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教会世界如何打败美国
胡志明市位于越南首都河内以南1600多公里处,距离南中国海仅几公里,许多越南人可能比首都河内更重视胡志明市。
胡志明市是越南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近1000万,它是越南真正的文化和金融之都,传统文化正在与现代需求迅速融合。这里拥有华丽的寺庙、古老的神社和历史悠久的小巷,与高耸的摩天大楼和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和谐地排列在一起。
由于曾长期遭受殖民统治,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以法国为主。这一点在该市历史悠久的邮局大楼的设计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其薄金属结构可追溯到1891年法国统治时期,由法国首都中心著名的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这座城市因此获得了“远东巴黎”的绰号。

但与这座城市的地理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座城市在奇妙的和平中拥抱着矛盾的历史,所有居民都在某一特定时刻团结起来,庆祝和享受无比的欢乐:今年4月30日,是美国对越南战争结束五十周年,越南人民在战胜了地球上最强大、最残酷的美国军队后,恢复了统一和土地。
胡志明市当时是亲美的南越的首都,1975年4月叛军入驻该市标志着战争的正式结束,但当时该市还不以这个名字命名,它被称为西贡。要了解更名背后的秘密,我们必须回顾历史,特别是1954年为解决法国在越南战败条款而召开的日内瓦会议。当时美国强行将越南分裂为两部分,并规定在越南南部建立一个非共产主义(忠于美国)的政府,以西贡为首都,而共产党政府则留在越南北部,以河内为首都。
越共共产主义叛军从河内开辟了胡志明小道,这是一条伪装小路,穿过老挝和柬埔寨的热带雨林,精心挖掘,连接南北越。通过它,共产主义解放阵线战士涌入南越与美国人作战,令他们如鬼魅般措手不及。

这条公路以一位传奇领袖的名字命名,他领导越南人民与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殖民国家法国和美国进行斗争并击败了它们。因此,西贡落入共产主义越共革命者手中,而为这场胜利铺平道路的历史性战争,也使这座城市被赋予了现在的名字“胡志明”,以纪念这位伟大的领袖,他成为越南抵抗运动的象征,并激励了全世界反抗殖民主义的运动。
“阮”:神秘的领导人
许多人认为他的性格很神秘,也许是因为他的传记和他崛起的故事尚未在参考文献和书籍中得到充分记录。一些作家甚至猜测有两个人同名叫胡志明,但一家法国报纸通过比较胡志明一生的照片排除了这种想法。
1969年9月,《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奥尔登·惠特曼将人们对这位伟大的越南领导人的困惑归咎于他一生中曾使用过不同的名字,他有十二个化名,“胡志明”只是其中之一。
尽管许多资料表明,他在巴黎和莫斯科逗留期间使用的名字“阮爱国”(意为“爱国者阮”)是他的真名,但与越南领导人关系良好的澳大利亚记者威尔弗雷德·伯切特驳斥了这种说法,称这个名字只不过是一个假名,胡志明的本名是“阮必成”,“阮”是姓氏(越南流行的姓氏,源于越南最后一个王朝的名称),“必成”这个头衔的意思是“胜利者”。
我们正在谈论一位历史领袖,他的神秘性从他的名字开始,但不止于此,而是延伸到他的出生日期。虽然一些可靠的消息来源称胡志明出生于1892年7月,但惠特曼认为,根据大多数证据,最可靠的日期是1890年5月。
无论名字和出生日期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胡志明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是家中的第三个儿子,与许多越南稻农一样,他出生在乂安省金莲村。义安省是法国殖民时期今越南中部地区的名称。
然而,越南人讨厌这个名字以及法国人给的其他名字,拒绝用它来称呼自己的国家,胡志明的父亲也不例外。他是法国殖民主义的坚定反对者,甚至拒绝学习法语,因为法语是他的国家侵略者的语言。当时,这个省份充满了秘密的反殖民社团,他是越南抵抗运动的积极成员,因此胡志明在年幼时就迈出了革命的第一步,作为他父亲和抵抗同志之间的信使,这并不奇怪。

胡志明当时参加了所在城市提供的教育,长大后,他怀着反对外国殖民主义的热情离开了家乡,这也是当时亚洲革命者普遍的想法。到1911年,胡志明已在一艘法国船上担任厨师三年,往返于马赛、非洲和北美港口之间。在旅行期间,他的文化通过自学和读书而不断增长。他热衷于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小说,最重要的是,他热衷于德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卡尔·马克思的著作。正是海上生涯影响了他的性格,使他成为一名民族主义者和共产主义革命者。
随后,他搬到了伦敦,在那里从事着艰苦朴素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他曾经当过园丁,当过扫雪机,还做过助理厨师、清洁工和服务员,但政治兴趣占据了他的思想,因此他和许多亚洲人一起加入了海外工人协会,与那些为爱尔兰脱离英国而战的人并肩作战。
