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协议》与刚果(金)东部的和平前景
6月27日,卢旺达和刚果(金)两国政府签署的《华盛顿协议》为结束大湖区冲突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源于国际社会的关注——美国总统及其国务卿出席了在白宫举行的刚果(金)和卢旺达外长的签字仪式,从而反映出国际社会对此的高度关注。非洲大湖区冲突已成为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在国际论坛上鲜有提及,在国际议程上也未引起任何关注。
该协议是卡塔尔和美国斡旋的成果,这场斡旋始于2025年3月18日在多哈举行的刚果(金)总统、卢旺达总统和卡塔尔埃米尔三方峰会。
阅读更多
调解方成功说服冲突双方解决两个此前调解未能解决的核心问题:武装团体和矿产资源问题。许多观察家认为,这两个问题正是这场持续近30年的冲突的导火索。
卡塔尔和美国的调解是在当地局势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的,其中最突出的是“M23”运动控制了刚果东部3个省份的首府——布尼亚、戈马和布卡武,而非洲调解机构却未能促成冲突两国总统的会面,也未能安排“M23”运动与刚果(金)政府会晤。
事实上,此次国际调解促成的实地进展发生在刚果(金)东部安全局势动荡的背景之下,与此同时,外交途径长期未能为这场冲突找到解决方案,尤其是鉴于“M23”运动在经历了近8年的脆弱和平之后,又于2021年底重新拿起了武器。
暴力再起并重获国际关注
在2021年末,刚果(金)军队与“M23”运动武装分子之间的战斗再次爆发。此前,在2013年2月24日于亚的斯亚贝巴签署的《刚果和平、安全与合作框架协议》促成的8年平静之后,冲突再次爆发。该协议的破裂引发了人们对非洲大湖地区暴力再度爆发的担忧。这场冲突虽然已被遗忘,但却是二战以来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性武装冲突。
“M23”运动重新拿起武器,引发了基加利和金沙萨政权之间激烈的媒体战,与此同时,双方也展开外交努力,力图争取国际社会对其叙事的支持,并在国际论坛以及世界大国(尤其是西方大国)面前互相谴责。这些外交举措的其中一个体现是法国总统马克龙于2024年4月30日致电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马克龙在通话中首次明确呼吁卡加梅从刚果(金)东部撤军,并停止对“M23”运动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国总统与卢旺达总统进行通话时,当时正在法国访问的刚果(金)总统就位于通话现场。
法国总统试图在冲突两国之间斡旋,以解决刚果(金)东部问题,此前他于2021年4月正式承认法国未能阻止1994年发生的图西族大屠杀,但并未做出明确道歉。此后,法国与卢旺达关系的改善成为了法国总统的首要任务。
然而,这些努力很快就失败了。巴黎与基加利的关系历史,以及法国在1994年夏天图西族大屠杀期间的立场,很可能给法国的这次尝试蒙上了一层阴影,而这并非唯一的一次尝试。
安哥拉总统若昂·洛伦索自2023年以来一直领导着密集的调解工作。尽管在2023年7月签署了停火协议,但该协议从未得到执行,他们仍未能在解决问题方面取得决定性的突破。
调解工作接连受挫。2024年12月,卢旺达总统拒绝前往罗安达会见洛伦索和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理由是后者拒绝与“M23”运动进行直接谈判。2025年3月,“M23”运动拒绝出席在罗安达与刚果(金)政府代表举行的会议,安哥拉调解工作遭受致命打击。鉴于这些接连的失败,安哥拉总统宣布,安哥拉将于2025年6月结束其在刚果(金)东部冲突中的调解工作。
尽管这些调解(尤其是法国的调解)未能为这场复杂而长期的冲突找到解决方案,但仍通过将其列入联合国安理会会议,并就此问题发表含糊其辞、回避现实、避免追究相关方责任的声明,而将其重新推上了国际议程的风口浪尖。尽管联合国专家的报告指责卢旺达在刚果(金)东部部署了数千名士兵,并向“M23”运动提供后勤和行动支持。
