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9T11:10:16.392Z
中国的出口贸易,在“抢出口”效应消退后,很可能陷入长期衰退

(德国之声中文网)6月9日,中美两国代表在英国伦敦开始新一轮的贸易谈判,市场希望双方能够继上一轮日内瓦谈判后,进一步缓解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之间的紧张关系。

据路透社、彭博社消息,这次中美谈判地点位于兰卡斯特宫(Lancaster House),首日持续约6个小时,预计当地时间周二(10日)上午10点继续第二天的谈判。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受访时,对谈判进展表示乐观:“我们跟中国互动很好,中国不是很容易应对。”被问及美方是否考虑解除对中国的科技出口管制,他回应:“我们再看看。”

此前,白宫经济顾问哈塞特(Kevin Hassett)向美媒CNBC表示,美国考虑松绑出口管制,他预期接下来中国就会大量释放稀土出口。

《金融时报》解读,这是特朗普政府官员首次表态有意把出口管制放在谈判桌上;此举也将标志美国政策重大转变,此前拜登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科技出口管制,希望让中国更难取得美国先进晶片技术、阻止其用于解放军的军事现代化。哈塞特并未具体说明将放宽哪些出口管制,但暗示不会放松英伟达(NVIDIA,又称辉达)向中国销售高阶人工智能(AI)H20芯片的限制。

谈判关键

此轮谈判的一个关键议题是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作为北京在当前贸易战中的重要对美反制筹码,对半导体、电池等关键产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稀土材料出口管制措施,已经引发了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全球经济界高度担忧以及华盛顿的强烈不满。

根据特朗普的说法,此次谈判的目标是讨论贸易协定的更多细节。而根据美国其他高官的说法,此轮会谈的焦点可能集中在中国对稀土等关键材料的出口管制上。

哈塞特谈判当天对CNBC表示,此轮对话的主要目标就是“看看他们(在稀土问题上)是否认真的”,同时也希望达成一份协议,“握手后立刻就能实现松动出口管制、稀土材料出口马上就能大量获批”。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今年5月中国出口的17种稀土矿产数量5865吨,比4月份的4785吨有着明显上升。但是这一数据并未细分具体的稀土材料,其中部分稀土矿产并未被列入出口管制。限制措施具体对稀土出口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还有待中国方面在6月20日发布更为详细的数据。

美国限制对中国出口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等先进技术产品的政策也可能成为本轮会谈的另一个焦点。

几天前,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刚刚通了电话,确认进行此次伦敦会谈。根据中方在通话后发布的通稿,北京敦促美国遵守协议中的共同约定,并要求华盛顿客观评估已取得的进展、并撤销对华负面措施。美国白宫发言人则强调,中方必须坚持自己在协议中的承诺,从而达成更全面的协议铺平道路。

出口受挫 中国5月经济数据惨淡

中国海关总署6月9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5月中国出口贸易额2.28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6.3%;进口额为1.53万亿元,同比下降2.1%。不过,若以美元计价,5月出口额同比增幅仅为4.8%,比4月下降了3.3个百分点;进口同比降幅3.4%,比4月扩大了3.2个百分点。由此,5月份的进出口均低于财新、路透社之前的预期。

中美贸易恶化是中国5月外贸数字疲软的主要驱动因素。由于关税影响的迟滞性,5月初的中美贸易缓和并没有体现在最新的外贸数据中,而是呈现继续恶化趋势:中国对美出口额今年5月比去年同期暴跌34.6%,降幅比4月扩大了13.6个百分点。

不过,中国对欧盟、东盟的进出口额今年前五个月均呈现增长态势。保银投资的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在一份报告中就指出,中美贸易战固然导致了中国对美出口额大幅下跌,但是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强劲增长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一损失。他同时也警告说,中国外贸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尤其是此前贸易商为了规避关税风险纷纷抢先“提前发货”,其影响将在今后慢慢体现。

今年3月和4月,中国出口贸易额分别同比增长12.4%和8.1%,其原因正是中国制造业纷纷向海外提前发货以规避特朗普的关税。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中国媒体《界面新闻》采访时预测,今年6月的中国出口贸易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原因则是相关企业会利用当前中美贸易休战90天的窗口期再度“抢出口”。他同时警告称,特朗普政府全球贸易战正在带动外需全面下滑,下半年中国出口有可能持续进入负增长区间。

凯投宏观经济分析师黄子淳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中国出口在6月的“抢出口”反弹后,会在今年年底再度受到冲击。

