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我们一群来自西非各地的研究人员齐聚加纳首都阿克拉,以参加一场旨在打击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的会议。然而,让我们走到一起的并非会议主题本身,而是对相似经历和相互交织命运的共同理解——这些理解在那些超越正式会议主题的非正式讨论中逐渐浮现。

一天晚上,我们的话题转到了萨赫勒国家退出西共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问题上,但讨论很快就超越了这个转瞬即逝的政治事件,并深入到那些由殖民势力的理解而非当地人民的意愿所划定的边界的记忆当中。

我们一起回忆了塞内加尔和马里之间的“马里联邦”,以及跨越多个国家的王国的共同经历。我们默默地哀悼那段被地图上的刀子割断联系的历史。我们的立场不同,对这些国家退出的动机也持有不同的看法;但这并没有破坏我们之间的熟悉感和互相理解。

这幅缩略图反映了当今西非地区的悖论:政治愿景的差异并不能否定当地共同的安全命运。在萨赫勒联盟国家退出西共体一年后,该地区仍在国家主权的合法性和安全合作的必要性之间摇摆不定。此次退出标志着这些国家多年来相互猜疑的顶峰:一方面被指责屈从于外部势力,另一方面又被指责为针对合法性的政变。

然而,2025年5月的一份联合声明却揭示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恐怖组织并不承认任何政治边界或者地区联盟。这一共同威胁迫使各方不得不重新考虑各自的优先事项——尽管存在分歧。

问题依然存在:2025年6月举行的阿布贾峰会是否成功地将这一“合作必要性”转化为打击恐怖主义和克服彼此信任危机的具体机制?它是否为建立一个尊重各国主权、同时又不牺牲各国人民安全的安全模式奠定了基础?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阿布贾峰会在构建信任桥梁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它能否构建一种超越国家主权与地区安全之间明显矛盾的合作模式,来解答这些问题。

安全信任以及在地区关系中加强这种信任的必要性

安全信任是稳定地区关系的基本支柱;它意味着减少猜疑,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以应对共同的威胁。然而,构建这一机制的进程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相互之间的安全疑虑。西共体指责其部分成员国与外部势力勾结——以将安全工具用作控制而非合作的手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摩洛哥的例子表现得尤为突出。在1984年,由于在西撒哈拉问题上存在的分歧,摩洛哥退出了非洲国家联盟,但在意识到内部变革更为有效之后,它又于2016年重返非盟。

相比之下,卢旺达在最近退出“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ECCAS)时则显示出了一些负面影响。该组织未能坚持其原则,从而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尤其是与刚果(金)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些案例证明,缺乏安全信任会削弱地区集团的力量,并使之成为地缘政治冲突的牺牲品。为确保西非地区的稳定,西共体等组织必须建立透明的信任机制,关注共同利益而非政治分歧。如果没有相互之间的安全信任,那么区域努力就仍将脆弱且容易崩溃,除非能够建立不受外部影响的联合边境监测委员会和情报协调机制。

危机的根源:从指责到退出

萨赫勒国家(马里、尼日尔和布基纳法索)与西共体之间的指责不断升级。布基纳法索总统易卜拉欣·特拉奥雷指责科特迪瓦和贝宁等国家通过设立法国军事基地和训练“恐怖分子”来“支持对稳定的破坏”。

萨赫勒国家还严厉批评西共体,称其决定“得到了法国的支持”,并指责该组织支持法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同时又无视打击“恐怖主义”,从而加深了地区分裂。

而西共体则对萨赫勒国家的军事倾向表示质疑,尤其是在这些国家通过瓦格纳集团与俄罗斯达成和解之后。该集团现已发展成为“俄罗斯非洲军团”,而西共体认为这构成了对其集体安全的威胁。

另一方面,西共体还指出,这些国家的退出违反了该组织成立条约第91条的规定——该条款要求其成员国提前一年通知其退出决定。西共体对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削弱表示担忧,尤其是随着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安全和经济项目的暂停。

萨赫勒国家退出该联盟可能会破坏当地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因为这些国家可能会失去统一护照以及7200万公民的行动自由,并且可能会面临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

然而,这些国家表示将努力通过建立新的联盟来弥补其损失,而专家们警告称,这将带来灾难性的安全后果,尤其是在该地区武装团体持续扩张的情况下。

阿布贾峰会:对安全合作必然性的必要考验

2025年6月22日,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常务峰会于阿布贾举行,其召开的特殊背景包括萨赫勒联盟国家(马里、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正式退出该组织,以及随之而来的安全和政治挑战。在俄罗斯在萨赫勒国家影响力日益增强、法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日益下降,以及不断升级的“恐怖主义”威胁危及整个地区稳定的情况下,此次峰会是检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维持区域合作能力的一个关键里程碑。

2025年5月22日,萨赫勒联盟外交部长与西共体委员会主席举行磋商,双方同意启动涵盖政治、外交、安全和经济问题的谈判,重点是维护区域一体化的成果,例如人员和货物的自由流动,直至达成新的协议。双方都对该地区的安全局势表示关切,并强调需要紧急合作以打击恐怖主义。