在2025年1月和2月“M23”运动发动全面攻势并控制刚果(金)东部3个主要省份之前,国际局势并未出现任何重大转变。此次袭击促使美国对卢旺达领土整合部长詹姆斯·卡巴雷贝实施制裁,原因是他涉嫌监督卢旺达对“M23”运动的支持。美国还呼吁卢旺达政府停止对该运动的支持。
卡巴雷贝是一位退役将军,也是卡加梅总统的亲密盟友。他最为人熟知的成就是指挥卢旺达军队——该部队曾随洛朗-德西雷·卡比拉领导的叛军从刚果(金)东部推进至首都金沙萨,并于1997年春控制了金沙萨,从而推翻了已故总统蒙博托·塞塞·塞科的政权。
在美国实施制裁的同时,欧盟委员会召见了卢旺达驻欧盟大使,表达了对“M23”运动的袭击的谴责,并呼吁各方停止战斗。德国政府也召见了卢旺达驻德国大使,谴责卢旺达“违反国际法而在刚果(金)部署军队”。
冲突的根源:种族灭绝与两场战争
自1960年6月30日脱离比利时独立以来,刚果东部就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但不到两周后,资源丰富的加丹加地区宣布独立,从而使该国陷入了长达3年的内战,最终,这场战争以分离主义领导人莫伊兹·冲伯的投降而告终,加丹加国也于1963年1月解散。
加丹加问题不仅是冷战以及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领导的自由主义阵营之间权力斗争的体现,也体现了当时刚果精英阶层就理想中的刚果国家性质而展开的激烈争论:它是一个类似于当时非洲大陆独立国家的中央集权国家,还是一个类似于前殖民大国比利时结构的联邦实体?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认为,该国幅员辽阔、地形崎岖、人口稠密以及文化和种族多样性等特质,都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观点。
然而,尽管刚果东部三个省(伊图里省、北基伍省和南基伍省)与加丹加省地理位置相近,但其当前的冲突与加丹加省的冲突截然不同。
刚果东部当前的冲突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卢旺达图西族大屠杀(1994年4月7日至7月17日)导致两国边境两侧局势动荡。在大屠杀期间,数千名图西族人逃亡,以躲避种族灭绝政权民兵的杀害——后者在总统吉文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去世后夺取了统治权。1994年4月6日,哈比亚利马纳乘坐的飞机在从阿鲁沙返回并降落在基加利机场时被两枚导弹击落。哈比亚利马纳曾在阿鲁沙与反对派卢旺达爱国阵线进行了一轮果断谈判,并讨论了权力分享安排和组建民族团结政府的问题。
随着卢旺达爱国阵线从其邻国乌干达的基地推进,大批胡图族人因担心遭到报复而逃往刚果东部。数千名参与种族灭绝的士兵和民兵(均为胡图族人)混入了流离失所者的大军当中。
卢旺达种族灭绝政权的领导人和残余势力继续躲藏在刚果东部,他们既担心遭到国际起诉,又担心被移交给基加利的新当局。卢旺达军队与洛朗-德西雷·卡比拉领导的反对派武装一同进入刚果领土(当时被称为扎伊尔,这是该国在蒙博托1966年至1997年统治期间大部分时间内的名称),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担忧。1997年5月17日,他们控制了首都金沙萨,推翻了蒙博托·塞塞·塞科的政权。他们扶植反对派武装(刚果民主解放力量联盟)领导人洛朗-德西雷·卡比拉为总统。这对刚果人来说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并最终转化为对卢旺达及其政治体制的强烈仇恨和敌意。另一方面,卢旺达政府辩称,其向刚果部署军队的动机是担心整个卢旺达面临潜在的生存威胁,而这可能导致针对图西族的新一轮种族灭绝——其破坏力可能不亚于1994年的那场种族灭绝。
