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喜欢巧克力 各地偏爱却不同
2025-07-13T07:38:49.844Z

(德国之声中文网)巧克力爱好者都知道:这种甜食的口味因品牌而异,甚至在不同国家都有差异。各地消费者的喜好也大不相同。
美国巧克力:甜腻、厚重,偏好夹心款
17 世纪时,来自拉丁美洲的可可作为饮品进入北美殖民地。但直到 19 世纪下半叶,瑞士的巧克力制造商才将如今常见的固态甜巧克力带到新大陆。尽管拥有相同的起源,瑞士与美国的巧克力口味却大异其趣。
在美国,最受欢迎的品牌往往追求更长的保存期限,以及许多欧洲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的口味。这部分来自所使用的丁酸成分,让美式巧克力带有一点酸味。此外,高糖含量与如玉米糖浆或植物脂肪等添加剂也是典型的美国巧克力口味特征。德国巧克力品鉴师尤莉亚・莫泽(Julia Moser)说:「夹心、厚实而且大块的巧克力在美国非常受欢迎,」。

欧洲巧克力:重视传统与质量
在西欧,尤其是瑞士、比利时、法国与德国,讲求的是精致享受与高质量。欧盟对巧克力配方的规定比美国更为严格:牛奶巧克力至少需含有 25% 的可可固形物,且必须使用可可脂作为主要脂肪来源。制造商采用传统的精炼技术,例如研磨,赋予巧克力细致顺滑的口感。
「我们对优质巧克力的重视一直提升,不过最多人食用的依然是牛奶巧克力,因为我们从小就是习惯那样的味道,」莫泽表示。「消费者往往到成年后才开始欣赏苦巧克力。」

印度与非洲市场不断成长——各有各的偏好
在印度及亚洲其他地区,巧克力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奢侈品,直到 20 世纪中期才开始进行工业化生产。如今,这一市场正快速成长,尤其在年轻族群中,传统甜点正在被巧克力取代。「印度巧克力目前被视为内行人的口袋名单,」莫泽说,「当地的可可豆具有一种独特果香,并带有坚果风味。」
非洲,尤其是西非,是全球最大的可可生产地。然而,截至 2018 年,当地的巧克力消费仅占全球市场的约 4%。莫泽解释,这也与当地炎热气候不利于巧克力保存有关:「当地人通常食用的是新鲜的可可果肉,或将烘焙后的可可豆研磨成糊,用来制作热饮。」然而,在加纳这类仅次于科特迪瓦的可可生产国,人们对本地产巧克力的兴趣日益浓厚。
日本巧克力口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从西方观点来看,口味最奇特的巧克力应该是来自日本:抹茶、酱油甚至芥末口味的奇巧巧克力(KitKat)多年来已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文化象征。

巧克力制造的黑暗面
然而,当我们沉浸在品尝各式各样美味独特的巧克力之余,也不应忘记它背后的黑暗面:可可从拉丁美洲传播至世界各地的过程,与殖民剥削密不可分。正是欧洲殖民强权有计划地将可可种植引入热带殖民地,以满足欧洲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种植与收成多半仰赖当地人民,条件往往极不人道。
即使到了今天,许多可可农民仍受全球市场操控,尽管辛勤劳动,却因贸易商收购价格过低,难以维持基本生计,长期处于极度贫困中。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