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在美国制造“iPhone”手机?
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向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施压,要求将iPhone生产线迁回美国。14年后,特朗普总统再次向苹果现任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提出这一建议。
然而,这一提议揭示了全球供应链、经济和运营利益之间错综复杂的现实。这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或关税压力的问题,更是面对严峻物流与经济挑战的碰撞。
阅读更多
从美国熟练工人短缺、高昂生产成本,到苹果对亚洲复杂而紧密的供应网络的依赖,这一系列因素使iPhone在美国生产变得几乎不可能。
本文将揭示为何“在美国制造iPhone”的计划难以实现,以及苹果公司为何在政治压力下仍坚持留在中国。

中国的物流堡垒
中国制造业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廉价劳动力(尽管近年来这项成本已大幅上涨),更重要的是其大规模、专业化的技术工人队伍,尤其是在先进制造工具和精密设备方面的经验。这些技术是在过去几十年内逐步形成的。
中国拥有庞大且高度整合的电子制造生态系统,成千上万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能迅速提供零部件与材料,以实现高效生产与交付。
郑州的“苹果城”是这一系统的典型代表——该工厂由富士康运营,雇佣数十万工人,涵盖生产、住宿和配套服务的一体化工业区。
中国的基础设施专为大规模电子产品生产设计,具备快速扩张和灵活调整能力,能在一夜之间根据需求调整产量。
中国制造商也展现出垂直整合的特点,控制从原材料到最终组装的多个环节,以提高效率并减少外部依赖。
苹果也在中国投入巨资,配合供应商建立定制设备、流程和质量控制系统,确保其严格的生产标准。
此外,稀土等关键原材料多数由中国开采和加工,这些材料对芯片和电池至关重要。
中国制造体系具备地理集中、专业技能、定制基础设施与政府激励等多重优势。要复制这样的体系,不只是建厂那么简单,而是要重建几十年的专业流程和质量监管机制。

经济障碍
若将iPhone生产线迁至美国,则将导致其产品售价大幅上升。有估算称,“美国制造”的iPhone售价可高达3000美元。
美国缺乏足够的同步劳动力来支持如此大规模的电子产品生产。而中国工厂则拥有能随季节调配、生产数亿设备的大量人力资源。
在人工成本方面,中国远低于美国。而且在专业技术领域,例如工具工程方面,美国也存在技能缺口。
中国在几十年中积累了丰富的制造经验,而美国因长期忽视制造业,导致了技能人才的严重不足。
在美国制造iPhone意味着要重建整个本地供应链,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美国缺乏面向密集制造的基础设施。
此前的一些尝试也以失败告终。例如,摩托罗拉于2013年尝试在美国建厂,但因销售不佳与成本高昂,仅一年后关闭。
美国制造的总成本远高于每台设备的人工费,还包括建设从零开始的基础设施、培训新员工、搭建供应链等,生产效率也难以匹敌中国。

关税问题
美国加征的关税提高了原材料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厂商往往将成本转嫁至消费者,推高最终价格。
但即使在关税影响下,在中国生产的iPhone仍比美国便宜许多。
关税难以弥补中国在基础设施、供应链与人力资源方面的系统性优势。美国也缺乏国家主导的长期产业投资,难以迎头赶上。
更有甚者,关税往往促使厂商将部分生产转向其他亚洲低成本国家,而非迁往美国。

“美国制造”的现实
“美国制造”的梦想面临无法逾越的物流与经济障碍。中国制造生态系统根深蒂固,具备广度、专业深度、密集供应链和政府支持,这些优势是几十年累积的成果。
将iPhone的生产转回美国意味着大幅增加消费者成本和苹果的运营支出,这可能涉及数十亿美元的重新投资。
中国之所以主导苹果公司的供应链,这并非偶然,而是苹果公司深度参与、精心设计、培育供应商并融入其知识产权的结果。
全球电子供应链是一个复杂、专业、深嵌的网络,而非一朝一夕可以替代。
结论:将iPhone生产移至美国并非不可能,但在当前经济与物流环境下极不现实。要拆解苹果在亚洲构建数十年的体系,其代价将是极高成本和严重影响效率与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