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昱君
2025-06-04T02:25:30.569Z

61歲的李在明是人權律師出身,當過京畿道城南市市長和京畿道知事,2022年角逐總統敗給尹錫悅。
(德國之聲中文網)週三(6月4日)清晨6點21分,韓國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宣布,新一任總統由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當選,韓國再次出現政黨輪替。
官方開票結果顯示,這次總統大選有將近3千500萬人投票,投票率超過79%,是1997年以來最高紀錄。李在明拿下1千700多萬票,得票數高於前總統尹錫悅,創下韓國歷屆總統之最;得票率為49.42%,未超過另一位前總統朴槿惠(51.55%)。
尹錫悅公開支持的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獲41.15%,跟李在明差距8個百分點左右,約290萬票。金文洙已於4日清晨自行宣布敗選,並恭喜李在明勝利。
李在明於國會旁發表勝選演說,將這次投票日形容為「審判日」,稱韓國人民對於尹錫悅去年底宣告戒嚴、以及執政的國民力量黨未能阻止此事,做出了判斷與選擇。
據韓聯社報導,李在明說他上任後的首要任務是克服尹錫悅「內亂」的陰影,確保未來不會再發生「以人民賦予的武器針對人民」的軍事政變。「我將履行恢復民主的使命,保障人民主權地位在民主共和國之下受到尊重,並建立一個我們能合作共處的社會。」
談到朝鮮半島穩定,李在明表示,他除了將維持韓國的國防能力強大,以嚇阻北韓,也會推動雙方的對話和溝通。
李在明稱,韓國和北韓必須共存,尋求共同繁榮之路。「我堅信真正的安全不在於戰爭的勝利,而在於從根本上避免戰爭的必要。」
內政方面,李在明則強調振興經濟,並稱他不會讓國安議題拖垮民生。他也呼籲社會各界團結,稱自己會成為凝聚眾人、弭平分化的領導人。
一般而言,韓國的新總統上任前會有60天的交接期,但在尹錫悅遭罷免下台、當前由代理總統執掌的情況下,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宣布李在明當選後,他便立即上任展開5年任期。他的就職典禮於上午11時在國會舉行。

李在明以近五成的得票率,贏得韓國第21屆總統大選。
韓國新政府對美中態度受關注
美國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已祝賀李在明勝選,並重申美韓同盟堅定不移,建立在共同防禦條約、以及共同價值觀和深厚的經濟關係基礎上。他還指出,兩國正促進同盟關係的現代化,「以滿足當今戰略環境的需要,因應新的經濟挑戰」。
路透社引述白宮官員指,這次韓國大選是「自由且公平」的選舉,但美國仍對中國在世界各民主政體的影響力感到憂慮。韓國廣播公司(KBS)解讀,白宮針對韓國大選的聲明內提及中國「前所未見」;這可能是川普政府一方面表明美韓同盟在李在明執政下會繼續維持穩固,同時間接要求韓國新政府應「跟中國保持距離」。
此前,李在明在中國立場上展現出傾向和解的態度,特別強調中國身為韓國重要貿易夥伴的重要性,去年中日韓三國更同意加速自貿協定談判。對於台灣海峽的安全,他則避免採取堅定的立場:先前被問及若台灣遭中國侵略,韓國是否會出手協助,他稱「等外星人侵略地球的時候」才會考慮這個問題。
李在明上任後將面臨與美國和中國的外交政策挑戰。雖然美國是韓國對抗北韓最重要的盟友,但川普上任後,韓國在貿易和安全問題上備受美方壓力。除了面臨川普對等關稅威脅外,此前《華爾街日報》有消息指,美國國防部正在考慮把部分駐韓美軍轉移到關島或印太地區其他據點。
相关图集:中韩关系:先做生意,再谈战略利益?
