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駐台代表籲相互合作 應對混合威脅與海纜風險
(中央社台北3日綜合外電報導)歐洲經貿辦事處長谷力哲(Lutz Güllner)表示,台灣與歐洲在保護海底電纜和對抗混合戰爭是天生的合作夥伴,雙方都尋求強化經濟安全,提升面對外部威脅的韌性。
谷力哲是歐盟派駐在這處亞洲晶片重鎮的最高外交官,他接受「日經亞洲」(Nikkei Asia)獨家專訪時警告:「安全不僅屬軍事安全或武器,因為許多事物都可能被武器化。混合威脅與軍事侵略密不可分。」他補充說,假訊息、滲透、破壞穩定等行為,都是戰爭的一部分。
谷力哲表示,全球最大經濟集團歐盟成員國為在台北設立代表機構,已給予「非常明確的政治授權」,並強調「我們有非常明確的政治意願,希望進一步加強與台灣的合作」。
谷力哲曾擔任歐盟外交機構歐盟對外事務部(EEAS)戰略溝通與資訊分析部門主管,負責領導歐盟打擊假訊息、應對外國資訊操縱與干預。這樣的背景讓他足以因應與台北的合作,尤其台灣正面臨中國施加巨大的「灰色地帶」壓力。
「灰色地帶作戰」指的是未達全面武裝衝突的敵對行動。歐盟最近發布的白皮書警告:「中國正加強對台灣的政治、經濟、軍事、網路與認知層面施壓以脅迫台灣,同時保持在直接對抗的門檻之下。」
白皮書警告:「台灣現狀的改變提高了重大動盪的風險,這將對歐洲帶來深遠的經濟與戰略影響。」並稱歐盟可能因此面臨關鍵材料、技術與零組件來源被切斷的風險。
歐盟已日益轉向亞洲尋求經濟與安全夥伴關係,並加強與日本和菲律賓的關係。台灣已被納入2021年歐盟採行的印太戰略中。
谷力哲強調,歐洲與台灣在增強韌性方面可以互相學習。他表示,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對歐洲造成的影響,韌性是一個關鍵概念。「韌性已非次要思維,現在已是我們思考的核心。」
台灣與歐洲,特別是北歐國家,共同面臨的最顯著威脅之一,就是海底電纜的安全。這些電纜對通訊至關重要,但被認為容易受到俄羅斯或中國干擾。
今年以來,連接台灣本島與馬祖的台馬2號和3號光纖海底電纜接連斷裂。中資背景權宜輪多哥籍「宏泰58」貨船2月下旬涉拖斷台澎第3海纜,中國籍王姓船長坦承指示船員下錨、失職,但否認犯行,台南地院判處3年徒刑。
谷力哲說:「尤其是對於海洋基礎設施,特別是海底電纜,我們發現波羅的海和台灣周邊發生的情況有許多相似之處。」
「如何回應這些問題?又該如何預防與偵測?偵測本身就不容易,因為這些電纜鋪設時並沒有裝設感測器。那要如何裝備自身基礎設施,才能實現偵測功能呢?」
無人機也是雙方共同的優先議題。谷力哲說:「例如,專注無人機、新材料和新戰術的發展,這確實讓歐洲所有人都大開眼界。」
部分批評人士認為,歐洲在維護台灣海峽和平方面需要更加努力,因為在這方面歐洲落後於美國、日本與英國。
今年初,台灣外國記者會(Taiwan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舉行的簡報會上,捷克智庫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執行長楊雅嚳(Jakub Janda)強調歐洲在城鎮作戰方面的經驗,並主張歐盟各成員國應與台灣武裝部隊進行聯合訓練。
儘管存在限制,歐盟仍加強與台灣互動,包括谷力哲在台北的積極外交行動。
谷力哲不願對總統賴清德新的國家安全措施的細節置評,但強調「混合威脅形態以多種形式和不同偽裝出現」。
針對打擊假訊息,谷力哲表示:「衡量效率的標準,在於你創造多少社會覺醒與社會韌性來應對這個問題。」(譯者:陳昱婷/核稿:徐睿承)114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