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萨赫勒地区的外交:应对实地挑战的新战略
在非洲萨赫勒地区发生深刻的地缘政治变化之际,俄罗斯正在重塑其外交手段,以增强其在这个世界上最动荡地区之一的影响力。数十年来,俄罗斯一直专注于与非洲各国发展双边关系。在大约两年前,俄罗斯发起一项倡议,以在俄联邦外交部的框架内成立“非洲伙伴关系司”,这一新机制旨在将其接触的区域组织视为统一实体而非单独的国家,据俄联邦外交部长拉夫罗夫称,该司已于2025年2月被并入俄罗斯外交部。
该司由俄罗斯外交官塔季扬娜·多夫加连科领导,致力于加强与非洲萨赫勒联盟之间的关系。该联盟由马里、尼日尔和布基纳法索组成,而这些国家面临着类似的安全和经济挑战。在马里首都巴马科设立俄罗斯常驻使团,这既是一个象征性的举措,也是一个战略性的举措。选择巴马科作为俄罗斯的使团总部,这不仅源于其在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也源于它是萨赫勒地区首个通过准军事组织瓦格纳集团而宣布与俄罗斯建立军事伙伴关系的国家的首都。
此举正值俄罗斯努力在非洲萨赫勒地区建立战略存在之际,而该地区是俄罗斯在非洲大陆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门户,尤其是在其与以美国和法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竞争的背景下。
在2020年至2023年期间,这3个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的军事政变,组建邦联的想法逐渐成形。新的政府宣布与法国等传统伙伴断绝关系,并寻求建立其他联盟。该联盟旨在团结各方力量,共同应对萨赫勒地区武装团体带来的安全威胁,并抵制来自西方国家的压力——这些政府称之为“新殖民主义”。该联盟也被视为抵御来自西共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非洲邻国的干预的保护盾——西共体通常会对具有政变倾向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
尽管该联盟抱有政治抱负,但它面临着根本性的经济障碍,其中最突出的是其金融基础设施与一体化目标的不相容。西非共同货币(西非法郎)仍在官方交易中使用,从而阻碍了这3个国家建立独立货币体系的努力。西共体还对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征收关税,因为缺乏平行的经济机制来支持联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这种情况造成了它们摆脱殖民主义的政治意愿与其关联欧洲决策中心的经济现实之间的矛盾。而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后面临严厉经济制裁的俄罗斯,正试图在此建立对抗其传统竞争对手的战略基础。
从结构上来看,俄罗斯的计划表明,它将任命一位大使级外交官员来管理该机构,而不是将其职能与位于邻国的俄罗斯大使馆的职能合并。这一决定反映了克里姆林宫希望优先与作为独立实体的地区联盟进行接触,同时与尼亚美和瓦加杜古等地方政府保持密切协调。该机构预计将成为加强双方在安全、能源和贸易领域内合作的桥梁,并且有可能在未来扩展为俄罗斯在西非的区域协调中心。
俄罗斯的战略可能是由这3个国家应对经济挑战和安全威胁的资源有限性所驱动的。联盟的作用是将这些挑战融合为一个整体,使邦联一体化成为通过合理利用资源来增强能力的一种选择。例如,马里和尼日尔正面临资金短缺,难以打击当地的武装团体和分裂主义运动,而布基纳法索则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俄罗斯主动提出以替代盟友的身份提供支持,而不附加任何严格的政治条件,以换取在该地区获得战略立足点——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并在全球交通版图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国影响力的下降与俄罗斯-土耳其存在的上升
走向俄罗斯的趋势的大背景,体现了法国和欧洲在该地区的影响力的下降,而这始于2022年法国从马里撤军,以及反西方情绪在该地区的抬头。俄罗斯找到了一个机会,以将自身塑造为一个替代伙伴,并以反殖民主义言论和不干涉内政为基石。这与欧洲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欧洲通常将其援助与政治条件挂钩。
自2020年以来,非洲萨赫勒地区的力量平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当地要求结束法国军事存在的呼声日益高涨。法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始于2013年,即旨在打击马里圣战组织的“薮猫行动”。这项行动后来在2014年演变成为“新月形沙丘行动”,并扩展到萨赫勒国家。然而,由于指责法国继续在该地区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当地民众对巴黎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与此同时,一系列军事政变爆发,新的政府在成立后立即宣布断绝与法国之间的安全合作。这促使法国于2022年11月正式结束其“新月形沙丘行动”,并于2023年2月全面撤出马里和布基纳法索,并在法国大使遭到驱逐后于2023年12月撤出了尼日尔。这些都反映了该地区寻求国家主权的总体趋势。
