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发射污染大气层并威胁臭氧层恢复
最新研究证实,火箭发射量激增正对臭氧层恢复和大气污染构成严峻威胁。在航天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科学家警告其环境代价不容忽视。
随着近地轨道卫星数量激增,火箭发射残留物和太空碎片排放已拉响大气层安全警报。
由英国坎特伯雷大学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组成的科研团队,通过气候化学模型预测:若维持当前发射增速,到2030年全球臭氧层将减薄0.3%,南极地区季节性臭氧损失可能高达4%。
尽管数值看似微小,但背景至关重要。臭氧层仍在修复1979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禁用的氟氯碳化物(CFCs)造成的损伤。
目前全球臭氧水平较工业革命前低约2%,预计完全恢复需至2066年。研究人员指出,不受监管的火箭排放可能使这一进程推迟数十年。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轨道发射仅97次,2024年已激增至258次,预计2030年前将突破年发射2000次。
这种增长尤为危险——高层大气污染物缺乏雨水等自然净化机制,可在全球循环存留多年。

臭氧层为何至关重要?
这个看似遥远的大气层实为地球生命屏障,能吸收致癌、致白内障、损害免疫系统的太阳紫外线。
它更维系着海洋生态平衡,保护作为食物链基础的浮游植物。即便臭氧层轻微变薄,也会导致地表紫外线辐射量显著增加。
研究揭示,氯气和煤烟颗粒是主要元凶:氯分子直接分解臭氧,煤烟颗粒加热中间大气层加速有害化学反应。
固体火箭发动机是氯排放主要来源,而几乎所有火箭类型都会释放煤烟颗粒。
更严峻的是,卫星再入大气层时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和金属颗粒,同样会破坏臭氧或形成催化臭氧分解的化学表面。
科学家强调,当前国际社会仍有机会采取行动:加强排放监测、推广清洁燃料、发展深度冷却技术,以及建立国际监管框架,才能实现航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项研究已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期刊。
来源: 半岛电视台+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