卡比拉与基加利政权之间的“蜜月期”并未持续多久。在1997年底之前,这位前叛军要求卢旺达撤军,并指控其士兵对刚果士兵实施了羞辱性的虐待,以及谋杀和迫害平民。
在西方强国的巨大压力和邻国的强烈谴责之下,卢旺达和乌干达军队撤军。卢旺达对刚果的干预开始导致该地区两极分化,并迅速升级为非洲大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武装冲突,这被称为第二次刚果战争。共有9个国家(刚果(金)、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安哥拉、利比亚和乍得)卷入了这场冲突。它被称为“非洲世界大战”或“被遗忘的非洲战争”,以表达国际社会对这场非洲冲突漠不关心的不满,尽管这场冲突波及范围广泛,并直接影响了数千万人。
这场冲突于1998年8月4日爆发,当时卢旺达和乌干达部队秘密空运,占领了刚果西南部靠近安哥拉边境的基托纳机场。此次行动的目标是占领该国仅占地70公里的狭小沿海地区,夺取该国经济命脉——马塔迪港,并向首都金沙萨推进,以推翻卡比拉总统的政权,并建立盟军政府。
尽管卢旺达和乌干达军队在袭击发生的最初几个小时内就控制了机场,但安哥拉和津巴布韦军队以及后来纳米比亚军队的介入却打破了力量平衡,迫使进攻部队向南撤退至安哥拉,并躲藏在丛林中,直到4个月后才撤离。
在“基托纳行动”的前两天,数百名刚果图西族士兵宣布脱离正规军,并控制了基伍省首府戈马和布卡武市的重要据点。刚果当局迅速对此作出回应,并呼吁该国东部的胡图族动员起来,而官方媒体也大肆宣扬反图西族言论,从而加剧了民众的反图西族情绪,导致一些图西族人在首都金沙萨和该国东部城市的街头遭到袭击。刚果官方对东部冲突的立场发生转变,而此前这场冲突一直是次要问题。2000年5月,胡图族政权残余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宣布成立“卢旺达民主解放阵线”,而该组织成员对6年前在卢旺达针对图西族的种族灭绝负有责任。
在第二次刚果战争期间,刚果总统洛朗-德西雷·卡比拉于2001年1月被其警卫暗杀。战争直到几轮调解最终促成刚果政府与叛乱运动达成协议后才结束,而这些叛乱运动主要包括卢旺达支持的、由图西族领导的争取民主联盟和乌干达支持的刚果解放运动。根据2002年12月31日签署的协议,刚果将组建过渡政府,而乌干达则将从刚果东部撤军。
刚果东部仍然无法享有和平。第二次刚果战争刚结束,一场新的、不同类型的战争就爆发了,并被称为“基伍战争”,这表明这场战争几乎局限于这个富含珍贵稀有矿产的地区。这场冲突催生了数十个武装团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成立于2012年的“M23”运动。其创始人来自不同的政治背景,但却因反对金沙萨政权而团结在一起。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刚果战争。然而,这场新生的运动却在2013年被击败,并同意放下武器,将其部分战士编入刚果军队。
约瑟夫·卡比拉自2001年在其父遇刺后上台以来,选择与卢旺达和乌干达保持停战以稳定其政权。这是基于两个邻国之间军事力量的不平衡,以及它们在刚果东部地区的强大影响力,再加上该地区的人口结构,以及当地居民与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社会和种族纠葛。在刚果东部,有一些讲卢旺达语的卢旺达族群,由于殖民势力划定的边界,他们与基伍湖以东的历史根源遭到隔绝。为了同化这些群体,已故总统蒙博托·塞塞·塞科在20世纪60年代颁布法令,授予他们刚果公民身份。然而,由于一些群体的抗议,他于1981年撤销了这项法令,这些群体拒绝归化并坚持其卢旺达血统。
鉴于此,卢旺达一直要求重新划定边界,以确保这些群体回归卢旺达的国家权力。
卡比拉的愿景基于向卢旺达保证其认为的潜在生存威胁。刚果东部拥有大量胡图族群体,在卢旺达政府看来,这些群体可能在任何潜在的军事对抗中为卢旺达民主力量提供支持。卢旺达民主力量的唯一目标就是恢复胡图族在卢旺达的统治(胡图族占卢旺达总人口的80%以上),并对图西族实施新的种族灭绝,其残酷程度可能比1994年在3个月内造成超过80万人丧生的种族灭绝更为可怕。
