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行业呼吁“政府支持迫在眉睫”

一位大型投资发行公司相关人士表示,“过去还勉强靠库存电影维持运转,但现在连库存也见底了。真正的难题应该在明年”。
韩国电影的“粮仓”正在枯竭。过去两三年支撑电影市场的“库存电影”(因新冠疫情推迟上映的作品)已逐渐耗尽,而新的电影制作却进展缓慢。
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统计,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韩国共上映45部商业电影(净制作成本在30亿韩元以上),而疫情正严重的2021年仅有17部,而2022年由于库存电影陆续上映,这一数据回升至35部以上。
然而今年商业电影的上映数量将再次减少。疫情前每年供应40部以上影片的五大投资发行公司(CJ ENM、乐天娱乐、Showbox、NEW、Plus M娱乐)今年的上映作品预计仅约20部。
其中,CJ ENM今年仅有朴赞郁导演的《无可奈何》与李相槿导演的《恶魔搬进来了》两部作品。长期在市场中占据高份额的CJ ENM表现低迷,正反映出整个电影产业面临的困境。
为了填补银幕,影院不得不增加重映影片。去年重映电影数量达228部,较前年增加80部,创自2013年有相关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
韩国电影的“荒年”将从明年全面开始
更令人担忧的还在后面。考虑到电影制作周期需2至3年,新冠时期投资停滞的后遗症将从明年开始全面显现,电影界担忧韩国电影将进入真正的“荒年”。
只有持续出现高票房作品,才能实现收益并再投资,推动新片制作。但现实是不仅难出爆款,大多数电影连盈亏平衡点都难以达到。影振委数据显示,去年上映的37部商业电影中,仅10部实现收支平衡。观影人次也仅为1.2313亿,尚不及疫情前(2019年2.2668亿)的半数。
影评人金亨锡(音)指出,“虽然《破墓》、《犯罪都市》等千万观影作品偶有出现,但大多数影片连‘中等成功’(300万观众以上)都达不到,收益率持续下滑”,“因此再投资意愿受到抑制,已经影响到明年之后的影片阵容”。
LOTTE CULTUREWORKS内容事业本部长李景宰(音)表示,“目前还没有决定投资制作的作品,各家投资发行公司都在苦撑”,他补充说,“明年还能勉强推出20部左右,但后年会更加严峻”。一位参与电影投资的风险投资公司人士也表示,“由于收益性恶化,投资发行公司做决策时愈加谨慎,决定投资的片数仅为疫情前的一半”,“电影投资市场已经陷入冰封状态”。
最令人担忧的情况是出现上映数量减少导致盈利下降、促使投资缩减、制作费用减少、内容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今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没有一部韩国真人电影受邀入围,也反映出产业低迷的一个象征。
电影媒体人朴慧恩(音)表示,“疫情带来的电影荒将持续2至3年,中小型制作公司倒闭的情况也在增加”,“创造票房佳作固然重要,但更为紧迫的是政府需要尽快出台投资支持政策”。
政府应为低迷电影产业注入活力
电影业界普遍认为,要为低迷的电影市场注入活力,首要任务就是激活投资。在无法单靠民间投资支撑当前局面的情况下,政府亟需发挥“引水”作用。
一位要求匿名的电影投资公司代表指出,“目前投资发行公司连作为电影种子阶段的策划开发费用都无法支付给制作公司”,“政府应当通过延长或常态化今年年底到期的制作费税额扣除制度等方式,积极出手救市”。
影振委政策开发组组长尹河(音)也表示,“当前最严重的问题是电影制作数量在减少”,“政府应从策划开发阶段开始,就对投资发行公司和制作公司提供支持”。
还有观点指出,电影制作成本不断上升,而政府预算支持却严重不足。影评人金亨锡指出,“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今年计划向中等预算影片提供100亿韩元的支持,但考虑到一部电影的发行与营销费用就高达10亿至15亿韩元,不知能惠及多少作品”,“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LOTTE CULTUREWORKS本部长李景宰(音)则呼吁放宽母基金(政府主导支持内容产业的基金)的互投限制。当前母基金禁止对CJ ENM、乐天、Plus M娱乐等隶属大型企业集团的电影公司进行投资。他表示,“现在不是讨论是否属于大企业的时候。为了拯救已开始崩塌的韩国电影市场,应当暂时解除这一限制”。
此外,考虑到影院收入占电影产业总收入的七成,仍未完全从疫情冲击中恢复过来的影院行业也亟需得到支持。CGV战略支持负责人黄在贤(音)表示,“为了吸引观众,急需改善老旧设施并扩大特色影厅,但因疫情导致的持续亏损,现阶段难以获得新贷款”,“政府应提供低息贷款等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