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漫游:中国游客挡住自行车道,何以不能成为刻板印象?
2025-06-14T08:05:14.446Z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阿姆斯特丹斯希普霍尔机场,乘坐国际城航班入境的乘客,会看到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用英语写道:“欢迎来到荷兰。在我们这里,自行车比人还多。当你听到‘叮铃铃’的声音时,请小心看路。”
我早年在成都生活过十多年,当时那个城市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上下班高峰期间,整个城市都是骑车人的海洋,我也是其中的一滴水珠。我不认为还有别的地方可以给我那么强烈的印象。
但是,荷兰人这个广告语还是“凡尔赛”得很到位。不用想我也知道,即便成都在自行车最繁盛的时期,也不可能车比人多。原因很简单:没那么有钱。
当时的自行车通过性别来区分大小:女车小,男车大。很少见到专门为儿童设计的自行车。因此,很多家庭只有一男一女两辆自行车。孩子们要么被前后搭在车上,要么自己骑竭尽全力才勉强够得着踏板的成人自行车。
果然,统计数据表明,荷兰是全球唯一自行车比人多的国家。当然,可能没有统计上中国游客的数量。
写这句话的时候,我也有了一种黑人在美国的“自豪感”——某些嘲讽黑人的玩笑,只有黑人自己才能说。
一本童书里的种族歧视
我想,对于大多数荷兰人来说,比自行车更值得骄傲的是多元包容的文化。因此,当我看到一本童书涉嫌歧视华人引发抗议的新闻时,感到相当的惊讶。
这本名为《我的生日之城》,是庆祝阿姆斯特丹建城750周年的纪念书籍,书中附有市长签名信,由市政府免费赠予约三万名小学生。但是,书中一款桌游游戏地图第42格写道:“你好(Ni Hao)!中国游客挡住了自行车道。为了避开他们,退回39格。”
作者真是一个天才!这句话比阿姆斯特丹斯希普霍尔机场那句广告语写得还要聪明:中国游客不仅人多,不懂规矩,而且挡住的还不只是商店入口,地铁检票口,还有自行车道——这等于是说,中国游客破坏了荷兰文化的象征。

作为在欧洲生活的华人,我很感激荷兰华人抗议者的行动。根据新闻报道,华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抗议,包括上周四大约一百名华人聚集在阿姆斯特丹市政厅前示威。
随后,阿姆斯特丹市长哈尔瑟玛(Femke Halsema)、学校管理联合会与童书出版社分别与亚裔社区代表会面。市长哈尔瑟玛形容涉事文字“不得体、令人不适”。学校管理联合会代表也承认,尽管初衷可能无恶意,但是伤害已经造成。出版社道歉,并表示将派发贴纸更正错误。
喜欢聚众是中国人的习惯?
中国人多是一个事实。如果不是中国政府的治理让其中6亿人的平均月收入仅有人民币1000元,以及中国人办个护照也没那么容易,很多人有了护照还要被没收,护照没有被没收出境还可能被拦截,以及西方国家签证官的各种刁难,在荷兰被中国游客挡住的自行车道只会更多。
即便如此,这也不能成为歧视华人的理由。中国游客挡道不等于所有华人都爱挡道,而且中国游客挡道固然不好,但也有可以解释的原因。
我还在中国媒体写专栏的年代,舆论氛围很不一样。当时中国人心心念念“与国际接轨”,最在意的是“国际形象”,媒体频繁讨论“游客素质”,官方机构也一再发布境外旅游行为指南。中国游客也会互相监督,胡乱涂鸦等“丢中国人的脸”的行为,可能会在国内网络平台遭到检举揭发,当事人会被群起而攻之甚至严重网暴。

在这种情况下,我多次写文章为中国游客的“素质”辩解。我认为,很多游客的不良行为,不是因为“中国人的素质”,也并非源自传统文化,而是存在现实选择的合理性。
用文化和习惯来解释显得比较振振有词。比如,曾任外交部副部长的武大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是一种习惯而已。例如喜欢聚众、喜欢大声说话。你看,在机场里、餐厅里,大家聚一块说话的,都是中国人。可这就是一种习惯,我们还看不惯外国人那种小声嘀嘀咕咕、当着面还要相互咬耳朵呢。”他认为,这些是文化差异,外国人有他们的礼节习惯,我们也有自己的礼节习惯,并不能说谁对谁错。
我写了不只一篇文章来反驳这位副部长的说法。例如,2009年4年,我在《潇湘晨报》的专栏中要求武副部长解释:为什么中国大陆游客的行为在台湾也遭到非议呢?中国大陆和台湾会有这么大的文化差异?难道我们的文化不是同根同源吗?——我知道很多台湾人并不认为自己和中国人同根同源,但武副部长肯定不敢这么想。
我写道——
现在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和日本人比起来相距甚远,但是我很怀疑唐朝的时候是不是这样,清朝的时候呢,民国的时候呢?假如当时并非如此,那么我们应该思考的是,现在的情况是怎样形成的。同样,题壁也并非中国人所独有。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古代文明都留下了壁画,这说明古人在墙壁上抒情是一种全球化的普遍现象。中国古代固然因为诗词和书法的普及,使得题壁更加理直气壮,而且风流倜傥,但是为什么这个传统中丢失的是诗词和书法,保留的只是题壁这一种形式呢?再说喧闹,从一些影视作品里可以看到,欧洲中世纪的酒馆里并不安静。现在震耳欲聋的迪斯科舞厅,也来自西方社会。大到民主也是如此,西方人在历史上的确有过很多民主制度实践,但他们也曾经历过专制统治的黑暗,我们也能从《孟子》里读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为什么不说专制也是他们的传统,民主也是我们的古训呢?
挡道原因与刻板印象
在差不多同时发表于《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的一篇文章中,我进行了更多的解释——
我看见一些旅游社为中国大陆游客安排的行程非常紧张,每到一个景点几乎只有照相留念的时间,但是游客们也很满意,因为他们并没有多余的心情来享受人文和风景,而是急于证明自己来过了。没有经历过被剥夺出行自由的外国人,以及在网络上辱骂赵根大(因为在台湾名胜涂鸦而遭到中国网民网暴的常州游客)的中国年轻人,是不能理解这种心态的。
我也知道很多美国人一生都没有去过巴黎,但是他们在心理上是自由的,觉得自己真是那么疯狂地热爱巴黎的话,总是可以去的。而且他们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也怀着同样的心理,并不需要他们帮助满足幻想。
有些中国大陆游客到了国外,言行举止比在国内还要放肆,这是因为他们内心还没有摆脱被禁锢的阴影,或者觉得自己比别的国人更有能力获得自由,忍不住兴奋过度了。
转眼之间,十六年过去了。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出国旅游更容易了,心态上也更加放松了。如果他们还在挡住荷兰人的自行车道,可能需要更多的解释。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变动不居,这种行为不能作为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写进童书里。
长平是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他目前是德国之声专栏作家、中国数字时代执行主编以及六四记忆 · 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