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狮”行动是以色列为2025年6月对伊朗的军事袭击所选定的名称,这一行动凸显了以色列为其军事行动所赋予的名称的重要性,尤其是多年来以色列军队在这方面越来越频繁地引用圣经文本。

根据以色列军事系统的命名规程,占领军进行的任何一次作战行动都必须有一个名称,并在以色列国防部的档案中为其开设档案,记录其最细微的细节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该想法的起源

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以色列军事机构精心设计其行动的名称,使其成为其意识形态愿景的反映和服务于其政治目标的工具。

21世纪头两个十年,带有宗教色彩的名字主导了以色列85%以上的军事行动,这清楚地表明了军事机构内部宗教倾向的兴起,尤其是在右翼运动控制了军事内部政治生活的关节点之后。

以色列利用这种向宗教象征的转变作为宣传工具,以增强内部合法性、动员以色列社会情感、使军事对抗神圣化。它还揭示了一种至上主义的观点,即将与以色列敌人的冲突描绘成一场可以追溯到圣经时代的宗教和历史战争,目的是在“神圣自卫”口号下为过度暴力辩护。

约亚夫行动

1948 年 10 月(灾难日),以色列占领军将其在巴勒斯坦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之一命名为“约亚夫行动”(Operation Yoav),根据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叙述,这个名字源自圣经中一位重要的人物约亚夫·本·洗鲁雅(Yoav ben Zeruiah),他是先知大卫军队的指挥官,以勇气和军事能力而闻名。

这个名字将这次军事行动与他们所相信的“犹太人的力量和英雄历史”联系起来,并赋予其宗教和国家合法性。它还向士兵和以色列社会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他们正在“追随神圣的历史领袖的脚步”,这有望提高士气并增强归属感。

《摩西五经》将约亚夫描绘成一位果断而明智的领导者,而选择这个名字则反映了以色列人希望将这次行动描绘成实现军事目标的决定性一步,同时又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有计划的行动,展现了智慧和常识”。

防御之盾行动(2002)

2002年3月,以色列军队以保护以色列定居点为借口入侵约旦河西岸城市,并以“防御之盾行动”(Operation Defensive Shield)作为军事行动的名称。

“墙”(Shield)一词指的是坚固的墙壁或屏障,可以抵御攻击,是古代安全和免受外部危险的象征。至于“保卫”(Defensive),意思是保护者或捍卫者,这给人的印象是,这次行动旨在捍卫以色列国内的安全与稳定,防止针对占领国的威胁。

该名称带有象征意义,即以色列军队修建了一道“加强国家防御、击退袭击、确保以色列人安全的墙”,凸显了此次行动的“防御性”,体现了以色列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保护边界和安全的国家。

这个名字还具有心理层面。“墙”一词的使用增强了以色列公众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并降低了国际媒体对此次行动的敌对性质,因为占领方声称这是“保护自己的必要反应,而不是攻击”。

“铸铅行动”是光明节期间儿童唱的一首希伯来歌曲的名字 (盖帝图像)

“铸铅行动”(2008)

以色列军队于2008年12月27日至2009年1月18日对加沙地带发动的军事行动。其名称带有军事与文化交汇的象征意义。

这个名字指的是熔化铅并将其塑造成力量和坚硬的象征的过程,反映了以色列希望对巴勒斯坦抵抗力量,特别是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进行有力打击,以削弱其军事能力。

“铸铅行动”是一首希伯来歌曲的名字,由儿童在光明节时唱诵。歌词表达了马加比家族的勇气,马加比家族是一支犹太反抗组织,他们在公元前二世纪领导了反抗塞琉古王朝在犹大的统治的起义,拒绝了希腊化的统治和强加异教文化的企图,使其成为犹太人记忆中宗教和民族斗争的象征。

这个名字反映了以色列希望将其军队比作“马加比家族”,即犹太身份的捍卫者,试图将这场战斗与犹太人的历史斗争联系起来,并强化“犹太抵抗”的民族神话。

2012年“云柱行动”(也称防务之柱行动)期间,以色列对加沙地带进行空袭 (盖帝图像)

云柱行动(2012)

以色列军队于2012年11月针对加沙地带发动的军事行动。该名称具有明显的圣经含义,可以追溯到《出埃及记》第21章第13节,其中写道:“日间,耶和华在云柱中走在以色列人的前面,为他们指引道路。”

