竞赛的思想之上,而是基于一种精确的战略哲学,即满足有限但足够数量的核武器,以便在遭受核攻击时能够对敌人造成不可接受的伤害。

从这个角度看,印度的核平衡不再是数量的产物,而是效力的产物;这意味着,新德里在这种背景下,不需要庞大的武器库,而是需要足够的能力,以确保即使在遭到第一次打击后也能做出毁灭性的回应,这使得任何侵略性攻击对对方来说成本都极高。

印度原则的第二部分同样重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印度承诺在任何冲突中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也明确表示,对任何核袭击都将予以坚决回击。这一做法使印度核武器的最终目标是防止战争,而不是发动战争,将使用核武器变成一种有一定损失的选择,从而建立一种威慑平衡,尤其是在南亚这样紧张的地区。

总而言之,可以说印度的核理论是技术野心和地缘政治考量的混合物。它寻求(至少在宣称的范围内)在不进行公开核军备竞赛的情况下实现威慑,目标是拥有尽可能多的弹头,这是核竞赛的惯例。

巴基斯坦“哈塔夫”-3型弹道导弹(欧洲通讯社)

回应“笑佛”

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在关键的政治和军事时刻启动了核计划,该项目于 1972 年启动,是对印度在 1971 年战争中惨败以及随后东巴基斯坦分裂和孟加拉国成立后逐渐显现的核优势的直接回应。

这种地缘政治冲击促使伊斯兰堡认为核武器是生存和战略的必要性,而不仅仅是军事奢侈品,1974年印度进行首次核试验(“笑佛”)后,巴基斯坦的核计划进程迅速加速,当时印度的首次核试验被认为是地区力量平衡发生变化的间接宣告。

到 20 世纪 80 年代,据信巴基斯坦拥有生产核武器的技术能力,尽管没有正式宣布。1998年5月,印度通过一系列核试验承认自己是核大国,巴基斯坦迅速做出反应:不到一个月后进行了一系列核试验,并发表声明证实其拥有核能力。

此次激烈的核交锋将南亚推入了公开核威慑的新阶段,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该地区可能陷入公开核军备竞赛的担忧。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指出,巴基斯坦的核理论与印度核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巴基斯坦采用了“首先使用原则”。与印度“不首先使用”政策相反,巴基斯坦认为,尽早使用核武器的威胁是阻止印度军事冒险的必要手段,而不是在军事冒险成为现实之后。

伊斯兰堡通过所谓的“四个界限”为这一理论建立了清晰的理论框架,这四个界限是可能导致启动核反应的具体场景。即空间界限:印度军队对巴基斯坦领土发动大规模入侵,常规力量无法击退,然后是军事界限,这表明,如果印度使用化学或生物武器,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军事力量,特别是空军,可能会被摧毁。

第三,经济界限:在这种情况下,巴基斯坦经济可能因封锁或针对贸易走廊或水资源和能源等重要基础设施等措施而面临严重崩溃,最后是政治界限,如果内部稳定面临生存威胁,例如出现国外支持的大规模叛乱,或任何可能导致破坏巴基斯坦稳定或威胁其领土完整的行动。

巴基斯坦的这一安全理念体现了其基于“模糊威慑”原则的安全愿景,即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使得印度(或任何其他潜在对手)在升级冲突之前三思而后行。该战略旨在让对手产生怀疑,缩小军事安全范围,这使得印度的传统优势无法转化为实际的地面胜利。

总而言之,可以说,巴基斯坦的核威慑不仅是为了防止战争,而且是为了避免输掉战争。这使得该理论更加灵活,但也更加危险(因为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更大),特别是在有限对抗频繁发生、军事和外交通信仍然脆弱且容易受到干扰的地区。

危险的军火库

目前,印度和巴基斯坦据信共拥有300至400枚核弹头(两国大致均等),其中大部分是裂变炸弹(当量约为10-20千吨),还有一些氢弹。

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拥有各种形式的三位一体核力量,该术语指的是从战略核武库中发射核武器的方法,由三种主要武器组成:战略轰炸机(空载)、陆基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

具体来说,印度拥有射程各异的“烈火”导弹系列,从射程700-1200公里(短程/中程)的“烈火”-1,一直到射程高达8000公里(洲际弹道导弹射程)的“烈火”-5,可覆盖中国全境及以外地区。

此外,印度还拥有能够发射核导弹的海军平台,例如“歼敌者”号核潜艇,这是印度第一艘自主研发的能够从海上携带和发射弹道导弹的核潜艇。它装备有射程约 700 公里的 K-15 萨加里卡弹道导弹。它还配备了携带K-4弹道导弹的能力,射程约为3,500公里。

