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俄罗斯和伊朗之间的关系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地缘政治现象之一。这种正在迅速发展的关系通常被称为“战术联盟”,其驱动力来自遏制西方霸权、促进多极国际秩序的共同愿景。

随着国际紧张局势不断加剧,尤其是在乌克兰战争、西方针对伊朗和俄罗斯的制裁升级、以色列和伊朗之间军事对抗升级之后,这种伙伴关系已经变得更加重要。

根据卡内基基金会发布的一份报告,中俄两国都试图利用伊朗的地缘政治地位来使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更加复杂化,并将这场冲突转变为一场新的消耗战,从而阻碍西方国家关注其他领域。

正如美国外交政策分析家丹尼尔·戴维斯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关系仍然受眼前利益和实用主义的支配,其宣称的原则也暴露出了深刻的矛盾,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其能否经受住地区实际升级考验的质疑。

脆弱联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基础

根据史密夫斐尔律师事务所(Herbert Smith Freehills Kramer)发布的一项研究,尽管反西方言论看似趋同,但这种关系缺乏共同的价值观或文明深度,从而使其意识形态凝聚力受到质疑。

  • “反西方霸权”言论的共同点

三方在拒绝西方霸权(尤其是美国霸权)以及呼吁多极化方面找到了共同点。自2022年乌克兰战争爆发和南海紧张局势升级以来,这一趋势得到了显著加强。

对中俄两国而言,伊朗是两国重塑国际秩序努力中的关键伙伴,正如伊朗在2022年乌兹别克斯坦峰会上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行动所证明的那样。

据美国国务院报道,伊朗加入上合组织为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保护伞,使其能够抵御西方日益增长的压力,尤其是在美国自2018年单方面退出核协议并对伊朗实施制裁的情况下。

这种意识形态的融合在本质上更具策略性和务实性,而非源于根深蒂固的价值观。

时任伊朗总统的易卜拉欣·莱西(右三)在2022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与各国元首合影 (欧洲通讯社)
  • 主权原则:选择性适用与团结的局限性

俄罗斯和中国以“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作为阻止对伊朗实施单边制裁的壁垒,尤其是在联合国论坛上。

然而,这一承诺带有一定的选择性。西方国家认为,俄罗斯于2022年在乌克兰违反了主权原则。

这一根本矛盾证实,对国家而言,主权原则并非基于绝对价值观的承诺,而是一种务实的政治工具,旨在服务其自身利益。

  • 缺乏深厚的意识形态和文明联系

尽管俄罗斯、中国和伊朗都持有反对西方的共同政治立场,但它们之间却缺乏牢固的文明或意识形态联系。

中国明确对伊朗“伊斯兰革命输出”的倾向保持谨慎,另一方面,俄罗斯视伊朗为纯粹的机会主义伙伴,尤其是在叙利亚问题上。自2015年俄罗斯直接介入叙利亚局势以来,俄伊两国在支持巴沙尔·阿萨德政权的同时,也在暗中争夺经济和军事影响力。

由于缺乏深厚的意识形态联系,各方之间的团结有限且薄弱,这也反映出该联盟的本质:其基础是暂时且易变的利益,而非坚实的共同价值观。

地缘政治与战略决定因素

中俄两国将伊朗作为战略施压工具,以使西方政策复杂化。然而其安全支持仍然有限,并且经过了深思熟虑,以避免造成局势直接升级,尤其是对以色列和美国。

  • 伊朗的地缘政治功能

在与西方的地缘政治对抗中,伊朗被用作一种先进的施压工具。对俄罗斯而言,伊朗是一个重要的战场,可以进一步加剧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复杂化,并将其注意力和资源从至关重要的乌克兰战线上转移开来。

对中国而言,伊朗不仅是其保护亚洲重要能源路线的重要盟友,也是其阻止美国在中亚和海湾地区扩张的地缘政治屏障。

这种互惠互利的地缘政治地位提升了伊朗的战术重要性,但与此同时,也使伊朗成为了一个可用可弃的筹码。

  • 安全保障的局限性与回避政策

尽管中俄公开提供政治支持并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但它们对伊朗的安全承诺仍然有限且谨慎。

俄罗斯向伊朗提供了S-300防空系统,但为了避免与以色列发生直接冲突,并未向其提供更先进的系统。

中国向伊朗提供了先进的监视技术,但谨慎地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以避免激怒其重要的海湾合作伙伴——这些合作伙伴是其重要的能源来源。

  • 管理隐性竞争及其对合作的影响

中国、俄罗斯和伊朗之间这种表面上的伙伴关系掩盖了它们在影响力方面的隐性竞争。俄罗斯日益担忧伊朗在叙利亚的扩张,尤其是在经济和军事领域内的扩张——这威胁到它在叙利亚的霸权地位。

