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年内将碳排放量减半:赢得气候之战的关键
7月8日,英国召集全球顶尖科学家召开会议,以讨论气候变化中的“临界点”。会议得出令人担忧的结论:全球正步入危险区域,多个气候临界点正对数十亿人构成灾难性威胁。
这场会议指出,人类正处于一场“生存竞赛”之中,必须大幅减少碳排放,扩大应对方案,并建立应对未来气候冲击的韧性。
科学家们表示,现在已经非常明确:将全球升温控制在约1.5摄氏度是《巴黎协定》的核心目标之一,这对于避免多个气候临界点的突破至关重要。
地球正逐步接近长期升温1.5°C的临界点。为了避免气候系统严重失衡,碳排放必须在未来几年内几乎完全消除。
每一吨温室气体排放都至关重要。如果继续依赖化石燃料而不加以改变,这将对人类与自然造成严重后果。
科学测算表明,全球只有将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控制在3050亿吨之内,才能有50%的概率将全球升温控制在约1.5°C以内,而这一数值以工业化前的温度为基准。
目前,地球正以每月约1%的速度“消耗”这项所谓的“碳预算”(即在不突破升温上限的前提下可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
瑞典组织“气候审计”(Climate Collin)近日的一项研究指出,从2025年起,全球应以“每五年将排放量减半”的速度推进,即每年减少12%的碳排放,才能维持在安全的轨道上。
该研究基于2024年碳预算报告和“碳法则”理论。后者于2017年首次提出,也是实现《巴黎协定》将升温限制在2°C以下并争取达成不超过1.5°C目标的重要路径。
然而,现实是:全球碳排放仍在持续增加,土壤、植被和地层碳封存的投资远未达到预期。
研究强调,从2025年起,排放量必须快速、大幅、持续地减少。尽管每年减少12%具有挑战性,但这表明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紧迫性和力度。
尽管有人主张在风险迫近的背景下加快转型,但若在短短数年内全面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势必引发经济崩溃、社会动荡,甚至是政治冲突,这反而会抵消减排行动所产生的成果。
因此,在不破坏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寻求“现实路径”,成为了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而“每五年减排一半”的战略,被视为在高风险时代中相对合理的选择。

这一路径现实吗?
目前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利用现有技术可将全球排放减少50%。2023年,欧盟实现了8.5%的年减排率,说明多个国家可以同步实施大幅减排。
这种成果主要来自能源部门,但要实现每年12%的总减排,必须加快在建筑、交通、食品与工业等高排放领域内的转型。
研究指出,全球急需政治领导力、跨国合作与公私伙伴关系,加快气候行动步伐。但现实却令人担忧:行动乏力、问责机制缺失正在同步加剧。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放弃气候政策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在全球引发了连锁反应,并推动了化石燃料的回归。同时,欧盟正努力应对乌克兰战争等新地缘政治现实,环境可持续性被迫让位于战略安全。
一些企业也借此政治氛围而松懈了对气候承诺的履行。2023年,《自然》期刊一项涵盖1041家企业的研究指出,近40%的企业未能兑现其2030年气候目标,且多数未受到任何惩罚。
联合国支持的“净零银行联盟”近期更投票通过取消与1.5°C目标挂钩的融资要求。
尽管如此,气候行动依旧获得了广泛的支持。2023年2月发布的一项覆盖125国、13万人口的大型民意调查显示,89%的人认为本国政府应“采取更多行动以应对全球变暖”。
面对气候临界点所带来的生存风险,人类肩负着道义责任——越快减排越好。我们面前只剩两个未来:要么彻底重塑社会与经济体系,要么将动荡的世界交给下一代。
如今,为1.5°C而奋斗的含义已经非常明确:即每五年将排放量减半,即每年减少12%的碳排放。各国与社会必须以科学所要求的速度开展行动,旨在为地球与后代争取一个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