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以色列的游说团体与法国迟迟未承认巴勒斯坦背后的原因
法国知名月刊《世界外交》(Le Monde Diplomatique)在2025年8月刊中重点关注法国的以色列支持游说团体,探讨其如何在法国政界、学界和媒体界产生深远影响,参与政策制定并引导公众舆论,特别是关于巴以冲突的话语。
在记者赛尔日·阿利米(Serge Halimi)与皮埃尔·林贝尔(Pierre Rimbert)联合署名的深入调查中,该杂志指出,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宣布计划在2025年9月承认巴勒斯坦国,此举是在以色列“将加沙变为集中营、并持续吞并约旦河西岸”的背景下作出的。
阅读更多
文章指出,法国作为中东地区曾经具有影响力的国家,承认巴勒斯坦的时间已极为滞后,使其成为第149个采取该行动的国家。杂志认为这种拖延背后,是一个强大亲以色列政治-媒体联盟的作用,这一联盟致力于维护特拉维夫的利益。
为什么法国沉默太久?
在过去20年中,法国始终站在西方阵营一边,毫无保留地支持以色列政府,而以色列政府的日常做法显然违背了所谓西方普世价值观。对此,《世界外交》发出疑问:为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核武国家的法国,会长期默许一个“流氓国家”的行为?
杂志认为,这种“共谋”有三个根本原因:
一是“价值外交”的影响:法国日益倾向于一种以西方道德和文明优越感为核心的外交理念,而以色列被塑造为该理念在中东地区的“先锋”。
二是政治格局重组:法国国内“文明冲突”的叙述被用来联合右翼、极右翼和支持马克龙的中间派力量,对抗被指责为“安全威胁、伊斯兰倾向和反犹主义”的左翼。
三是亲以色列游说团体的高效运作:该团体并非仅由犹太人组成,而是由广泛的支持以色列政策的力量构成,并且常被用来推动阴谋论,压制反对声音。
法国的亲以色列游说网络有多强大?
杂志对法国的以色列支持网络作出详细解析,称其为“星系般复杂”。其中包括:
- 法国犹太机构代表委员会(CRIF):与以色列利库德党有直接联系。
- 法以议会友好团体、“法以协会”等政界组织。
- 社区媒体如Radio J广播电台。
- 坚定不移地捍卫以色列的舆论领袖与传媒名人。
- 匿名但结构清晰的媒体与政治人物联盟,强烈反伊斯兰,并以以色列为“道德指南”。
在关键时刻,这一游说系统能快速整合,并统一发声,与以色列官方话语高度一致,尤其活跃于法国保守派媒体中。
“西方命运取决于以色列”?
为了说明为何西方对以色列的支持如此坚决,《世界外交》引用亲马克龙阵营的重量级人物、作家贝尔纳-亨利·列维(Bernard-Henri Lévy)的话。他在《观点》杂志发表专栏,同时是极右翼支持的格拉塞出版社编辑和ARTE频道高层。
列维曾引用导演克洛德·朗兹曼1973年纪录片《为何以色列》的话称:“如果以色列不存在或灭亡,那将是西方道德象征的崩塌。”
杂志指出,正是这种认知,使得法国过去20年外交政策逐步倾向以色列,尤其是在右翼政党和欧洲整体右倾化趋势中。
阿拉伯政策的消亡与北约化的法国
过去法国曾有独立的“阿拉伯政策”,如戴高乐总统1967年支持巴勒斯坦抗争,1996年希拉克访问耶路撒冷,2003年外长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在伊拉克问题上反对美国。
但自2007年萨科齐宣布法国重新完全加入北约后,法国逐渐失去了独立的中东政策,变成西方整体战略中的一部分。
讽刺的是,一些自称继承戴高乐主义的政党(如“共和党”)反而在巴以问题上表现得比以色列还激进,全面支持特拉维夫,拒绝任何批评,以“反恐”和“反犹”为借口。
媒体与舆论的操控
《世界外交》点名了多家法国主流媒体,包括CNews、LCI、BFMTV等都成为亲以游说集团的重镇。典型人物如LCI主播洛朗斯·费拉里、《观点》杂志专栏作家弗朗茨·奥利维耶·吉斯贝尔,曾在2025年5月27日举办支持以色列军队的募款晚会,并因此获奖。
在这些极右翼与保守媒体主导的舆论中,任何不将哈马斯称为“恐怖组织”的人都会被视为“反犹主义者”。
温和左翼与中间派也被拉入阵营
杂志指出,不仅是右翼,亲以色列游说网络还吸纳了部分中间派和左翼人物。例如:
- 女演员兼广播人索菲娅·阿拉姆(Sophia Aram);
- 前《查理周刊》总编菲利普·瓦尔(Philippe Val);
- 哲学家拉斐尔·恩托文(Raphaël Enthoven);
- 有争议的伊玛目哈桑·查尔古米(Hassen Chalghoumi);
- 前社会党人阿明·哈塔米(Amin El Khatmi)等人。
他们大多强调所谓“共同战争”,将以色列视为启蒙堡垒,并为其政策辩护。
从“以色列之友”到舆论清洗
杂志引用《玛丽安》前总编娜塔莎·波隆尼指出,亲以游说网络不断极端化,特别是“共和春天”组织自2016年创立以来,已从世俗主义平台转向全面支持内塔尼亚胡政策。
学界代表如中东专家弗雷德里克·恩塞尔、历史学家乔治·本苏桑则活跃于右翼媒体,重申以色列官方立场,甚至为加沙战争辩护。
与之相对,如帕斯卡尔·博尼法斯、阿兰·格雷什等持平衡立场的专家,却被媒体边缘化。
西方对以色列的盲目支持终将反噬?
《世界外交》警告,盲目支持以色列并不利于其未来。杂志引用法国导演克洛德·朗兹曼曾说,“以色列的存在是犹太人逃避迫害的保障”,但现在以色列的政策却成为“制造反犹主义的新机器”。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2025年6月11日撰文称:“犹太人应准备面对一个以色列不再是骄傲,而是耻辱的时代。”
杂志最后质问:那些为不可辩护之事辩护的游说集团,是否正在加速以色列走向孤立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