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彭博社报道,欧盟的“反胁迫工具”被视为其应对外部经济压力最强有力的手段,允许欧盟在遭遇第三国所谓“经济胁迫”时,实施范围涵盖商品、服务和投资的全面报复性措施。

这些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

  • 向美国科技巨头征收特别税;
  • 限制美国对欧投资;
  • 禁止美国企业参与欧盟公共采购合同。

尽管彭博社指出,该工具的核心目的是“威慑而非报复”,但其中列出的强硬手段,使其成为一项具备强大施压力的政策武器,鼓励潜在的贸易伙伴不要将贸易用作外交武器。鉴于美国政策不断升级,将贸易与移民、税收和毒品管制等非经济问题联系起来,欧盟官员认为这是必要之举。

法国带头推动启动,德国保持观望

彭博社指出,法国正主导欧盟内部的动员行动,力求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8月初可能单方面加征关税前,获得成员国支持,正式启用这项工具。

据报道,这一倡议在欧盟成员国之间正获得日益增长的支持,尽管美国方面已发出警告称,若欧盟作出反制,将遭遇更为严厉的报复。

“反胁迫工具”是欧盟手中最强硬的经济防御措施之一 (盖蒂图像)

根据欧盟规则,启动程序需要获得欧洲理事会特定多数票的批准,即获得代表欧盟至少65%人口的55%成员国的支持,因此法国和德国的立场对于最终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

如果欧盟委员会认为情况需要使用该工具,则必须首先展开调查,确认是否存在经济胁迫,然后向理事会提交正式建议,理事会有 10 周的时间来决定。

工具的背景与政治逻辑

彭博社指出,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提出这一工具,以应对所谓的“一系列冲击”,包括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的贸易战,以及中国因立陶宛与台湾关系而对其实施的非正式贸易禁运。报告称,这些事件标志着欧洲意识到需要用主权机制武装自己,以便在面临商业勒索时保护自己的战略利益。

从那时起,欧盟便确立了“开放的战略自主”原则——既保留在关键领域独立行动的能力,又尽可能维持多边合作。

什么是“经济胁迫”?

据彭博社解释,欧盟将“经济胁迫”定义为:一国使用关税、配额、反倾销等工具,意图在政治或外交争端中对另一方施加经济压力,且该行为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也无真实贸易失衡基础。

欧盟内部消息人士指出,特朗普目前对欧洲的贸易政策,完全符合“经济胁迫”的定义。

美方提议的新关税可能令欧盟出口损失数十亿美元(法新社)

欧盟准备“再平衡关税”作为补充手段

除了“反胁迫工具”,欧盟还在准备一套额外应对方案,以备谈判失败。其核心是所谓的“再平衡关税”(Rebalancing Tariffs),这可能会影响价值720亿欧元(约合840亿美元)的美国出口,包括波音飞机、汽车和波本威士忌。

威慑与对话的平衡考验

彭博社在报告结尾指出,欧盟当前正面临一个“精准测试”:如何在维护原则与避免升级之间取得平衡。

虽然激活该工具可能引发史无前例的跨大西洋紧张局势,但支持者认为,必须传递明确信号——欧盟不会对“系统性经济勒索”坐视不管,并愿意动用所有主权手段捍卫自身利益。

来源: 彭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