小卡比拉深知,与卢旺达和乌干达的绥靖政策将会付出高昂的代价,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即使效忠两国的民兵组织控制着东部三省的稀有珍贵矿产(钴、钶钽铁矿、金、铜、钻石、锡等)。作为采取绥靖政策的代价,卡比拉政府也牺牲了其政府对大片国土的主权。他坚信这些牺牲的价值——尽管付出了沉重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代价,但这些牺牲最终有效地确保了刚果的稳定,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其政治体制的稳定。绥靖政策和视而不见的方针确保了卡比拉政权的稳定,并使之维持了近20年。
刚果的政治转型与战争的卷土重来
菲利克斯·齐塞克迪在2018年大选中获胜,这标志着刚果(金)及非洲大湖区政治历史上的重大转折。鉴于该国在地理、人口、面积和矿产资源上具有的优势,它在该地区拥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鉴于即将卸任的总统约瑟夫·卡比拉与卢旺达和乌干达就刚果(金)东部问题建立的战略和安全平衡的性质,这种转变显然将对这个非洲中部国家乃至整个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位新总统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希望与卢旺达缓和关系的意愿。为了表达这一意愿,他于2019年3月访问了基加利,并参观了图西族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此举是其前任史无前例之举,甚至在其政治阵营内部也引发了强烈的批评。
尽管如此,齐塞克迪毫不掩饰他对刚果(金)东部安全局势,以及卢旺达和乌干达对其三个富饶省份的统治的强烈不满。然而,他的军队虚弱不堪,内部腐败猖獗,政府和行政机构也普遍存在腐败问题,从而阻碍了他的行动。
这位新总统专注于外交手段,以试图将这一问题重新提上国际政治议程。这将对刚果(金)与卢旺达的关系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因为卢旺达一直谨慎地避免将问题国际化,并在狭隘的区域框架内予以解决。
齐塞克迪无法用军事手段来支持他的外交努力,而军事行动将使他能够重建军队,并使其取得战场上的胜利,从而迫使邻国做出让步,并使刚果(金)政府能够重新控制该地区及其丰富的矿产资源。
尽管普遍的印象是两国关系正在改善,尤其是在齐塞克迪总统和卡加梅总统于2021年6月在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戈马签署三项贸易协定之后,但北基伍省的居民却在2021年11月7日清晨醒来后发现,“M23”运动的武装分子已经在该市郊区发动了袭击,与此同时,卢旺达警察部署在该市部分入口以及北部里苏鲁地区。该运动最初否认这些袭击者来自该运动,但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刚果(金)政府的指控属实。该运动迅速宣布重新武装,理由是金沙萨当局拖延执行2012年的和平协议条款。
这些突发事件破坏了两国和解的努力,刚果(金)东部地区陷入了新一轮暴力冲突,并在接下来的3年内不断升级,几乎威胁到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
在2025年的前两个月,“M23”运动夺取了刚果(金)东部3个省份的首府,并开始向西加强攻势,直指战略要地基桑加尼。这也引发了人们对1997年局势重演的担忧。当时,由洛朗·卡比拉领导的反对派武装在卢旺达和乌干达军队的支持下,夺取了基桑加尼的控制权,而基桑加尼控制着连接刚果(金)东部和首都金沙萨的所有道路。这也导致了刚果(金)军队内部出现叛变,并最终导致了蒙博托政权的垮台。
