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中國擬出手應對通縮和價格戰
(中央社台北11日電)根據美國媒體彭博社報導,中國政府近期有跡象將採取行動,以面對長期存在的通縮壓力與激烈的價格戰,而這一轉變對全球而言是利多消息。
彭博社報導,近幾週,北京的政策論調發生了明顯轉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與其他高層官員對導致價格與利潤下滑的惡性競爭,做出了迄今為止最直白的評估,涵蓋的行業包括鋼鐵、太陽能板以及電動車。
這一轉變對全球而言是個利好消息。長期以來,工業產能過剩一直是中國與貿易夥伴摩擦的根源,如能成功控制這一問題,有望緩解貿易緊張局勢,並恢復人們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信心。
但中國的前路並不明朗。習近平政府必須在遏制過剩供應的同時,避免經濟增長停滯或影響民眾就業,尤其是在外部需求放緩、中美仍未達成可持久的貿易協定之際。
摩根大通首席亞洲及中國股票策略師Wendy Liu在9日表示,如果執行得當,這可能有助於全球貿易,緩解因中國產能過剩、產出溢出到全球市場帶來的緊張局勢。但短期來看,這不利於GDP增長,也不利於就業,所以需要在兩者間取得平衡。
中國在本週公布,6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已持續第33個月下降,年降3.6%。這是自2023年7月以來的最大降幅,降幅超過經濟學家的預測,凸顯了問題的急迫性。
儘管還未宣布正式計劃,但市場越來越樂觀,更協調應對即將頒布的政策。本月召開的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承認了該問題的根本原因。
潘西恩宏觀經濟諮詢公司(Pantheon Macroeconomics)經濟學家瑞格利(Duncan Wrigley)指出,「雖然該會議未直接提到通縮這個曾是北京禁忌的詞彙,但此次評估是迄今為止中國決策者打算處理無序競爭與價格戰問題的最強訊號,特別是在汽車等行業。」
報導指出,中國人民銀行也表達了類似擔憂,首次將「價格長期處於低位運行」列為當前經濟的主要挑戰之一。今年5月,人行對價格下行壓力做出詳細分析,並指出在偏重投資與供給的增長模式下,依靠貨幣寬鬆手段提振經濟的效果有限。
中國工信部已與太陽能企業會談,約30多家建築公司也簽署了「反內捲倡議」,即針對產能過剩導致的過度競爭。政府還啟動了一個平台,處理供應商拖欠款項的申訴,此舉是整治不公平商業行為的更廣泛努力的一部分。
花旗集團認為,即將頒布的措施可能包括,對國有企業主導的行業,如煤炭、鋼鐵、水泥實施產能削減,以及對民營主導行業實施更嚴格的環保、勞工與品質標準執行。
根據花旗上週的報告,當局也可能削減地方保護色彩明顯的產業補貼,或降低出口退稅。2024年底,政府已對鋁、銅和電池等產品執行了退稅削減。
匯豐銀行分析師認為,需求端的刺激措施同樣重要,包括改善社會保障網、穩定就業與房地產市場等。(編輯:呂佳蓉/陳鎧妤)11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