后来,胡志明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前往美国,虽然关于他在那里生活的情况的信息很少,但他喜欢和朋友谈论他所看到的“美国资本主义的残酷性”以及当时针对被私刑处死的黑人的种族主义做法,这些观察促使他在1924年莫斯科逗留期间出版了一本名为《黑人种族》的小册子,在书中他抨击了美国和欧洲的种族主义行为。
胡志明一生中曾多次访问法国。 1917年至1923年间,他住在巴黎的一间简朴的公寓里,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了自己的斗争,提交了一份请愿书,要求以祖国官方发言人的身份参加1919年的凡尔赛和会。然而,凡尔赛会议未能解决殖民地问题,促使他加入法国社会党,参与组织居住在那里的越南人。历史记载表明,他第一次向党发表讲话是在 1920 年,当时他号召大家“反对在他的祖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帝国主义者”。他一直坚持在党内工作,直至同年法国共产党与社会党分裂,胡志明加入法国共产党,成为法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这一时期,胡志明在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中积累了真正的经验,这使他后来有资格在1920年加入第三国际(又称共产国际,Comintern)。它是1919年成立的国际组织,第一次国际会议在莫斯科举行,苏联领导人列宁在那里发表了成立演讲。这个组织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革命共产党。

“阮”:憎恨法国的爱国者
胡志明于1922年首次访问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世界代表大会,在短时间内,他成为该组织在东南亚地区最活跃的组织者之一。加入共产国际是他反抗法国占领、拥护反殖民主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重大转折点。
这促使他在1925年与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领袖梅萨利·哈吉合作出版了杂志《Le Paria》,在阿拉伯语中意为“流浪者”。该杂志成为马格里布和印度支那统一抵抗法国的平台。胡志明在这本杂志上发表文章时,用了一个新笔名“Nguyen O Phap”,意思是“憎恨法国的阮”。
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印度支那(老挝、柬埔寨和越南)人民的革命者们,以斗争的友谊和战友般的情谊团结在一起,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其祖国秘密社团的成员。德国作家兼记者露丝·费舍尔在1954年10月发表于《外交事务》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胡志明是其中一个秘密社团的成员,也许他在那里选择了他在莫斯科共产国际圈子中广为人知的笔名——阮爱国,意思是“爱国者阮”。
关于那个时代,作家奥尔登·惠特曼说,胡志明对共产主义的吸引力可能主要来自民族主义的观点,因为越南独立和反对法国是他的主要关注点和使命。他在一篇文章中引用胡志明的话,称他“不懂共产主义的复杂术语”,但他很清楚,第三共产国际致力于反对世界各地的帝国主义列强,支持被压迫的人民。因此,惠特曼称他为“能够将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融合的人”。
然而,胡志明的职业生涯可能表明事实并非如此。胡志明一生都愿意向世人展现自己是一位越南民族主义领袖,而不是共产主义者。他的民族归属感在他心中占据主导地位,也许这就是帮助他度过席卷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风暴考验的原因。
这些考验中最重要、最艰难的一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约瑟夫·斯大林与以列夫·托洛茨基为首的反对者之间发生了巨大争论,托洛茨基呼吁流亡中的共产党人脱离在莫斯科受斯大林领导的党的政治局。
尽管胡志明同情斯大林铁腕统治的反对者,但他却选择远离新成立的共产国际内部发生的争端。他没有回应托洛茨基的号召,他认为考虑到莫斯科向新兴共产党提供的援助,托洛茨基的号召是不切实际的。
这是胡志明第一次以冷静和政治智慧度过的风暴,成为1936年至1938年“大清洗”期间少数的幸存者之一,斯大林在清洗期间先将矛头指向他的老党员,然后才攻击他的对手,以巩固他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的权力地位。
随后的几年风雨飘摇,日本于20世纪40年代初占领了印度支那半岛,目的是在当时中日战争期间加强对中国的围困。
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蒋介石看到了将印度支那纳入其势力范围的机会,因为日本在战争中即将失败。在这场激烈的冲突中,法国开始担心它将不可逆转地失去在印度支那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胡志明:启蒙者
