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4 15:12
图为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一家半导体企业展示的晶圆。【照片来源:新华社=韩联社】
图为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一家半导体企业展示的晶圆。【照片来源:新华社=韩联社】

韩国两位半导体领域数一数二的专家近日被中国高校启用。这两位专家在半导体、电池和量子等全球竞争激烈的尖端技术基础研究领域拥有顶尖学术权威。在与美国激烈争夺高科技主导权的背景下,中国通过引进韩国顶尖人才,加快研发进程,而韩国对此却束手无策。

据韩国产业界与学术界23日消息,全球知名碳纳米管(CNT)专家、新一代半导体与电池技术领域备受瞩目的成均馆大学HCR客座教授李永熙已受聘于中国湖北工业大学,现正任职于当地的半导体与量子研究所。李教授曾担任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IBS)纳米结构物理研究团团长,从高校退休后,因未能在韩国找到稳定的研究岗位,最终选择前往中国发展。

早在去年,理论物理学家、原韩国高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淇明也在退休后前往中国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BIMSA)任教。李永熙与李淇明教授分别于2005年与2006年由韩国教育部与韩国研究财团评选出的“国家学者”,在基础科研领域具有崇高地位。然而,两人退休后均未能在韩国找到合适职位。相较之下,中国各省高校正积极重用全球理工科顶尖学者,加快推进“研发强国”战略。

在韩国退休后受冷落,中国行动迅速重用顶尖学者

自2012年起,李永熙教授担任基础科学研究院(IBS)纳米结构物理研究团团长,带领团队在碳纳米管(CNT)、石墨烯、水分解催化剂、二维结构半导体等领域取得诸多科研成果。自2018年以来,李教授持续入选全球论文被引用频次前1%的顶尖学者行列。然而,随着他于2023年底正式退休,研究团队也随之解散。根据IBS内部规定,研究团团长须为“国内高校的专职教授”,一旦团长离任,研究团也将自动终止。该研究团约20名研究人员随后分散至海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李教授其后以非专职教授身份继续在成均馆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但该合同也将在今年8月到期。

李教授曾向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提交研究企划案,试图在韩国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但最终未能实现。对于《中央日报》的采访请求,李教授也以婉拒回应。

图为成均馆大学HCR讲座教授李永熙(左),原韩国高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淇明(右)。
图为成均馆大学HCR讲座教授李永熙(左),原韩国高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淇明(右)。

武汉市湖北工业大学在引进李永熙教授后,建立了1.6万平方米的低维量子材料(LQM)研究所。该校以“全球顶尖学者李永熙教授的团队、先进的研究设备、年薪26万人民币(约5000万韩元),并提供额外的居住与创业资金”为条件招募研究人员。研究领域包括二维半导体和太阳能电池等。

中国涌现大量工程人才,成功应对美国制裁

中国为了吸引韩国的顶尖学者,甚至专门建起了研究所,这种研发热情已经持续很久。2021年,美国国会研究处(CRS)分析了中国的第十四个五年计划(2021-2025),指出中国与大多数国家不同,虽然大家都在防止高科技外流,但中国却把吸引海外的基础科学人才当作优先目标。

今年1月,中国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一种将英伟达旧款图形处理单元(GPU)速度提升800倍的算法,迅速引起了关注。理论上,这意味着即使是用于游戏的GPU,也能解决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的复杂问题。令学术界更为惊讶的是,这项成果来自一所名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MSU-BIT)的新兴大学。
 
这是一所由莫斯科国立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于2017年在广东省深圳市共同建立的首个中俄合办大学。莫斯科大学的教授们进行授课,学生们还要学习俄语。深圳市提供丰富的奖学金支持,教授的待遇也比中国平均水平高出2到3倍。于莫斯科大学出身的金政根教授在接受《中央日报》采访时表示,“这是中国快速吸收俄罗斯优秀基础科学教育的方式”。

被誉为“中国硅谷”的深圳市在过去10年里吸引了许多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分校和合作项目。包括香港中文大学(201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中山大学(2020年)等高校的分校,以及清华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14年)和乔治亚理工大学与天津大学(2020年)的研究所。其毕业生纷纷进入华为等公司工作。

长江存储崛起?研发人员蜂拥而至的必然结果

15日,特朗普政府阻止了英伟达低端图形处理单元(GPU)H20的对华出口,但真正着急采取行动的是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因为华为、半导体公司寒武纪等中国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尽管美国封锁了先进的GPU和设备,中国的工程人才们却通过设计、材料和算法的创新,从各个方面突破了这些限制。

中国的研发崛起已经对全球第一的韩国内存技术构成了威胁。上个月,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了“长江存储(YMTC)的NAND闪存封装专利被三星电子使用”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然而,韩国产业界和学术界一致表示,“这并不令人惊讶”。 SK海力士的相关人士表示,“长江存储是内存行业中最早将封装技术应用于量产的公司”,“因为他们有大量博士级员工,所以研发速度非常惊人”。某首尔大学工科学院教授也表示,“在中国企业,如果有研究人员工作到倒下,其他人会继续研究,这种‘人海战术研发’让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应对”。
 
韩国“合同制学科”安于现状,教授们对待遇不满

最近,韩国工科学者们聚在一起时,讨论的热点话题是“来自中国的邀请”。电气电子、材料、设计等专业的教授,特别是拥有半导体相关专利的教授很多都收到了来自中国大学的邀请。据悉,首尔一所工科大学的教授在接受《中央日报》采访时表示,“就像旅行社的套餐一样,‘某某大学年薪和研究经费多少’,‘如果带着整个实验室过去,条件是多少’。这些条件让我非常惊讶”。他还表示,“我正在执行国家级课题,因此没有继续与他们交谈,但他们提供的极具吸引力的研究环境让我产生了兴趣”。

韩国半导体人才培养政策主要是在增加本科合同制学科的毕业生数量。于韩国科学技术院教授半导体合同学科的一位教授表示,“在本科阶段培养半导体人才简直是荒谬”。他表示本科四年的时间太短,根本不够培养基础的数学和工程学能力,而且在合同制学科中,正教授的名额有限,很难制定出高质量的课程。韩国忠南大学教授李熙德也表示,“如果能扩大硕士阶段的半导体研究人员,才能对产业产生更实际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