非洲方面的调解仍未能阻止刚果(金)东部的战火。卢旺达总统拒绝出席原定于2024年12月15日在罗安达举行的三方峰会,而此次峰会由非盟调解人、安哥拉总统若昂·洛伦索主持。卢旺达政府辩称,刚果(金)东部危机是其内部问题,齐塞克迪政府应通过与“M23”运动直接谈判来寻求解决方案。刚果(金)政府否认了这一说法,并声称该运动仅仅是一个代理人。
卢旺达一直否认金沙萨方面的指控,即卢旺达积极支持“M23”运动并在基伍地区部署约4000名士兵,从而加剧了该国东部的局势。联合国专家在2024年出台的一份报告却进一步证实了这些指控。
2025年3月18日,“M23”运动拒绝出席在罗安达与刚果(金)政府代表举行的会晤,非洲调解再次遭遇致命挫折。该运动以前一天欧盟对其部分领导人实施的制裁作为拒绝出席会谈的理由。
前所未有的成功与艰难的权衡
卡塔尔与美国的调解成功起草了一项协议,该协议建立了一个似乎能够结束冲突的政治、安全和经济框架。协议规定刚果(金)和卢旺达承诺尊重彼此主权,并停止跨境敌对行动,无论是直接行动还是通过盟友组织的行动。协议还要求双方解散所有武装团体,尤其是卢旺达支持的“M23”运动和反对保罗·卡加梅总统政权的“卢旺达民主解放阵线”。协议还规定了两国之间的安全协调机制——该机制的工作将由两国调解员监督进行。协议还包含一个监督协议执行的机制,其中包含卡塔尔、美国和非盟。
鉴于卢旺达在权力平衡中占据优势,协议规定卢旺达反对派阵线的解散将自动且全面进行。相比之下,“M23”运动正逐步瓦解,其军事力量将被并入刚果(金)军队;而其政治分支“刚果河联盟”的领导人及其支持者也将融入刚果(金)的平民生活。目前尚不清楚该政治框架是否会转变为一个参与政府的政党,或其领导人和成员是否会被单独纳入政治生活。
从目前看来,调解方和冲突各方已将解决方案的细节留给了在卡塔尔的主持下,由“M23”运动与刚果(金)政府之间正在进行的谈判。该协议还涵盖经济发展层面,其中一项突出内容是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旨在促进跨境贸易、创造经济活动、改善民众生活,并使他们摆脱控制该地区矿产资源的武装团体的掌控。
担保人和调解人向非洲大湖地区冲突各方施压的能力,一直是困扰所有先前调解方(几乎全部由非洲国家充当)的一个长期问题,并导致了这些调解的最终失败,尽管这些调解在一段时间后才得以完成。因此,鉴于美国能够对各方施加外交、政治甚至经济压力,其在当前调解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签署仪式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将对任何不遵守协议的一方实施制裁,尽管协议文本中没有此类规定,但这一威胁仍然引人注目。
了解这项协议的大致时间表,有助于理解美国此举的背后动机。美国正在与刚果(金)政府就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进行谈判,以在该国东部开采稀有矿产。刚果(金)政府希望通过这一伙伴关系促使美国更加关注非洲大湖区的稳定与安全问题。
尽管这项提议切实可行,但美国国会议员对这一伙伴关系的透明度以及刚果(金)政府在预计流入该国的投资背景下监管该领域的能力表示担忧。这些代表就此事致函特朗普的非洲特使马萨德·布洛斯,并要求召开正式的问责会议以澄清此事。
而在刚果(金),也出现了一些对这一伙伴关系发出警告的声音,并列举了该国在2008年建立“矿产换基础设施”伙伴关系的后果。这些声音认为,这种伙伴关系导致了政府内部普遍存在的贿赂和腐败现象,并导致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失败,而刚果(金)成了最终的输家。
齐塞克迪总统在监督预期协议执行情况的委员会工作会议上试图安抚刚果(金)民众——他承诺将防止刚果(金)资源枯竭,同时确保该国的发展和稳定。
该协议能否取得成功,其决定性因素仍然在于美国政府对各方履行协议义务的承诺程度,及其对确保刚果(金)东部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承诺程度,及其对具有巨大经济和战略价值的丰富矿产资源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