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难了“温饱”问题,食品类价格均涨
物价上涨,对低收入阶层打击更为残酷

韩国月度消费者物价指数已连续三个月同比上涨至2%出头,接近韩国央行设定的物价稳定目标 2%水平。韩国统计厅于2日发布了《2025年3月消费者物价动向》报告。
报告数据显示,上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为116.29(以2020年为100),同比上涨2.1%。由采购频率和支出比重较高的144个商品组成、反映体感物价的“生活物价指数”上涨了2.4%。被称为“餐桌物价指数”的生鲜食品指数同比下降1.3%。反映物价趋势的核心物价指数(剔除食品与能源)上涨了1.9%。

3月消费者物价的上涨主要由石油类(2.8%)和加工食品(3.6%)驱动。其中,石油类受国际油价下跌影响,涨幅较2月(6.3%)有所下降。加工食品方面,因食品企业接连上调出厂价,涨幅从2月的2.9%扩大至3.6%。从细分类目来看,泡菜(15.3%)、咖啡(8.3%)、面包(6.3%)、火腿及培根(6.0%)等涨幅显著。政府分析指出,原材料价格上涨、高汇率、人工费和能源成本增加等多重因素,共同推高了加工食品的出厂价格。
10年来一直处于冻结的大学学费上调,使私立大学学费上涨了5.2%。餐饮领域中生鱼片(5.4%)、炸鸡(5.3%)涨幅较大。在除餐饮以外的个人服务类别(3.2%)中,住宅管理费(4.3%)是主要的上涨动力。
物价也反映了经济低迷的阴影。在餐饮品种中,烧酒的物价指数同比下降1.3%,自去年9月起已连续7个月为负值。啤酒自去年12月起也已连续4个月为负增长。分析认为,随着消费者减少下馆支出,餐饮店等个体业者通过下调酒类售价应对市场。

韩国央行副行长金雄(音)表示,“消费者物价涨幅预计将在接近目标水平(2%)的区间内保持稳定”。
但问题在于未来。韩国统计厅指出,由于近期以庆尚北道为中心的山火造成严重灾害,从本月起,当地主要生产的农畜产品价格可能面临较大上涨压力。涉及品类包括春白菜、大蒜、干辣椒、洋葱、苹果、李子、牛肉等。
其中苹果尤为令人担忧。在全国约3万4000公顷的苹果种植面积中,有9%左右约3000公顷已报告遭受山火损害。重新种植苗木并恢复至原有产量需时7至8年。因此,由供应短缺引发的价格上涨压力不仅将在今年显现,甚至可能会长期持续。
另一方面,据韩国经济人协会当天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2014年至2024年)间,不同收入层的体感物价涨幅调查中,收入最低的20%社会层体感物价涨幅为23.2%,较收入最高的20%社会层即第5分位的20.6%高出2.6个百分点。按各社会层分位观察,第1分位体感物价涨幅为23.2%、第2分位22.4%、第3分位21.7%、第4分位20.9%、第5分位20.6%,显示出收入越低,体感涨幅越高的趋势。对低收入群体造成较大负担的食品及非酒精类饮料价格在过去10年上涨了41.9%,是整体物价涨幅21.2%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