这场峰会强调,有必要加强西共体成员国与即将退出的萨赫勒国家之间的安全协调机制,尤其是在“恐怖组织”持续蔓延至其共同边界的情况下。

会议的闭幕声明还谴责了恐怖袭击,并授权其委员会召开国防部长和财政部长紧急会议,以启动地区反恐部队。峰会还批准加强区域警务信息系统建设,以确保安全信息的有效交换。

其中最大的挑战是西共体国家能否与萨赫勒各国政府开展合作,而这些国家严重依赖与俄罗斯的安全伙伴关系——目前,部分西共体成员国指责俄罗斯加剧了该地区的不稳定状态。

信任问题由此产生。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与萨赫勒国家之间的安全协调可能会与国际大国之间的权力斗争产生冲突,因此,需要采取灵活的外交方式,并将地区安全置于地缘政治竞争之上。

萨赫勒国家的顺利退出

此次峰会彰显了西共体致力于顺利管理萨赫勒国家退出的决心,以避免其与该地区其他国家的经济和安全联系遭到切断。其首席谈判代表的任务是确保萨赫勒国家在退出后继续保持其人员和货物的自由流动,从而反映出双方都认识到了合作的必然性——尽管存在政治分歧。

然而,根本性的分歧在于优先事项的排列次序。西共体致力于维护区域一体化,而萨赫勒国家则强调了国家主权的首要地位,并且拒绝“外部干涉”,这种立场在2025年5月它与西共体的会谈期间就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尽管萨赫勒国家已经退出,但此次峰会仍象征性地邀请了萨赫勒国家领导人出席西共体成立50周年的庆典,从而体现了双方努力搭建沟通桥梁的尝试。然而,这仍取决于双方能否就一项不损害统治这些国家的军事政权合法性的合作方案达成一致。

此次峰会恰逢大量密集的外交活动,例如尼日利亚总理于2025年5月访问马里,以及尼日尔总统接见哈利法·哈夫塔尔的特使——这些努力反映了萨赫勒国家试图在西共体传统框架之外加强联盟的努力。

另一方面,西共体还试图利用塞内加尔和多哥的调解来遏制危机,峰会声明也对此表示赞扬。此外,布基纳法索总统易卜拉欣·特拉奥雷会见了非盟特使——后者转达了来自安哥拉总统若昂·洛伦索的口信。双方还讨论了萨赫勒地区面临的安全挑战,以及如何加强非洲团结,并共同努力寻求集体解决方案。

阿布贾峰会是对西共体处理萨赫勒地区国家问题的灵活性,及其平衡国际压力和地区利益能力的一场关键考验。

如果该组织能够将其建议转化为一些具体行动——例如启动联合反恐部队并确保萨赫勒地区国家顺利退出,那么它就将重塑地区安全秩序,并避免其走向极化。如果失败,该地区则可能会日益分裂,进而威胁到地区合作的崩溃,届时,取而代之的将是由外部势力主导的新联盟。

克服危机的建议

鉴于存在的安全挑战和地缘政治分歧,建立一种合作模式的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突显——该模式将安全与国际竞争相分离,同时寻求维护共同的地区利益。

塞内加尔和布基纳法索之间的安全协议以及军事领导人之间的直接会晤等近期进展表明,地区合作的前景仍然可行。然而,要将其转化为现实,并重塑区域安全体系,则需要得到西共体的制度支持,并将阿布贾峰会的建议转化为具体行动。以下正是其中最重要的建议:

  • 首先:西共体必须成为一个有效的中立平台,协调安全工作而不受外部干涉和国际竞争的影响。通过启动由区域融资和规划的“西共体联合反恐部队”,以加强区域部队的内部能力,这将是其避免受制于外部议程、或使危机进一步复杂化的关键一步。
  • 其次,萨赫勒联盟国家在安全格局当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与其将它们视为对手,还不如将他们视为打击恐怖主义过程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在尊重各方主权的同时,要与它们合作建立一个情报共享的联合平台,这将使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威胁。
  • 第三,政治意愿是任何合作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关注紧迫的安全优先事项,超越对政权合法性的争论,将有助于建立各方之间的信任。西共体和非盟领导人之间定期举行小型峰会,或许是促进各方对话的一个良好开端。
  • 第四,必须加强塞内加尔、多哥和加纳等国与各方保持平衡关系的调解作用,以管理“区域安全公约”倡议。这就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合作框架,而不受争议性政治条件的影响。

阿布贾峰会的建议为重塑区域安全秩序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即提供切实的安全和经济解决方案,例如资助反恐行动和改善边境基础设施,同时不附加被视为侵犯主权的政治条件。

要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要建立成熟的政治意愿,使各方致力于“安全第一”的原则,并将民众的利益置于狭隘的联盟之上。这将使西非国家从战场转变为自主合作的典范。尤其是如果西共体成功支持双边协议(例如塞内加尔与布基纳法索之间的协议),并为塞内加尔与马里联合部队建立可持续的资金机制,那么该地区将有望逐步走向相对稳定,并减少对外部力量的依赖。

然而,如果当前的僵局因影响力争端而持续下去,那么情况将不容乐观。无论是法国还是俄罗斯,如果不采取纯粹的区域解决方案,安全真空就将进一步扩大,并威胁着新一轮恐怖袭击的爆发,而且可能导致西非地区安全体系的彻底崩溃。

本文仅表达作者个人观点,并不反映半岛电视台编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