在那个时代,胡志明巧妙地利用了殖民列强之间的冲突。1941年日本帝国军队突然袭击美国珍珠港舰队后,胡志明运用他的外交才能与中国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进行沟通,他还利用美日关系紧张的机会,与美国建立关系,并这样评价自己:“我曾经是一名共产主义者,但现在不再是了,我只是越南大家庭的一员。”
1942年,胡志明在前往中国昆明与日本人对峙时试图赢得盟军的支持,却因他使用的化名而被蒋介石怀疑为法国间谍而逮捕,但更深层的动机是蒋介石对他的共产主义背景产生怀疑。
这位越南领导人从1942年7月到1943年9月在中国监狱辗转了14个月,据作家奥尔登·惠特曼称,他是应一位美国人的要求获释的,在此期间,胡志明继续用他精通的中文写日记,此外还掌握英语、法语和其他几种语言。这些日记以诗歌和韵文的形式发表,讲述了他在狱中的苦难和日常生活以及对祖国的强烈思念。在其中一封信中,他写道:“我的心远游千里,思念着我的祖国,我的梦想与悲伤交织在一起,就像千根纺锤上的线一样。整整一年过去了,我却在监狱的沉重黑暗中无辜地度过。”
胡志明获释后,胡志明与蒋介石之间开始出现一种务实的合作,他们发起印度支那各国人民联盟,以对抗日本殖民主义,他们认为这是共同的利益。胡志明的部队利用地面上的这种团结,发展了在日本控制区秘密行动的能力。由于这些努力,印度支那境内的一小块边境地带清除了日本军队,越南领导人利用这一机会,将这一地区作为建立独立共产主义国家的核心。
为了平衡与中国的利益联盟,这位越南领导人还于1945年与法国军事使团团长让·桑蒂尼合作,以对抗蒋介石的野心和贪婪,在这一时期,越南领导人将民族主义置于共产主义立场之上。为了方便与桑蒂尼一起执行任务,他试图掩盖自己的意识形态历史,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胡志明”,作为新的笔名,意为“获得完全启蒙的人”,这个名字至今仍为人所知。

虽然他从这些盟友那里得到的物质援助很少,但这一时期为他赢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声望,因为他能够吸引印度支那许多新兴的民族主义团体,正是在这一时期,越南独立同盟(简称“越盟”)于1942年成立,为反抗日本殖民主义的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法国试图重新占领印度支那时,它也成功地抵抗了法国,最终,也是这个联盟抵抗了美国的占领。
这也是胡志明在印度支那号召总动员的时期,越南人能够召集一支约10000名战士的武装力量参加抗日游击战争,当时他们被称为“黑衣人”,他们会在黑暗中从森林和丛林中出来“猎杀日本人”,然后悄悄地返回阵地。
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法国人在日本的统治下感到了一定程度的不安全感,为了摆脱日本的压迫,法国人不得不在1945年与胡志明和越南革命者并肩作战,将日本人赶出了印度支那。
1945年8月,随着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投降,越南革命者抓住机会,攻占了首都河内,迫使保大帝(阮朝最后一位皇帝)退位,并在皇宫上空升起了红色的共产主义旗帜。
当时,胡志明根据美国《独立宣言》发表演讲,宣布越南独立,这一做法在二十世纪许多获得独立的国家中都很常见。
凭借这一宣言,胡志明成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越南于1946年得到法国的承认。越南被宣布为一个自由国家,拥有自己的政府、军队和议会,但同时它被认为是法国管理的印度支那联邦的一部分。这对越南革命者胜利的喜悦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当法国人越来越野心勃勃地想要夺回他们的旧越南殖民地时。
虽然胡志明正式担任国家主席,但他被迫以人民抵抗力量的秘密领导人的身份回国,与他的人民发动了一场游击战,即1946年开始的“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胡志明只得到了共产主义阵营的少量援助,无论是在莫斯科,还是后来在北京(1949年毛泽东及其同志在中国夺取政权之后),他的部队营养不良、缺乏医疗物资和武器。然而,1954年奠边府战役以越南革命者取得压倒性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结束了越南革命者、越盟和法国军队之间长达8年的战争。
对抗美国
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始于奠边府战役期间对法国军队的支持,以及更早的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的支持,但在越盟(越南解放阵线)军队取得胜利后,这种介入变得更加明显。华盛顿担心在统一的越南领土上崛起一个反西方的共产主义国家,因此将越南分为两部分:南越(亲美派),首都为西贡;北越(共产主义派),首都为河内,由胡志明领导。华盛顿立即开始在冷战的背景下努力破坏北方政府。
