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欧洲应学会“权力的语言”
2025-07-23T12:37:12.873Z

(德国之声中文网)《时代》周报发表评论称,俄乌战争、贸易冲突以及地缘政治竞争的阴影笼罩之下,中欧对话早已不见了从前的热络场面。相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本周四在北京会晤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时,气氛将会相当冷淡。这篇题为《欧洲应学会使用权力语言》的评论写道: “今年本应轮到习近平到访布鲁塞尔,但他显然没有远赴欧洲的兴致;于是欧盟高层就只好亲自出马了,且一天后就需打道回府。峰会原定两天,但中国领导层显然不愿花费太多时间来对付这些令人烦恼的欧洲人。
事实上,双方本来是有理由大肆庆祝一番的:整整五十年前,欧盟(当时还是欧共体)正式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历经半个世纪的友谊,本来值得中欧双方共同举杯庆贺。但中欧关系严重吃紧的当下,谁还有心情去举行庆祝活动。
曾几何时,人们曾对中欧关系的前景充满了期待:两个庞大又完美互补的经济体,而且相互之间又没有根本性的政治分歧。同严重对抗的中美关系相比,中欧关系本不应变得如此复杂。然而,这也正是问题所在,中国领导层不断尝试挑拨美欧关系,并将欧盟拉入自己的阵营。但中国领导层直到今天都无法明白的一个事实却是:从布鲁塞尔角度看,尽管欧美之间有着诸多分歧,但绝不存在对中美实行‘等距离外交’的可能,欧洲人与美国人依旧是最紧密的盟友。
《时代》周报评论指出,中欧建交五十周年之际,中国在侵乌战争中对俄罗斯提供的支持,中国过剩产能对欧洲市场的冲击以及中欧之间巨额的贸易逆差等等,已经令中欧之间的裂痕暴露无遗:

“中国领导层并不缺乏自信。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中,不同于其他所有国家,中国选择了对抗。既然美国制定的特别关税都不能令中国屈服,那么欧盟制定的制裁措施又怎能给中方留下深刻印象呢。
2019年,刚刚出任欧盟委员会主席的冯德莱恩就曾表示:‘欧洲必须学会权力的语言。’在此之后,普京、特朗普以及习近平的所作所为已经证实了冯德莱恩的判断是多么的正确。本周四在北京,冯德莱恩将有机会再度深化她对权力政治的认知。”
《法兰克福汇报》驻华记者以“欧盟对华战略的废墟”为题,刊发评论指出,欧盟的对华关系去风险战略并没能奏效,欧洲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性反而在继续上升,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欧洲的政界和商界在相互阻挠。
文章注意到,中国对全球稀土产品市场的垄断仍在不断强化,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也在上升。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中国技术的优势正在不断扩大。每一项欧洲没能掌控的科技,都在增加欧洲的依赖性。
“科技民族主义一直是习近平治国的重要特征。他的‘中国制造2025’产业战略固然浪费了大量资源,但是也取得了成效。中国在电池技术、稀土加工方面遥遥领先。英伟达CEO黄仁勋也强调指出,全球AI研究人员中,有一半是中国人。中国各大高校正在高调宣扬削减人文社会科学的经费,转而把资金投入到理工科。据《自然》杂志报道,全球十大科研机构中,有8所来自中国。
老欧洲似乎还没有适应次要伙伴的角色。只有在处于强势地位时,才能搞去风险,处于弱势地位时就没法这么搞。现在有一家法国科研机构建议,应当为了在稀土加工技术领域赶超中国而限制中国工程师入境欧洲,这恰恰说明了欧洲人在心理上的不适应。中国当年要是限制外国专家入境,根本不可能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内崛起为工业超级大国。中国张开双臂热情欢迎外国专家,时而友善、时而粗暴地榨取他们的专业知识。如今,中国也在限制自己的新技术出口外国,并限制本国专家出境。对于欧盟而言,真正正确的战略应该是用自由民主的承诺去吸引这些中国专家,而非对每一个中国人都心怀恐惧。

欧洲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世界变化的趋势。出于关税、工资上涨等因素,欧洲企业如今更少地向中国转移产能,但是却继续向中国转移研发资源。企业别无选择,否则就会错过科技发展浪潮。但是欧洲政界却没有看到、或者说不愿看到这一点。政界与商界之间的这一矛盾,正在成为欧洲地缘政治定位的最大问题。刨根问底,现在欧洲就只有两个选项:选项一是,欧洲政界和商界齐心协力在本土逐步增强产业竞争力,当然这会在社会福利体系等方面造成惨痛代价。选项二是,欧洲政界重新进行地缘政治定位。但是这在道德伦理等方面也会是苦涩的,毕竟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欧洲的价值观伙伴。
然而,现在的状况却是:政界和商界正在相互阻挠,企业正在破坏政界的地缘政治目标,政界则在破坏企业的商业目标。这堪称是最最糟糕的选项。”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