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死亡、毁灭:俄罗斯空袭折磨着基辅
我从睡梦中猛然惊醒,感觉胃部像是突然炸开了,仿佛有个气球在体内爆裂。紧随其后的,是一声真正的爆炸声。我立刻彻底清醒了。
手机屏幕投射出一片冰冷的蓝光,来自我们乌克兰制片人露达的警告信息:无人机和弹道导弹正飞来。随着我的眼睛适应了手机的刺眼光亮,我意识到现在是凌晨2点——而在熟睡中,我竟错过了近一小时前响起的空袭警报。在通常情况下,空袭警报会响两次,一次预示袭击即将开始,另一次则表示警报解除。
我的本能反应是翻个身,尽快回到睡眠的安宁当中。但接下来的一次爆炸(大概是地对空拦截爆炸)使这一愿望变得不再可能,同时也激起了我内心某种阴郁而沉重的恐惧。
普遍的应对做法是拉上厚重窗帘,远离窗户,因为附近爆炸可能产生冲击波,击碎玻璃并将碎片四溅至屋内。而我房间里没有窗帘,裸露的玻璃窗仿佛在黑夜中凝视着我。无奈之下,我穿上衣服,蹒跚走进浴室——幸好那里没有窗户。

我能清楚地听见无人机的嗡嗡声,像是愤怒的巨型黄蜂,它们似乎从我所在楼房上空掠过,随之而来的是高射机枪的三连响。
我意识到浴室墙上贴满了大块瓷砖。如果附近爆炸,这些瓷砖可能会被冲击力掀飞,砸落下来并击中我。
战争将原本精致的装饰变成了潜在的致命威胁。半小时过去了,攻击没有丝毫减弱。我抓起背包,装好钥匙、钱包和护照,走下楼,与酒店其他客人一同在大堂默默避难。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内,耳边不断传来无人机的尖鸣、防空炮火的回应,以及一连串爆炸声——有些是拦截爆炸,有些则是直接命中,还有一些是高超音速“匕首”导弹划过天际时发出的声音。
我不断安慰自己:这家酒店被击中的概率很低。但恐惧依旧存在,那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安,仿佛死亡正在空中盘旋,而且时刻可能降临。那种无力感令人难以承受。交错的机枪声,代表着在外奋战的战士正在拼死抵抗。
对乌克兰人而言,这样的夜晚几乎每晚都在重演:空袭剥夺他们的睡眠,带来焦虑、伤残乃至死亡。而对我而言,在仅仅一周后,我就可以回家。
大约清晨5点,警报终于解除。我们返回床上,但在经历了397架无人机和18枚导弹袭击后,我们的神经高度紧绷,难以再次入睡。

天亮后,我们前往多个受袭地点:公寓楼、仓库、一间门诊诊所。此次袭击共造成25人受伤、2人遇难:65岁的柳博芙,她刚接受了脊柱手术,因无法及时撤离而丧命;22岁的玛丽亚,她曾成功逃出公寓,却短暂返回时不幸遇害。
幸存者、救援队和消防人员彻夜未眠,努力清理瓦砾、封补破损窗户,并搭建起小帐篷,分发茶水、即食燕麦、医疗用品,但最重要的,是传递一种团结与支持的氛围。
与此同时,在罗马举行的“乌克兰重建大会”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警告称,俄罗斯或将很快在夜间发射多达1000架无人机。他表示,唯有依靠“拦截型无人机”才能有效应对。
随着战争持续推进,未来制空权的争夺似乎将转向“无人机对无人机”的作战场景——这本是科幻小说中的想象,如今却已成为夜间的现实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