另一方面,中方则谨慎关注俄伊两国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和后勤行动,并且担心这些行动可能会对其“一带一路”倡议产生负面影响。

这种隐性竞争凸显了该联盟的务实性质,限制了该联盟的全面战略合作深度,并且阻碍了它向真正伙伴关系的转变。

经济和贸易决定因素

经济合作以能源和通过替代货币规避制裁的机制为基础,但巨大的贸易不平衡加剧了伊朗的经济依赖性。

  • 作为经济枢纽与市场隐性竞争的能源

中国依赖伊朗石油,自2019年美国制裁收紧以来,中国以7折的价格进口伊朗石油,这使得伊朗在2024年将成为继沙特阿拉伯之后的中国第二大石油供应国。

另一方面,俄罗斯将伊朗视为其在全球能源市场内的潜在竞争对手,尤其是在俄罗斯增加对亚洲的石油出口以弥补其在2022年至2023年西方制裁后损失的欧洲市场份额的情况下。这种能源市场竞争反映了该联盟内部的复杂动态。

  • 规避制裁的机制

中俄伊三国正在积极开展合作,建立替代性的金融和物流渠道,以达到规避西方制裁的目的。这种合作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在三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中,人民币和卢布的使用量显著增加。

此外,横跨里海的物流网络和横跨中亚的技术网络也在建设中。

这些机制旨在减少对西方金融体系的依赖,并为伊朗提供经济生命线,以增强这些国家面对外部压力时的韧性,并突出了制裁下的经济伙伴关系作为维持这一联盟的关键因素的重要性。

  • 贸易失衡与伊朗日益增长的依赖

三国之间的贸易数据显示出了明显的不平衡,并加剧了伊朗对中国日益增长的依赖。

巨大的贸易逆差证实了中国是伊朗最大的经济伙伴,这使中方在两国关系中拥有了更大的筹码,并使伊朗更容易受到中国经济政策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其战略选择的多样性。

与美国的关系

与美国的对抗是三国关系的主要驱动力,中俄两国致力于“间接削弱”美国影响力的政策,同时又不危及它们在西方的切身利益。

  • 与美国对抗的动机和复杂动态

与美国对抗是中俄两国与伊朗协调立场的最主要动机,尤其是在2022年以来西方压力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然而,中国的经济考量仍然大于其与美国直接对抗的倾向。

中方通过增加低价能源进口,而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中获益,但它避免了挑起与美国的公开经济对抗。与此同时,俄罗斯通过与伊朗的联盟,试图将中东地区变成消耗美国影响力的阵线。

而伊朗已经意识到自身处于弱势,因此正在寻求能够保护其免受当前与以色列对抗影响的合作伙伴,从而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功利性和务实性。

  • “间接削弱”美国影响力的战略

中俄伊三国正在采取一项协调一致的战略,旨在间接削弱美国在关键地区的影响力,而无需进行全面的军事对抗。

俄罗斯正在利用它与伊朗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剧美国在中东面临的挑战,并将其注意力和资源从乌克兰等其他战线上转移开来。

另一方面,中方则在利用美国在该地区的任何弱点,以推进其宏大的经济计划,并在不发生直接冲突的情况下确保其能源资源安全。

这种联合策略旨在逐步破坏单极国际秩序,同时避免局势升级,以免威胁到彼此的直接经济或安全利益。

“一带一路”倡议

伊朗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一个战略节点,它为危险的海上航线提供了陆路通道,并且增强了中国经中亚地区的能源供应安全。

  • 伊朗作为该倡议的陆路门户

中方正积极寻求将伊朗转变为通往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等与地缘政治和安全相关的海上走廊的替代陆路门户。

中国对伊朗基础设施的重视体现了中方增强其贸易和石油路线安全性与韧性的战略愿景,这也使得伊朗在中国全球倡议的背景下具有特殊的地缘经济重要性,并使它的稳定对中方来说至关重要。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半岛电视台)
  • 能源安全与加强替代路线的维度

伊朗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不仅仅是通往欧洲的陆路走廊,还是中国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和保障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度依赖海上传统航线——尤其是经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的航线,会使中方在危机时期容易受到地区不稳定或潜在封锁的影响。

因此,经伊朗的陆路路线提供了一项战略替代方案,可以缓解这些风险并增强中国能源供应链的韧性,这促使中方向伊朗提供更大的经济和技术支持,以确保这些重要路线的延续性。

区域平衡

中俄两国面临一项挑战,即如何通过果断的“别无选择”政策,来平衡它们对伊朗的支持,并继续与地区大国维持重要的伙伴关系。

  • 区域平衡与极化挑战

中俄两国面临一项微妙的挑战,即如何在不损害与土耳其和沙特等关键地区大国的重要关系的情况下,来平衡与伊朗之间的关系。

这些复杂的考虑使中俄两国对伊朗的支持具有一定的战术性和局限性,这反映了两国维护其在该地区更广泛的利益的愿望,并避免任何可能威胁其关系网络的紧张局势。

  • “别无选择”政策

中俄两国在中东地区与伊朗、土耳其和沙特等竞争国家之间,都表现出一种对“别无选择”政策的倾向。

该政策旨在与所有参与者保持平衡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共同利益,并将风险降至最低。