加拿大国际问题研究历史学家安德鲁·普雷斯顿在其著作《美国外交关系简介》中列举了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他表示,正当冷战两大阵营美苏之间新的冲突轮廓初现之时,越南爆发了最为血腥的冲突,这被认为是两大超级大国之间激烈冲突的直接结果,这是因为两国决定避免直接对抗只是管控紧张局势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消除紧张局势的一种手段。当时,越南战争似乎是释放两个大国战争能量的一种选择,而不必冒着爆发核战争的风险,因为核战争的破坏性影响将波及世界所有国家。
普雷斯顿认为,美国干预越南的第二个原因是阻止共产主义蔓延到美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这与遏制中国共产党密切相关,华盛顿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危险性不亚于其他共产党。越南是北京与华盛顿对抗的地方之一。
最初,美国的干预重点是向吴廷琰领导的亲华盛顿的南越政府提供财政和军事支持以及顾问,但北方似乎决心恢复统一和独立的越南,他们进行了激烈的抵抗,迫使美国改变计划并直接干预战争。
这场战争由来自西贡的美国将军威廉·威斯特摩兰领导,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随行。他的战略主要依赖于展示美国先进的军事能力和压倒性的技术优势,包括对南北越进行残酷的空袭。据估计,美国在越南投下的炸弹数量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交战方投下的炸弹数量多很多倍,甚至在其南方盟友(追击叛军时)投下的炸弹比在北越投下的还要多。
尽管拥有所有这些技术优势和疯狂的空中轰炸,由胡志明领导的越共叛军仍然能够在美国军事机器尚未到达的地下环境中大规模使用隧道作为有效武器。通过隧道,他们能够伏击美军士兵,而战斗机不会受到空袭的影响。这些隧道延伸数千英尺,并有小型、伪装的入口,用作避难所和战斗阵地。
越南隧道还为越共提供了制造和补给空间,使他们的美国敌人可以轻松到达,这促使华盛顿组建了一支被称为“隧道鼠”的美国军队。根据美国陆军国家博物馆的报告,他们大多身材矮小,且具有特殊的身体特征,使他们能够在隧道内爬行数小时搜寻越南战士,但最终却无功而返。

1968年1月31日晚,越南人民正准备庆祝农历新年(简称“春节”),河内国家电台播放了北越主席胡志明创作的一首诗,诗中写道:“我们今天的春天比以往任何一个春天都更甜美。让南北双方互相效仿,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前进!我们必胜!”
这首诗是胡志明写给越共共产主义革命者的一封密码信,呼吁他们同时在南方十座城市发动进攻,直捣南越首都西贡,革命者攻占了美国大使馆总部,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几乎覆盖了南越所有的城市和省,被称为“春节攻势”。
此次袭击中,约有8万名战士沿着胡志明小道进入南越,其中一半以上在此次袭击中丧生,导致数千名美国和南越士兵死亡。
春节攻势被认为是越南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因为它标志着越南战争结束的开始,而这场抵抗是由胡志明亲自领导的,直到1969年他去世。命运没有让他有机会亲眼见证美国在那次袭击七年后战败以及南北越联合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然而,这位越南领导人一生都对胜利充满信心。1962年,胡志明会见了一位法国访客,在谈到越南从美国占领下解放出来时,这位老领导人告诉他:“我们经过八年的艰苦战斗才打败了你们法国人,你们非常了解我们的国家。美国人强大得多,但他们对我们的了解却较少。因此我们可能需要十年时间,但我们的英雄公民最终将能够打败他们。”
事实上,1968年春节攻势之后,美国政府意识到越南战争已经结束。春节事件暴露了美国士兵所遭受的屈辱的战斗瘫痪状态,而美国和越南平民伤亡人数的不断增加则加强了华盛顿的反战运动。“反越战”运动应运而生,被认为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战运动之一,数百万人加入其中,在美国首都街头组织大规模示威游行,迫使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屈服,同意与北方共产主义革命者坐到谈判桌前。
最终,胡志明的直觉是正确的。 1973年3月,根据同年1月23日达成的和平协议,最后一名美国士兵撤离越南。但近五十万美军撤出越南并未能结束战争,因为南越军队取而代之,而华盛顿继续轰炸北越并在经济和军事上支持南越军队。
相比之下,即使在其领导人胡志明去世后,越共仍继续从北方战斗,以统一国家的两个部分。1975年春,西贡市落入叛军手中,标志着这场战争的结束。美国为这场战争花费了大约1680亿美元(按当时的通货膨胀率计算,超过一万亿美元),损失了58000多名士兵,伤亡人数更是这个数字的数倍,以当时的标准来看,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但这与美国及其军队在道德和象征意义上的声誉损失相比根本不算什么,美国及其军队遭受了其现代史上最惨重、最惨痛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