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邀请特朗普参加阅兵
据多家媒体报道,中国计划邀请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出席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阅兵式。作为回应,美国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议他同月访问美国,出席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会议。如果此次会晤得以实现,这将是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始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首次面对面会晤。报道还预计俄罗斯总统普京将参加北京的庆祝活动,这可能对日本构成外交挑战。
消息人士还表示,特朗普总统有意访华并参加阅兵式,但美国对华强硬派官员对此表示反对。中方对习近平主席访美也存在犹豫,普遍倾向派总理访美。
基于此消息,中国作家、研究员邓聿文探讨邀请美国总统特朗普出席中国纪念二战结束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的想法。在《外交政策》杂志的一篇文章中,他分析了如果真得举行此类活动,其外交和象征潜力,以及此类邀请可能带来的挑战,包括国际关系、国内批评和各种政治层面的挑战。
笔者认为,中国邀请特朗普出席由中俄两国总统共同出席的阅兵式,可能会引发广泛争议,但在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此举却打开了一扇难得的外交窗口。文章解释说,美国总统参加此次纪念活动将是全球对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用的认可,有助于打破西方对这场战争的传统叙述。
他还表示,特朗普的访问可以让他有机会利用其非传统的个人外交手段,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转向更积极的象征空间。文章还提出了此次访问面临的挑战,特别是考虑到西方的批评,以及需要以平衡的方式处理全球对此次访问的看法,同时还要让其他领导人参与进来,以确保传达全面的信息,而不仅限于超级大国。最后,作者强调,复兴这一共同遗产应该成为应对我们时代挑战的更具包容性的对话和全球团结的门户。

正文:
想象一下: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和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站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分别站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两侧,观看中国阅兵式。这幅画面会引发什么?无疑会引发一场政治风暴,西方媒体也会对特朗普发起猛烈的批评。但这或许也是一次难得的外交机会。
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政府已宣布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阅兵式。日本共同社称,中国可能邀请特朗普出席纪念仪式,但中国对此予以否认。
这或许只是一则不着边际的谣言。但考虑到当前的中美关系和不断变化的世界秩序,让两位领导人共聚一堂并非坏主意。如果我是中国政府,我会邀请特朗普。为了避免他因支持威权政权而招致国内批评,此次访问可以定性为正式的国事访问,并将纪念活动纳入行程。
但美国总统出席此次活动将产生重要影响——承认并提升中国在全球反法西斯斗争叙事中的作用。
正如拉纳·米特等历史学家所指出的,中国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的地位长期以来在西方叙事中被淡化或刻意忽略。在他们的叙事中,中国八年的抗战及其巨大的牺牲在盟军胜利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其贡献往往低于战争初期投降的法国。这种叙事扭曲了历史真相:当时约有2000万中国军民以及约48万日本士兵阵亡。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试图纠正西方主导的二战历史版本,但收效甚微。
特朗普出席纪念活动本身就代表着另一位二战主要战胜国对中国战场重要性及其核心贡献的认可。虽然中国战争遗产的提升最终取决于其自身讲述战争故事的努力和能力,但美国总统的参与将是一种国际认可,有助于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反法西斯战争框架。

在地缘政治方面,2025年标志着新一轮战略探索。拜登时代的“竞争与接触”政策已固化为结构性对抗。尽管特朗普新政府对华依然强硬,但他高度个人化、交易性强、即兴发挥的外交风格为北京提供了一个对美国政策走向施加非正式影响的机会。
然而,如果特朗普的访问仅限于经济谈判或常规的国事访问,其象征意义将受到限制。相比之下,将访问与建交80周年纪念活动联系起来,可以将叙事从对抗转向和平、历史和共同反法西斯胜利等共同主题——让人回想起中美两国曾是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盟友。
鉴于特朗普擅长绕过机构、制造戏剧性场面,中国或许能为他提供一个难以拒绝的历史性会晤场地。他的到来将成为中美关系的一种象征性缓和,减缓结构性冲突的节奏,并可能开辟新的对话渠道。
当然,如果特朗普出席,最引人注目的画面莫过于中俄美三国领导人站在一起的画面——这一幕将使所有其他外交会面黯然失色。西方媒体很可能会将其描绘成“新轴心”的出现,或在中国斡旋下美俄关系的缓和。
北京不应回避此类解读,而应主动构建叙事。其信息应是:邀请特朗普并非为了组建三边联盟,而是为了表明中国有能力同时与华盛顿和莫斯科接触,并在自己的外交舞台上接待他们。与普京并肩亮相体现了双方持久的历史联系;与特朗普站在一起则彰显了中国当代的影响力。北京的目标并非重建冷战式的集团,而是将自己塑造成多极世界中和平的协调者。
这三个国家领导人同时亮相并非军事协议或基于价值观的联盟。即使中国有这样的意图,也不可能实现。相反,这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融合,以历史为中介。如果中国明确表达这一点,西方和全球南方或许就不会对三位领导人共同亮相的形象感到那么担忧。
尽管如此,特朗普被中国利用的批评在所难免。北京方面应提前做好准备,将此次访问定位为一次正式的国事访问,而周年纪念活动只是其更广泛议程的一部分。此外,北京还应邀请其他西方领导人、联合国秘书长以及包括日本在内的亚非国家领导人,将此次活动打造为一场全球性的和平纪念活动。这将有助于淡化人们对中美俄三角关系的关注,并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和平大国的形象。
特朗普此前曾表达过访华的兴趣。据近期报道,美国官员正在筹备今年晚些时候的访华行程,届时特朗普可能会率领一个由数十位企业首席执行官组成的代表团。这表明,2025年下半年的访问确实有可能。对于特朗普这位热衷于象征性姿态的领导人来说,北京既能提供他渴望的历史庄严,又能带来仪式感。将此次访问定为国事访问并参加周年纪念活动,不仅有利于美中关系,也有利于更广泛的全球和平努力。
归根结底,真正的问题不是特朗普是否愿意来,而是北京是否愿意发出邀请。
有几个因素可能阻碍此次访问。首先,即使正式定为国事访问,真正的亮点——特朗普出席阅兵式——也将显而易见。仅凭这一点就会在西方引发猛烈批评,尤其是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建制派都会指责他向独裁政权示好。特朗普能否承受这种压力高度不确定——而北京方面倾向于避免高风险的情况。
其次,如果以国事访问的名义发出邀请,在当前的双边气氛下,能取得什么实际成果呢?如果无法达成任何有意义的协议,“国事访问”的外交影响力可能会被白白浪费。然而,如果没有这个标签,特朗普可能会直接拒绝邀请。
第三,北京必须权衡全球南方国家对中国、俄罗斯和美国领导人同台亮相的景象会作何反应。即使全球南方国家领导人也受邀出席,国际社会的关注点仍将集中在超级大国身上,其他受邀者可能会被视为仅仅是陪衬。如果特朗普获得超越其他领导人的特殊待遇,这可能会削弱北京坚持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的立场——这加剧了人们对中国(尽管其言论如此)优先考虑与大国接触的怀疑。这可能会削弱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的影响力。
所有这些因素都表明,北京最终可能决定不邀请特朗普。即便如此,特朗普在国内面临的巨大政治压力——被指责向威权中国下跪——可能会让他不愿接受邀请。那将是一种遗憾:反法西斯斗争的共同遗产理应得到更好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