这种微妙的平衡避免了它们向僵化的联盟转变,并使它们与伊朗的关系与更广泛、更复杂的地区环境紧密相连。

与以色列的对抗及其影响

以色列和伊朗之间不断升级的军事对抗暴露了这一联盟的局限性,并强化了伊朗的孤立感,从而引发了外界对未来援助性质的质疑。

  • 对伊朗“国家失败”的担忧

中俄两国意识到,伊朗政权垮台或被亲西方政权取代的可能性将对其利益造成灾难性的损害,并造成巨大的安全真空和广泛的混乱,甚至可能威胁其重要的能源供应。

随着与以色列的对抗升级,中俄两国日益担心伊朗局势可能会陷入混乱,并且可能重塑西方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迄今为止,两国都倾向于避免直接干预的风险,因为这可能会将两国拖入更为广泛的冲突。

这种谨慎反映了两国优先维护地区稳定的做法上,而这也符合两国的利益,即使这需要牺牲对伊朗的进一步支持。

  • 缺乏直接军事支持

以色列和伊朗之间不断升级的对抗,对伊朗与中俄之间的关系质量构成了一场现实考验。

迄今为止,中俄两国都满足于采取谨慎的政治立场,而没有为之提供直接的军事支持,尽管在伊朗核设施和军事设施遭到袭击以及伊朗报复性地袭击以色列的战略设施之后,这场战斗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升级阶段。

这种谨慎证实该联盟的局限性在于保护它们在西方的切身利益。中方担心海湾地区的贸易和能源路线被扰乱,而俄罗斯则力求避免在乌克兰局势敏感之际激怒以色列和美国,因为这会削弱其实际支持的有效性。

  • 伊朗的孤立加剧及其对信任的影响

在缺乏中俄两国有效和切实支持的情况下,伊朗与以色列的对抗越升级,它就越意识到这种关系的脆弱性和战术性,此外,伊朗的孤立感也在不断加深,并且降低了它对这种关系的信任。

这种认知可能会促使伊朗进一步寻求新的地区联盟,甚至重返与西方的谈判渠道,以缓解其日益增长的压力。

  • 中国的日益谨慎及其对投资的影响

以色列的袭击直接威胁到中国在伊朗的一些重要项目,例如从德黑兰到阿巴斯港的铁路。

因此,中方更加谨慎地将它与伊朗的关系限制在纯粹的经济范围内,并避免卷入可能威胁整个“一带一路”倡议稳定的公开军事冲突。

中国日益谨慎的态度反映出中方对地区局势升级可能影响其大规模投资和重大项目的担忧。

未来可能出现的情景

受多种地区和国际因素的影响,中俄伊关系的未来主要有三种发展路径。

  • 战术关系的延续

这种情景表明中俄伊关系将会维持现状。对伊朗的公开政治支持将继续存在,但不会有任何直接的军事介入。

中俄将从伊朗继续充当“西方的眼中钉”的局面中受益,而无需冒着全面升级局势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会损害其更广泛的利益。这种情景反映了中俄伊关系的务实性质。

  • 被迫升级对伊朗的支持

如果当前与以色列的对抗升级为一场全面的地区战争,并且真正威胁到伊朗政权的崩溃,那么中俄两国可能会被迫增加对伊朗的支持。这种支持可能包括紧急经济援助或者先进的武器运输,目的是防止伊朗完全进入西方的轨道。

然而,这种支持仍将停留在“间接支持”的框架之下,以避免与美国陷入公开的直接对抗,也不会演变成威胁中俄与西方大国更广泛利益的全面战略承诺。

  • 联盟崩溃

这种情景对伊朗来说最为危险,也是从中期来讲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最终会导致三方联盟的崩溃。

如果伊朗与西方之间新的核谈判取得成功,从而导致国际关系上的突破,或者如果伊朗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么中俄就将迅速放弃这种伙伴关系。

俄罗斯将重新调整它在乌克兰战场上的优先事项,而中国也将专注于稳定它与西方和海湾市场之间的关系。

基于利益而非原则的联盟

总而言之,分析表明中俄伊关系是一种基于利益的脆弱战术联盟,而非根深蒂固的战略伙伴关系。

尽管中俄两国都依赖伊朗作为对抗西方的筹码,并确保本国的石油利益,但它们的安全承诺仍然有限且谨慎,而在当前以色列与伊朗局势升级的情况下,这种观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来源: 半岛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