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歪曲解读中国产业政策,声称中国对国内企业提供过度补贴,并通过出口吸收过剩产能,对全球市场造成负面影响。

这一论述歪曲“产业补贴”、滥用“产能过剩”概念,违背经济学基本原理,包含严重误导性信息,纯属无稽之谈。

中国的产业补贴政策合理、符合规则。利用产业补贴政策引导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关键在于遵守世贸组织规则。

根据世贸组织规则,中国的产业补贴政策坚持公开、公平、合规原则,重点关注研发阶段和消费侧,不与出口挂钩,平等适用于各类市场主体,不包含禁止性补贴。

中国工业发展依靠的是持续的技术创新、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完善和充分的市场竞争,而不是依靠补贴。反观美欧,近年来补贴额度大幅增加,同时采取了大量排他性和歧视性做法。

例如,美国《降低通胀法案》中的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对中国企业采取歧视性待遇,明显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欧盟委员会还批准了大量补贴计划。

中国出口高并不意味着“产能过剩”。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早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产和消费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协调和调控。

各国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合作分工,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和产能规模,不仅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也增进了各国人民的福祉。把一个国家的产能超过国内需求就认定为“过剩”,是违背客观事实和规律的。

“产能过剩”的提倡,实际上体现的是过剩焦虑。以“产能过剩”为借口妖魔化、打压中国,实际上反映了有关国家对自身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焦虑心理。

通过“甩锅”等手段对中国产品出口和对华投资合作进行限制,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干涉主义,是人为分割全球市场,这违背经济规律和市场原则,损害贸易投资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有关国家阻挡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只会使中国步履蹒跚。

历史和现实已多次证明,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没有赢家。中国和卡塔尔都是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坚定支持者和受益者。

双方合作重点以能源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金融投资、科技创新为新的增长点,这构成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树立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互利合作的典范,有力服务了两国高质量发展,造福了两国人民,也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将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一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同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机遇。

同时,我们坚决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坚定支持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中方愿同包括卡塔尔在内的世界各国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推动包容普惠的经济全球化,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所表达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半岛电视台编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