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尼帕病毒?它是否正在印度南部传播?
2024年7月12日,喀拉拉邦帕拉卡德县一名52岁男子被确诊感染致命的尼帕病毒,这标志着自2018年以来该邦第10次出现尼帕病毒“溢出事件”(即病毒从动物传给人类)。
仅今年,喀拉拉邦就已报告4例尼帕病例,其中2人死亡,所有病例都发生在马拉普拉姆与帕拉卡德交界的50公里范围内。
阅读更多
目前,全邦保持高度戒备,已有五个地区共675人被列为重点监控对象。
以下是我们关于尼帕病毒、其症状以及当局如何遏制病毒传播的所知信息。
尼帕病毒是什么?
尼帕病毒(NiV)是一种高度致病的人畜共患病毒(可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人类感染后的死亡率在40%至75%之间。与在澳大利亚发现的亨德拉病毒一起,尼帕病毒是副黏液病毒科中亨尼巴病毒属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常引起人类与动物的神经系统与呼吸系统疾病。
果蝠,特别是狐蝠科(Pteropodidae)果蝠,是尼帕病毒的天然宿主,这些蝙蝠广泛分布于大洋洲、南亚、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病毒在它们体内生存并繁殖,但并不会导致宿主本身发病。
病毒可能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中间宿主(如猪或马)传播给人类,这些动物与人类接触时引发传播。

尼帕病毒的症状有哪些?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称,尼帕病毒感染在人类中表现形式多样,从无症状感染到急性呼吸道感染、癫痫发作及致命性脑炎(即大脑发炎)。
尼帕病毒的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受损为主,属于急性脑炎综合征(AES),症状包括癫痫、意识混乱和昏迷。疾病恶化时还可能波及肺部,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威胁生命。
病毒潜伏期一般为4至14天。
尼帕病毒曾在哪些地区爆发?
首次人类感染记录于1998年,当时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猪农和屠夫因接触感染猪只而染病,此次疫情影响逾250人,造成100多人死亡。
自2001年起,孟加拉国几乎每年都有爆发,主要源于人们饮用了被感染果蝠尿液或唾液污染的椰枣汁。
2014年,菲律宾的尼帕疫情与屠宰马匹与食用马肉有关。
印度则曾于2001年和2007年在西孟加拉邦爆发疫情。2018年,南印度的喀拉拉邦首次爆发,当年19例确诊病例中有17人死亡。自此,喀拉拉几乎每年都有病毒“溢出”事件报告。

喀拉拉邦的情况如何?
虽然喀拉拉邦自2018年以来共报告了10次溢出事件,但其中只有两次演变成了人传人的疫情。
“我们现在更多是报告个别病例,不像2018年那样形成聚集性感染或暴发,”喀拉拉“尼帕研究与抗灾健康中心”的负责人特库姆卡拉·苏伦德兰·阿尼什(Thekkumkara Surendran Anish)说。
过去6起尼帕病例都是孤立的溢出事件,没有人际传播。他表示,病例增加主要是因为喀拉拉的监测系统更强大了。
“印度每年都有数千人死于急性脑炎综合征(AES)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其中很多都找不到病因。尼帕其实并不是呼吸系统或脑炎常见的病因,” 阿尼什说,“但因为喀拉拉卫生系统将尼帕列为重点,因此我们检测出更多病例。”
但他也表示担忧:2025年的4例感染均发生在短时间、狭小区域内。“在50公里范围内连续出现4次独立溢出,表明该地区蝙蝠感染率高、病毒活跃。”
“这说明,在喀拉拉某些地理区域,尼帕病毒溢出的可能性很高,尤其是因为这些地区的蝙蝠可能在特定时间段具有高度传染性。”
喀拉拉尼帕病毒传播的原因是什么?
与孟加拉不同,后者的病毒传播途径明确(受污染椰枣汁),喀拉拉的“溢出机制”目前仍不明确。
“我们尚不清楚确切的传播机制,但在喀拉拉它看起来非常偶发。例如,你可能无意间接触到一只感染蝙蝠或其粪便,” 阿尼什说。
目前较被接受的推测是人类吃了被蝙蝠唾液或尿液污染的水果。但对被咬过的水果进行病毒学检测尚未发现病毒。
印度医学研究理事会(ICMR)近期一项论文提出,病毒可能通过空气传播。
“致病微生物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传播并感染人体,”该论文作者之一、维洛尔基督教医学院名誉教授特克卡拉·雅各布·约翰(Thekkekara Jacob John)说,“像肺结核那样的空气传播,病毒可在空气中飘浮并远距离传播。”
研究者认为,这种假说可以解释喀拉拉地区稀少却重复的溢出现象,因为那里不像孟加拉或马来西亚那样存在明确的“传播媒介”。

喀拉拉当局如何控制尼帕病毒?
至今,喀拉拉在10次溢出中,仅报告37例确诊病例,遏制得力,得益于“追踪-检测”措施。
“当一例尼帕被确诊,我们立刻追踪其密切接触者并居家隔离。如检测为阳性,立刻开始抗病毒治疗。” 阿尼什说。
对密切接触者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的预防性治疗帮助降低了死亡率。“我们经验显示,若及早治疗尼帕,是有可能治愈的。”
他还提到,“症候群监测”也至关重要:全州医院中,只要病人出现急性脑炎综合征(AES)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症状,都会被检测是否感染尼帕。
喀拉拉不断增强卫生体系。目前全州已有四间实验室可进行RT-PCR检测,用于确认尼帕活跃感染。
“一切归功于政治承诺,” 阿尼什说,“喀拉拉政府确保整个卫生体系聚焦于应对尼帕疫情。”
尼帕病毒有治疗方法或疫苗吗?
世卫组织将尼帕列为“优先疾病”,纳入其“研发蓝图”(一项全球战略和备灾计划)中。
牛津大学开发的尼帕疫苗已于今年1月开始人体试验,并于6月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优先药品(PRIME)支持。
不过,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尼帕的药物。
由于缺乏批准治疗方案,且死亡率高,医生通常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核苷类似物利巴韦林(Ribavirin)是首选药物,曾多次在临床中显示效果。
在2023年喀拉拉疫情中,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有效降低死亡率。也曾使用单克隆抗体(在实验室中制造的抗体)预防高风险人群出现严重症状。

如何预防像尼帕病毒这样的“人畜共患病”?
阿尼什指出,尼帕病毒是“一体健康(One Health)”策略的典型案例。该策略强调人类健康与动物健康及环境健康息息相关。
“一体健康是三者结合——人类健康、动物健康与环境健康,”Anish说,“唯有综合治理,才能减少像尼帕这样的病毒从动物传播给人的机会。”
大约60%的新发人类传染病都是人畜共患病。生态破坏、人类扩张至野生栖息地,是病毒爆发的主要诱因。
气候变化也是越来越令人担忧的因素,升温不仅影响病毒存活和传播,还改变人与动物之间的接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