相关图集:特朗普关税战2.0时间线梳理

2025年2月1日 |对墨、加、中加征关税:特朗普上任后首次大规模加征关税:自2月1日开始对美国三大贸易伙伴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加征关税。特朗普宣布对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指责两国未能阻止非法移民进入美国;对来自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指责中国在芬太尼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5年2月10日 |加征钢铝关税 无例外豁免:特朗普2月10日签署行政令,对所有进口至美国的钢铁和铝制品加征25%关税,并取消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等钢铝主要供应国的免税额度。
2025年3月26日|宣布对进口汽车全面征税:特朗普于3月26日宣布,自4月3日起,对所有进口汽车与轻型卡车征收25%的关税。全球汽车供应链受冲击,日韩汽车产业首当其冲。受此消息影响,丰田、本田、现代和起亚等汽车制造商股价大幅下跌,总市值蒸发约165亿美元。
2025年4月2日|宣布“对等关税”:特朗普4月2日在白宫玫瑰花园举行“让美国再次富有”(Make America Wealthy Again)记者会,宣布“对等关税”措施。美国对大多数国家征收10%的基准关税,但针对特定国家征收更高税额。中国、欧盟和越南分别面临34%、20%和46%的关税; 日本、韩国、印度、柬埔寨和台湾,分别受到24%、25%、26%、49%和32%进口关税的打击。
2025年4月9日|暂缓关税90日 中国除外:特朗普4月9日在大规模“对等关税”上路不到24小时后出现政策大转弯,宣布暂缓征收“对等关税”90天,在此期间,税率将统一降至10%的基准关税。但中国被排除在暂缓名单之外,不仅如此,还将对中国的关税加码至145%,其中包含了美国此前指控中国打击芬太尼不力而征收的20%关税。
2025年5月4日 | 对美国境外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特朗普5月4日以“国安威胁”为由,宣布将对非美国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理由是要“拯救美国电影业”。
2025年5月12日|中美关税战90天“停火协议”:美中高层在瑞士进行谈判后于5月12日发布联合声明,就90天的“暂停期”达成协议:美国对大多数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45%的关税将在5月14日前下调至30%,30%关税里包括针对芬太尼问题额外施加的20%惩罚性关税;中国对美产品加征的125%关税则将降至10%。美中双边早前不断叠加的报复性关税,在这波协商中几乎都被取消。(图为美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谈判代表格里尔出席美中贸易会谈)
2025年5月13日|美大幅下调中国“小包裹”关税:白宫5月13发布行政命令,将从5月14日起将对中国低价值货物(不超过800美元)征收的“最低限度”关税从120%下调至54%,原计划的200美元固定费用征税方案被搁置,现行的100美元固定费用将继续执行。
5月23日 对阵欧盟:特朗普威胁自6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加征50%的统一关税。他同时警告苹果公司,若其在美国销售的手机是在海外生产的,将面临25%的关税。两天后,特朗普收回了对欧盟加征50%关税的威胁,他表示,与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通电话后,同意将美国和欧盟的谈判期限延长至7月9日。
5月28日 美国法院裁定特朗普对等关税“越权”:美国联邦国际贸易法庭裁定,特朗普今年4月2日对多国征收的对等关税,以及早前向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的报复性关税都属于“非法”。判决认定,特朗普征收全球关税的行为超出了《国际经济紧急权力法》(IEEPA)赋予总统的权限。美政府表示将对该裁决提出上诉。
5月29日 美国上诉法院暂准特朗普关税恢复执行:美国联邦上诉法院一天后推翻该判决,让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得以持续实施。上诉法院指出,为了审理特朗普政府的上诉,将先暂缓此前法院的裁决,并命令原告及特朗普政府分别在6月5日和6月9日前提交回应文件。
5月30日 特朗普全面上调钢铝关税: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全球钢铁和铝产品的进口关税提高至50%。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铝供应国。他指责中国未按约降低关税,取消针对稀土等产品的贸易限制。他说:“中国完全违反了与我们达成的协议。不能再做好好先生了!”

国内消费市场低迷

在出口不利的情形下,中国国内的消费市场也同样不容乐观。中国国家统计局同一天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衡量通货膨胀/紧缩的关键指标)同比下降0.1%,跌幅与4月份持平。这也是该指标连续第四个月出现下跌。

通货紧缩时期,商品价格下跌。消费者以及投资者往往会希望价格进一步下降而推迟购买,从而对宏观经济构成威胁:需求不足可能迫使企业减产、冻结招聘或裁员,同时还可能不得不降价出售现有库存——即使成本保持不变,盈利能力也会受到抑制。

国家统计局也发布了5月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反应出厂价格):同比下跌3.3%,跌幅大于4月份的2.7%,也是2023年7月以来的最大降幅。此外,5月份的国内零售额增长也有所放缓。

北京自2023年结束疫情管控措施以来一直在试图努力拉动国内消费,但是成效始终不明显。

保银投资的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在其最新报告中就指出,随着外贸“抢出口”效应的逐渐消退,中国将更加需要提振国内(消费)需求来对抗通货紧缩。

凯投宏观经济分析师黄子淳则对路透社预测,持续的产能过剩将使中国今明两年都陷入通货紧缩。

(法新社、路透社、彭博社、财新)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