此外,印度空军装备的幻影2000H、苏-30和美洲虎IS等飞机也经过改装,可以携带核武器,但主要重点和力量仍然放在陆基弹道导弹上。

另一方面,巴基斯坦拥有哈特夫系列(包括沙欣和高里系列),其导弹范围从射程约 750 公里的沙欣-1 型导弹,到射程约 2,750 公里的沙欣-3 型导弹,在此射程下,导弹可以击中印度东部岛屿。此外还研制了巴布尔-3潜射巡航导弹(射程约450公里),并改装了F-16和幻影⅗飞机携带核弹。

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像飞机一样飞行,在低空(有时接近地面或海平面)飞行,并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保持在大气层内。它们使用机翼和喷气发动机(像小型飞机一样),而弹道导弹则不同,弹道导弹沿弧形路径(弹道轨迹)向上飞行,离开大气层,然后返回高速打击目标。

巡航导弹由于其先进的制导系统而具有高度准确性,能够精确打击小目标,它们还可以机动并躲避雷达,这使得它们比弹道导弹更具优势,因为弹道导弹的精度较低,而且更容易被监视系统和雷达探测到。

在一场假设的核战争中,印度启动其核理论,发动20次战略打击(Shutterstock)

假设的核战争

2019年,《原子科学家公报》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提出了一个假设情景,模拟印度和巴基斯坦在2025年陷入全面核冲突。尽管该情景本质上是理论性的,但它基于现实参数,突显了南亚地区核威慑的脆弱性,尤其是在两国持续紧张局势的背景下。

该研究始于一起针对印度议会的所谓“恐怖”袭击,导致数名主要政治领导人被暗杀,并动摇了印度的政治和体制结构。在此背景下,军方采取主动,决定对巴基斯坦领土,特别是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发动地面坦克攻击,做出强有力的地面回应。

这一突然举动震惊了巴基斯坦军方领导层,他们意识到常规力量的不平衡,印度占据优势。在缺乏可行的常规武器选择的情况下,巴基斯坦启动了“首先使用威慑”原则,决定使用战术核武器作为紧急防御措施。

在假设的核战争的第一天,巴基斯坦使用10枚战术核弹,每枚核弹的当量约为5千吨(不到广岛原子弹威力的一半),瞄准克什米尔境内的印度装甲部队。这些炸弹在低空引爆,以减少附带影响,并且只针对军事目标。

第二天,在巴基斯坦又发动了15次战术打击后,印度不再观望,而是启动了“可信报复”的核战略。它发动了20次战略核打击,使用更大的弹头,目的是彻底摧毁巴基斯坦的军事基础设施。主要目标包括巴基斯坦主要军队驻地巴哈瓦尔布尔市、机场和核武器库。

这就是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的区别。前者用于对城市中心或战略基础设施进行毁灭性打击,目的是造成全面瘫痪,而后者用于在战场上取得局部军事成果,例如摧毁营、坦克或阵地。

第三天,局势继续升级:巴基斯坦回击了30枚战略核导弹,其中20枚瞄准印度主要城市,其余10枚瞄准城市地区的海军基地和机场。此外,它还向推进的印度军队发射了15枚新型战术核弹头。在局势升级最严重的时候,印度对巴基斯坦的 10 个重要基地发动了空射核弹袭击,其中包括军事、海军和空军基地,这些基地均位于城市人口中心。

升级阶段

如今,事态升级已无法阻止。双方都感到愤怒、恐慌和混乱。在接下来的三天里,巴基斯坦利用其剩余的战略武器库(约120枚核武器)摧毁了印度城市。印度以70枚核武器作为回应,但其军火库中仍保留着100枚核武器,以阻止中国的任何潜在攻击。

研究估计,上述升级规模将导致5000万至1.25亿人的人员伤亡,这些人可能在第一周内死亡,具体取决于所用武器的威力。两国的主要城市将被摧毁,变得无法居住,基础设施也几乎被完全摧毁。

在此背景下,城市火灾将向大气中释放1600万至3600万吨黑碳。烟尘将上升到平流层,阻挡阳光,导致全球气温大幅下降。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全球变冷,缩短种植季节,减少降雨,严重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并使与这些战争无关的其他国家陷入长期饥荒。

当然,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仍然很小,但它的存在足以让全世界感到恐惧。这两个国家曾进行过四次常规战争(1947 年、1965 年、1971 年和 1999 年),并发生过多次小规模冲突,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这意味着这种可怕的可能性在逐年增加。到了一定时候,愤怒可能会占据两国领导人的内心,局势可能开始升级,到那时,时光将无法倒流。

来源 : 半岛电视台 + 电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