“台湾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韩国总统尹锡悦4月19日在接受路透社专访谈到台湾海峡局势说,韩国和国际社会站在一起,反对试图以武力改变台海现状。他还说:“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和台湾之间的问题,也和朝鲜问题一样,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次日中国外交部召见韩国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称尹锡悦的言论“完全不可接受”。韩国外交部同日也召见中国驻韩大使,就中方评论韩国总统涉台发言表达抗议。两国关系再度蒙上阴影。建交30年来,中韩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90年代才建交:1992年8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结束了两国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图为韩国外长李相玉(前左)和中国外长钱其琛在北京签署、交换建交联合公报。之前一天,韩国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使台湾失去了亚洲最后一个邦交国。
韩国总统首访:1992年9月,时任韩国总统卢泰愚(1995年资料图片)在两国建交数周后便出访中国,会见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家主席杨尚昆、国务院总理李鹏等人。双方签署了《中韩贸易协定》、《中韩投资保护协定》等一系列合作协议。
从全面合作到战略伙伴: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韩国总统金大中在任期间,中韩关系被提升为 “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2008年5月,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访华时,两国关系被再次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图为中国总理温家宝2010年5月访问韩国时受到李明博的欢迎。
你来我往:上世纪末以来,韩中之间的商贸、文化、人员交往日趋密切。2021年数据显示,韩国在中国的留学生为5万多人,中国在韩国的留学生超过2万,各自在对方国家外国留学生中人数均居第一位。中国成为韩国企业投资的热门选择。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拥有大量爱好者。韩国也一度成为中国人青睐的旅游目的地。图为首尔景福宫前的中国游客(2014年)。
“蜜月期”:朴槿惠(图:2016年在杭州参加G20 峰会)任韩国总统期间也多次访问北京,2014年习近平也曾访问韩国,中韩两国关系被认为i进入“蜜月期”,两国经济、文化领域的交往进一步密切。
萨德事件:鉴于朝鲜发展核武能力对韩国构成的安全威胁,2016年,韩国政府决定部署美国的萨德反导弹系统(THAAD)。由于其雷达有探测到中方的潜在能力,被中国认为会对其国土安全造成影响。在反对无效后,北京对韩采取多项反制措施,包括对禁制韩国媒体及艺人演出、旅游封锁等。这些措施也导致中韩关系迅速冷却。
殃及韩国企业:由于部署萨德系统的地皮,是首尔政府向韩国乐天集团置换而来,该零售业巨头成为中国官方和民间报复的目标。一时间出现消费者抵制乐天、示威抗议,甚至供货商断供,数十家乐天超市被“勒令停业”。此外,三星手机、启亚汽车等韩国品牌的销量也暴跌。中国旅行社纷纷下架韩国游,让韩国旅游业受到冲击。
“三不一限”共识:2017年11月,中韩达成共识,韩方表明不考虑追加新的萨德系统;对既有的萨德系统在使用上进行必要的限制;不加入美国反导体系;不发展韩美日三方军事同盟及无意损害中方安全利益。2017年时任总统文在寅访问中国以后,两国关系开始趋于缓和。
机遇还是威胁: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国,韩国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在韩国最大单一收入来源半导体出口中,对华出口超过四成。2022年8月韩国《中央日报》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19.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种“机会”,而75.4%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威胁”。图为抗议文在寅政府与朝鲜亲善政策的韩国民众打出反中标语(2018年4月,首尔)。
靠向哪一边:现任韩国总统尹锡悦(右)2022年5月上任后表现出更积极向美国靠拢的路线,表示将加速萨德系统的部署建设。韩国2022年5月正式加入美国牵头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并于8月宣布加入美国主导、包括日本、韩国和台湾的“芯片四方联盟”,其目的除强化供应链,也包括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管制。
韩国的“安全关切”:种种迹象表明,韩国正在力图减少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性。在2022年中韩建交30周年之际,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孙兴杰在《明报》撰文称,目前中韩需要拓展合作领域,在安全议题上沟通协调,“补齐安全合作短板”。图为韩国星洲郡部署的萨德导弹防御系统(2017年9月资料图)。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