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美人工智能战的细节
世界正在经历一场信息技术领域的全球冷战,而美国与中国正处于这场战争的前沿,其主要武器则是通过人工智能夺取全球主导地位。
或许最能说明问题的战斗之一就发生在几个月前,当时,中国以不超过560万美元的成本推出了人工智能应用程序“深度求索”(DeepSeek),有效地冲击了耗资数十亿美元的美国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例如“ChatGPT”。
这一事件震惊了全世界,事实上,它成为了一场震动美国信息技术行业巨头的科技地震——美国原以为自己的人工智能计算能力无与伦比,而通过阻止提供先进的数字芯片和云服务提供商,就能够使美国有能力遏制中国并限制其技术能力。
而事实上,中国正在采取相反的做法:中国正在构建不断发展的开源人工智能能力,而美国则正在走向严格控制的封闭式的人工智能系统。
美国人只了解人工智能等式的一部分内容,但数据同样重要,而这将迫使美国把各国划分为三个类别:
- 18个可靠国家,其中并不包括波兰、以色列和希腊这些盟友。
- 中等可靠国家。
- 不可靠国家,例如伊朗。
这种分类促使许多国家依赖中国的云服务提供商,而这有可能让中国获得其数据的访问权限,从而使中国能够继续训练和发展其人工智能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中国对阿里云和华为云等公司享有广泛监督权。这也意味着其服务器上存储的数据可供访问,从而使中国在开发人工智能模型方面拥有显著的优势,因为数据量越大,其能力越强,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在新兴市场中的人工智能主导地位。
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内对中国构筑了坚固的防御体系,但在应该发挥进攻作用时却反其道而行之,从而犯下了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
华盛顿一直忙于筑起坚固的壁垒,以限制中国获取计算能力(指用于训练和运行人工智能模型的计算资源),而中国却在绕过这些障碍,并且发展出了与美国同行在战略上不对称的优势。
中国企业意识到中国在高性能人工智能领域内赶上美国需要时间,因此,他们专注于开发更高效、更便宜的人工智能技术。
中国一直寻求在开源人工智能、发展云基础设施和全球数据生态系统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这项战略使中国能够提供更加便宜、不受限制的人工智能服务,从而使其在新兴市场中拥有难以撼动的地位。这不仅仅是一场人工智能竞赛,还是一场争夺当前和未来全球数字基础设施控制权的斗争。
欧洲和美国在理解中国方面的不足,源于西方思想界认为共产主义的中国无法进行有效创新和超越西方,然而中国共产党却不断增强其包容国内多元化和差异性的能力,进而使中国在各科技领域内日益处于更加领先、更加独立的地位,并在机器人、人工智能、电动汽车、锂电池等领域内成为重要的竞争对手。
中国采取的是长期发展的战略,这得益于其能够吸收任何产品的庞大市场,进而保证其产品的发展与连续性,并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进行出口。此外,中国还不会对它的产品设置任何限制。
中国的志向是要打破美国的霸权,并最终使之失去国际经济宝座,并在西方缺席的背景下,逐步发展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就像在非洲的情况那样。
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差异有如龟兔一般——美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独特的创新,但它对技术的转化却像乌龟一样缓慢,而中国则通过多种应用,就像兔子一样快速跃入市场。
这也使中国能够为未来的技术制定技术标准并塑造其对该领域的管理,尤其是鉴于渴望技术的金砖国家以及全球南方国家拥有巨大的市场。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中美长期地缘政治竞争的质疑。
预计中国将会控制全球工业总产出的30%,同时还将意识到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能弥补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背景是中国的人口密度正在下降,从而使印度成为了世界上的头号人口大国和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
特朗普投入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计划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但美国缺乏制造能力是其面临的一个重大障碍,特别是鉴于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其制造能力,例如在核反应堆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内,而此时特朗普却专注于化石燃料。据悉,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已经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由此可见,还有很大的空间能够支持中国开拓和发展自身能力的政策。
西方国家的独特优势在于其跨境的研究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使它们互利共赢。但在特朗普“美国优先”的口号之下,美国的盟友——包括欧洲国家、日本、韩国和加拿大——将不得不寻求一条独立的道路,以确保其持续的竞争力和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能力。而这就是数字空间内的一场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