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na Breuer
2025-07-06T07:19:18.332Z
“男性圈”要与女权主义争夺权力

(德国之声中文网)厌女情绪已不再是一种边缘现象,而是正在社交媒体上蔓延。一些所谓的“男性圈”(Manosphere)网红,他们通常是年轻、受过良好教育的男性,把自己塑造成女权主义的受害者,并要求“夺回”他们的权力。

年轻的社交媒体用户经常偶然接触到这类内容,并沉迷其中。这是一个充满愤怒、挫败感和有害意识形态的虚拟世界。

什么是“男性圈”?

“男性圈”是反女权主义叙事的大杂烩,借助社交媒体,这些内容得以迅速传播。从操控性的约会技巧到旨在削弱女性社会地位的政治诉求,甚至赤裸裸的厌女。其共同点在于从根本上拒绝两性平等。

很多视频看起来制作精良。“这些视频通常是男人拿着麦克风,在播客节目中,大肆宣扬诸如女性不应该有太多性伴侣之类的观点——换句话说,就是不应该与很多男人发生性关系。这个男性圈子自称基于自然和传统的价值观,但实际上这就是压迫,”作家和制片人塔拉-路易丝·维特沃(Tara-Louise Wittwer)说,她多年来一直关注这个话题。

作家、博主Tara-Louise Wittwer

“按照这种传统的世界观,女性应该被男性选择——这是强势男性的理想场景之一,”维特沃说道。“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大多数情况下,女性可以自己选择伴侣,也可以什么都不选,可以选择其他女性,或者选择单身,或许在30岁时和三只猫一起过着相当幸福的生活。这让这类男性感到愤怒。他们意识到自己正在失去对女性的控制力。”

花几个小时看看“男性圈”网红的世界,你会发现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惊人地相似:现代社会与男性作对,因此男性处于弱势地位。这些社交媒体平台充斥着对传统社会结构和性别刻板角色的向往。

“基督教网红”

另一些被成为“基督教网红”(Christfluencer)的人,以宗教之名限制妇女权利,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

女性网红也在分享传统主妇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尝试。大致意思就是:压迫女性不是我们的错,因为上帝或耶稣这么说的,或者认为女性低于男性是因为生理原因,所以只能有少数男性伴侣,只能这样或那样,”维特沃说。

越来越多的女性也接受了这种观点。“给他做个三明治”(Make him a sandwich)成了女性在网络上用来表达对男性至上主义和性别“自然秩序”认同的一个关键词。

“这些女性经常强调,选择过这种依赖型的生活是她们自己的意愿,这无可厚非。如果一个女人说,‘我想做个传统的家庭主妇,在家做饭带孩子让我感到满足’,那当然很好。女权主义者长期奋斗争取的就是这种选择的权利。”维特沃说,不过问题在于,当女性空间主要限于家庭时,她们就会从公共生活中消失,无法参与塑造(政治)决策和进程。

很多认同男性圈子观点的女性,也创建账号推广她们的生活方式,并宣称这是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凡是不这么做的女性,都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被告知需要接受治疗。和以往一样,女权主义被描绘成一种疾病,”维特沃说道。

“在德国,你们什么都有了”

维特沃本人也活跃在网络上,定期发布德语视频,主题是女性之间的平等与团结。她以简洁犀利的风格,并不乏幽默地批判性分析了父权结构和网红们如何在社交媒体上散布厌女内容。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她的观点。有人评论说:“在德国,你们什么都有了”,以此来回应德国女性的权利问题。维特沃指出,统计数据显示,在德国,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名女性死于现任或前任伴侣的暴力

针对她的批评不仅来自男性,也来自女权主义阵营。

“对某些人来说,我不够激进。比如,我不认同‘4B运动’(起源于韩国的女权运动,指女性不婚、不育、不恋爱、不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编者注)。……这跟结婚不结婚无关,而是关乎女性拥有选择权和自主决定权。女性和男性并非完全相同,但他们的价值是平等的。”

相关图集:摄影师镜头下的男人气概

无声的革命: 随着1960年代同性恋运动的开始,同性恋(LGBTQ)团体与妇女运动一起,对全球父权体系价值观和大男子主义立场提出强烈质疑。1969年石墙暴动期间,摄影师古普塔(Sunil Gupta)在纽约拍摄了许多男同性恋者的照片。
军人的男子气概: 穿军装的男人通常被认为最能体现男子气概。费温斯(Tristan Fewings)制作的这幅头像集充分体现了军人的威严和超强的气场。
亲如兄弟: 这张美图版照片是塔利班成员的自拍照。 2001年,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开始对阿富汗发起攻击时,摄影师德沃扎克(Thomas Dworzak)在坎大哈(Kandahar)发现了数十张此类照片,并将它们制成了一个相册。雇佣兵和叛乱武装分子在媒体上的形象与这些照片中矫揉造作的形象形成巨大反差。
士兵之间: 摄影师内斯(Adi Nes)在以色列拍摄了大量有关以色列冲突的图片,其中很多作品展现了士兵们亲密无间、无忧无虑的生活场景。同时也有一些照片反映了以色列武装部队中比较“软弱”的一面,例如他的许多照片被认为是在展示同性恋,因此也受到全世界同性恋社会的推崇。内斯本人坚持认为,这些照片体现了他在以色列军队服役的经历。
涂睫毛膏的男人: 尽管男人在与女性热吻时嘴上会沾满女人的口红,但是正常的男人是不会给自己涂睫毛膏的。彼得·胡加尔( Peter Hujar)的这张照片却展示了一个另类的男人,其目的是分析比较扮装成王后的男人,是否比涂花脸进行伪装的士兵少了一些阳刚之气?
脸部的光彩: 什么能够让男人更像男人?这不仅是查尔斯·阿兹纳弗(Charles Aznavour)在他的一首歌中提出的问题,也是美国艺术家凯瑟琳·奥比(Catherine Opie)想要表达的中心问题。她喜欢给儿子套上薄纱裙,或者邀请朋友,给他们贴上假胡须,以此来探讨行为和感知上的差异。
被边缘化的男人: 最近50年来,非白人在探索自己男性身份方面所得的经验与欧洲人和白人截然不同,其落差之大堪比辛普森(O.J. Simpson)和科斯比(Bill Cosby)所经历的大起大落。 “白人老人”男子气概的变化要比非白人男人迟缓得多。
男体线条: 直到近代,男人身体才以与女人类似的方式成为媒体发表的对象。对无法达到的审美标准的一味追求让男人付出了从身体感知障碍到自杀的代价。此次“通过摄影体现阳刚之气”展览也将这一角度作为了出发点-但可能还不够。
男人喉结: 山姆·孔蒂(Sam Contis)的这幅照片仅仅展示了一个男人的喉结-相当于区分性别的一个Y染色体。或者代表着更多的意思?在当今的“MeToo”时代,男人希望自己拥有什么样的(自我)形象?父权制对此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举办的该展览旨在探讨这些问题。展览将持续到2020年5月17日结束。

厌女运动日益盛行,构成了巨大的危险,TikTok 和 YouTube 等平台为其提供了完美的滋生土壤。一些网红将充满毒性的男性气质包装成生活指南,并将仇恨伪装成“真理”。年轻男性尤其容易受到其影响。社交媒体正在塑造一股新的厌女叙事的浪潮,这可能埋下严重的社会矛盾的隐患。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