“云柱”这个名字来源于《摩西五经》,其中提到以色列人在西奈沙漠流浪期间,白天跟随“云柱”,晚上跟随“火柱”,以此作为指引,体现上帝的指引和保护。

在以色列军事背景下,这个名字反映了“天罚”或“神罚”的象征,这强化了以色列认为此次行动对巴勒斯坦抵抗力量的惩罚和威慑性质。这个名字也暗示了对侵略行为的一种隐晦的辩护,认为这是“神的意志”,并在媒体讨论中利用它来强化以色列社会的“上天保佑”意识。

2021年“城墙守护者”期间,加沙一所房屋被以色列炮击摧毁 (阿纳多卢通讯社)

城墙守护者行动(2021)

“城墙守护者”行动是以色列军队于2021年5月针对加沙地带发起的,旨在回应“耶路撒冷之剑”行动。在“耶路撒冷之剑”行动中,巴勒斯坦抵抗力量在定居者冲击阿克萨清真寺后向以色列纵深发射导弹袭击,并回应以色列驱逐耶路撒冷谢赫贾拉社区居民的计划。

以色列出于深刻的宗教原因而赋予这个名字,因为“城墙守护者”这个名字的象征意义源于《摩西五经》中以赛亚的预言,其中写道:“耶路撒冷啊,我在你城上设立守望的,他们昼夜必不静默”(《以赛亚书》62:6)。

这一“预言”提到卫兵会不断监视城墙,指的是保护耶路撒冷和犹太圣地,反映了以色列对其“保护边界的承诺”的宣传,特别是考虑到当时耶路撒冷的局势升级。

2023年,阿克萨清真寺内一名以色列警察的制服上写着:“铁剑,我们为家园而战。” (以色列媒体)

铁剑行动(2023)

2023年10月,以色列军队针对加沙地带实施的军事行动,以回应“保护边缘行动”。战争首先对加沙地带进行猛烈的空袭,随后进行地面入侵,最后演变成种族灭绝。

以色列这个名字来源于《摩西五经》,其中剑在《大卫诗篇》和《以赛亚书》等经文中被提及为神圣惩罚的工具,其中包括:“我要用铁剑惩罚他们”(《以赛亚书》27:1)。

以色列利用这个名字,想把对加沙地带的进攻描绘成一场由上帝领导的宗教战争、净化战争,以色列军队是神圣的复仇和惩罚手段,注重绝对果断和彻底消灭其所认为的敌人。

“铁剑”体现了以色列的傲慢,体现了绝对的、中世纪意义上的硬实力,这是人类已经达成的规范战争的国际人道主义法规则所释放的。

基甸战车行动(2025)

或希伯来语中的“Merkavot Gideon”(基甸战车),这是一项旨在于2025年初扩大以色列对加沙侵略的军事行动。它带有宗教、历史和军事含义,因为以色列在“1948年灾难日”期间控制了巴勒斯坦贝桑地区并驱逐了那里的居民,当时的一次行动也以同样的名字命名。

“基甸”是一个希伯来语单词,意思是摔跤手。他是《士师记》中提到的圣经人物。他与米甸人作战,“因为以色列人的恶行,上帝派米甸人来攻击他们。于是上帝吩咐基甸拯救以色列人,并要他摧毁巴力的祭坛。他的族人背叛了他,只有少数人支持他。”

根据《摩西五经》(《士师记》第7章)的记载,基甸遵照神的命令,将军队从30000人减少到仅剩300人,以排除那些“胆怯”之人。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击败了米甸军队(来自希贾兹的贝都因人),迫使他们撤退到约旦河对岸,并消灭了他们的国王和军队的残余。

以色列媒体称基甸为民族英雄,他将以色列人从当时先进的米甸军队手中拯救出来,米甸军队擅长骑骆驼,以“暴力、速度和突然袭击”而闻名,而基甸却“凭借一支小型军队、战车等简单工具以及周密的军事计划”击败了他们。

崛起之狮行动(2025)

2025年6月,以色列对伊朗多个地区发动大规模袭击的军事行动,目标是军事和核设施以及伊朗安全、军事和研究机构的高级领导人。

以色列将这次行动命名为“崛起之狮”,其名称取自《旧约》中的一段话,其中提到“强大的以色列将取得胜利的繁荣未来”。这一表述出现在第23/24章中:“人民像狮子一样奋起,像狮子一样冲撞,不吃掉猎物,不喝完受害者的血,决不休息。”

狮子在犹太法典教义中具有象征意义。预言以色列的力量和权威的先知兼占卜师巴兰在他的预言中将以色列比作一头狮子,不吃饱就不会休息。

行动前一天,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被占领的耶路撒冷西墙的裂缝中放置了一张手写便条。他的办公室后来公布了他所刊登的报纸的照片,上面写着“人民将像狮子一样奋起”。

来源: 电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