由于这种真空状态,俄罗斯在法国撤军的同时,通过其准军事组织瓦格纳集团而成为了该地区的主要参与者。该集团于2021年12月正式进入马里,并与该国签订了一份包含培训和武器供应的安全合同。到2022年,约有1500名瓦格纳成员被派往马里,并签署了类似的协议。2023年,俄罗斯向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提供军事和情报支持,以换取当地的采矿特许权。
另一方面,土耳其于2020年9月与马里签署协议,以向其提供“Bayraktar TB2”无人机。此后,马里已从土耳其接收至少17架该型无人机,相关交付还持续到2023年和2024年初。这些无人机配备了由土耳其“Aselsan”公司制造的先进光电瞄准系统,从而增强了马里政权对武装和叛乱团体开展侦察、监视和精确空袭的能力。
土耳其在尼日尔建立了一个作战中心,这是其增强在非洲的影响力的更广泛战略之一,旨在利用法国影响力下降的现实。土耳其将位于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之间的尼日尔视为其在黄金、石油和铀领域内经济利益的战略支撑点。2024年7月,土耳其安全、外交和经济领域内的高层官员对该国进行访问,从而给双边关系带来了质的飞跃。在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包括情报合作协议在内的多项协议。土耳其为之提供军事援助,包括“Bayraktar TB2”无人机和其他设备,而尼日尔则为土耳其公司进入其能源和采矿业提供了便利。土耳其的一些政府机构开展的积极行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趋势,从而证实土耳其的方针是全面且多元化的。
另一方面,在地区反法情绪高涨以及民族主义军事政权推翻周边政权的背景之下,法国也在重塑其在非洲的军事战略。为此,法国重组了其在当地的军事存在并使之适应新的发展。这项战略包括减少驻军人数,将基地改建为与当地军队共同管理的训练中心,以及扩大双方在训练、后勤保障和装备供应领域内的合作。
根据情报估计,截至2024年6月,除吉布提之外,法国驻塞内加尔和加蓬的军队人数已大幅削减至约100人,科特迪瓦约600人,乍得约300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于2024年8月成立了由帕斯卡尔·亚尼将军领导的“新非洲司令部”,旨在发展超越其前殖民地的灵活安全伙伴关系,并扩大其在几内亚、毛里塔尼亚、贝宁、喀麦隆和坦桑尼亚等国的影响力。此外,法国还在考虑与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等非洲南部国家开展合作。
在法国军事重组和制定新战略的背景下,科特迪瓦总统阿拉萨内·瓦塔拉宣布法国军队将于2024年底撤出科特迪瓦。他表示:“我们已决定有序、协调地撤出驻科特迪瓦的法国军队”,并且强调科特迪瓦军队的现代化是使其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作为此次移交行动的一部分,目前驻扎在阿比让布埃港的第43海军陆战营将被移交给科特迪瓦武装部队。在法国宣布撤军之前,约有600名法国士兵驻扎在那里。这也反映了一些国家正在减少与法国之间的军事联系的普遍趋势。
这些转变发生在马里、尼日尔和布基纳法索退出西共体,并转向建立一个不受法国影响的邦联,以及尼日尔取消与美国签署的协议等主权决定的背景之下。这些转变表明承认法国在实现当地安全方面的失败,尤其是在2013年发起的“新月形沙丘行动”失败之后——该行动未能遏制当地的圣战组织,反而导致当地数百万平民流离失所。
安全与经济:俄罗斯新战略的支柱
俄罗斯在萨赫勒地区的战略基于将安全和经济层面整合成一个综合合作模式,这反映了俄罗斯加强其地区影响力的雄心。安全方面,在2024年4月萨赫勒国家外交部长访问莫斯科期间,俄罗斯宣布支持建立一支由5000人组成的区域“联合部队”,旨在应对当地圣战组织和分裂主义运动日益升级的威胁。
俄罗斯的支持不仅限于直接的军事行动,还包括通过半官方的私人安保公司提供情报、培训和军事基础设施建设。尽管迄今为止,这种存在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地区的力量平衡,但却反映了俄罗斯长期以来的战略定位,即巩固其在萨赫勒地区安全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并可作为此前由美国和法国提供的情报支持的替代方案。
经济方面,俄罗斯寻求通过战略项目加强其在萨赫勒国家的存在,尤其是在民用核能领域内。在马里和布基纳法索,建造小型核反应堆用于发电的谈判正在进行中。俄罗斯正在大力推广这项技术,并认为这是解决该地区日益恶化的能源危机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将使俄罗斯在当地能源领域内获得长期影响力,还将为其在其他领域的扩张敞开大门,例如采矿业(尤其是金矿和铀矿)以及基础设施项目的发展。
尽管俄罗斯正努力推进经济合作,但这些努力面临着复杂的挑战,其中最显著的是自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西方国家对其实施的制裁,这阻碍了投资流动和俄罗斯企业在国外市场的拓展。与中国(几个非洲国家最大的经济伙伴)之间的竞争也使俄罗斯在提供类似贸易和技术激励措施的能力方面陷入困境。
然而,俄罗斯正在押注。它拥有两大优势:一是将自身定位为“无条件”的合作伙伴,而不像其他一些大国那样将援助与政治改革或治理标准挂钩;二是利用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弥补其在欧洲市场的损失,并建立有助于其全球贸易关系多元化的替代性经济伙伴关系。
俄罗斯战略所面临的当地挑战
尽管俄罗斯在萨赫勒地区雄心勃勃,但其战略仍面临各种障碍,从该地区国家内部的挑战,到激烈的地区和国际竞争,再到更为广泛的地缘政治影响。在萨赫勒国家内部,政治长期不稳定表现为反复发生的政变和统治精英之间的冲突,这削弱了政府的凝聚力,从而使与这些国家之间的伙伴关系充满了风险。此外,马里和布基纳法索等国家基础设施薄弱,缺乏道路和能源网络,从而阻碍了俄罗斯雄心勃勃的项目的实施,并显著增加了实施这些项目的成本。
自2020年至2023年萨赫勒地区发生军事政变以来,当地圣战组织的军事行动愈演愈烈,尤其是在马里和布基纳法索。政变加剧了安全挑战,导致包括布基纳法索北部和东部以及马里莫普提地区在内的多个地区的死亡和暴力事件急剧上升。布基纳法索安全部队在多条战线上打击圣战组织的暴力活动,但这些努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圣战分子在其他地区的袭击也在不断升级。
这些武装组织的存在和活动破坏了当地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合法性。例如,在马里,部分圣战组织已深深扎根于当地社会冲突和治理结构之中,并在国家权力缺失或无效的地区提供有限的司法或安全等服务。这导致国家与一些武装团体进行非正式合作的局面变得复杂,并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权威,并使治理更加复杂化。
2025年5月11日,“支持伊斯兰与穆斯林组织”(JNIM)发动大规模袭击,并有数百名武装人员参与,最终暂时控制了地区首府吉博。该组织占领了军事基地,造成超过100名士兵死亡,数十人被绑架,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此次袭击迫使布基纳法索的空中支援撤退,并展示了该组织日益增强的调动兵力和打击主要城市的能力。在此之前的2025年4月,该组织还对布基纳法索边境附近的几个贝宁军事阵地发动了协同袭击,造成至少54名士兵死亡,此外,它还掠夺了包括无人机和迫击炮在内的重要军事装备。此次袭击是该组织迄今为止在贝宁发生的最致命袭击,标志着其在该地区的存在的显著升级。
俄罗斯战略面临的地区挑战
随着中国寻求扩大其在西非地区的影响力,当地的地区和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而在融资能力方面超越了俄罗斯,并主导着非洲大陆的主要基础设施项目。与此同时,土耳其通过在国防和建筑领域内的投资,正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一个积极参与者,其话语权也吸引了该地区的广大民众,并使之比俄罗斯更容易被接受。土耳其的北约成员国身份也可能会使美国和欧洲更倾向于在非洲与土耳其进行协调。与此同时,西方大国——尤其是法国和欧盟——正试图通过2024年欧盟-非洲峰会等倡议重拾其在该地区日渐减弱的影响力,但它们的政策面临着非洲的强烈质疑——非洲视之为殖民主义政策。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俄罗斯在萨赫勒地区的战略反映了国际格局的转变;非洲日益呼吁建立多极世界秩序,而非西方单边霸权。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在反殖民主义言论中找到了立足之地,而它此前从未与非洲国家打过交道。这种言论与那些对欧洲监管感到不满的萨赫勒地区政府产生了共鸣。
然而,最重要的问题依然存在:俄罗斯能否将其在萨赫勒地区的承诺转化为切实的成果?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规避西方自其入侵乌克兰以来对其实施的制裁,并避免卷入该地区错综复杂的内部冲突。鉴于叛乱团体和武装组织之间日益加剧的暴力冲突,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这些组织对萨赫勒地区的广大地区实施了有效控制。俄罗斯曾押注于叙利亚的巴沙尔·阿萨德政权,如今,在阿萨德政权倒台之后,俄罗斯在与艾哈迈德·沙拉政府打交道时却陷入了一个战略困境,这将使它在未来处于脆弱境地,更不用说它在过去几年内投入的资源损失了。
俄罗斯战略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军事存在或签署的协议,还在于其能否提供有效且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从而在这个世界上最动荡的地区之一实现一定程度的稳定与繁荣。尽管俄罗斯力求重塑其可靠的国际地位,但萨赫勒地区的动荡环境仍可能会使其努力更加复杂化。俄罗斯的战略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其重塑在非洲影响力的更广泛地缘政治野心的一部分。然而,真正的成功并不取决于项目或盟友的数量,而在于其应对安全、经济和善治等结构性挑战的能力。与此同时,萨赫勒国家转向新伙伴的做法也在提醒西方,非洲不再是“新殖民主义”的舞台,从而证明了非洲不再仅仅是一个从属性的舞台,而是按照非洲人自己设定的条件而对全球大国开放的竞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