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巨大的、白色的、赛博朋克风格的大厅里,电线纵横交错,处理器层层叠叠,如同一个庞大的数据驱动大脑的动脉。约瑟夫·泰格博士敬畏地站在一块悬挂的屏幕前,屏幕上浮现出一张熟悉的面孔。他以为自己再也见不到这张面孔了。

威尔·卡斯特博士出现在屏幕上,他一如既往地露出了淡淡的笑容,欢迎着他的新客人。这是他们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见面,一个是正常的人类形态,另一个是数字形态。

意识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

泰格盯着屏幕,呼吸缓慢,然后他好奇地打破了沉默:“告诉我,卡斯特,你能证明你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吗?”

卡斯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脸上挂着一丝冷笑,仿佛答案早已准备好。“泰格,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你能自己证明吗?”

这一切始于几年前,当时卡斯特是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致力于弥合自然感知与人工意识之间的障碍。他和他的科学家妻子伊芙琳,他的生活和项目伴侣,共同相信能够创造出一个拥有自由思考和自我意识的人工思维。

计划的危机

当这对夫妇启动他们的项目时,它并非一项简单的科学探索,而是一次探索意识本身前沿的哲学之旅。然而,他们的梦想受到了自称“技术革命独立党”的极端分子的挑战,他们对该项目资助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动了暴力袭击。在其中一次袭击中,卡斯特被一颗含有钋(一种放射性有毒化学元素)的子弹击中。他的病情迅速恶化,生命只剩数日。

妻子伊芙琳决定做出最后一搏——将丈夫的意识上传至他们多年研发的量子计算机。尽管好友马克斯·沃特斯(Max Waters)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这不过是数字模拟,但实验却意外成功了。

《超验骇客》(Transcendence)电影海报

在卡斯特肉体死亡、灵魂升起之刻,一个新的存在苏醒了:一个数字形态的他,用原来的声音说话,并要求联网以扩展自身。由此展开了《超验骇客》(Transcendence)的科幻剧情。

这部影片或许是探讨“数字永生”概念的最杰出作品之一。“数字永生”是一种理论构想,旨在将人类的思想或个性(即便只是部分)存储在数字媒介中,无论是计算机、机器人还是虚拟环境。这一概念探讨了克隆人类意识,将其转化为能够在体外互动和生存的数字实体。

这一转变为人类开辟了前所未有的视野,但也引发了关于身份、意识以及生死界限的深刻哲学问题。鉴于科技的快速发展,研究这一概念已成为科学和学术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涌现出多项研究,从科学、技术和伦理交织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

什么是“数字永生”?

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正在探索通过数字化方式实现自我永生的可能性,这一概念被称为“数字永生”,是他们最新的热潮。他们是一场思想运动,其理念是倡导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增强人类的精神和体力以及耐力,消除所有不良因素,例如愚蠢、痛苦、疾病、饥饿和衰老。

数字永生指的是将意识连同其所有记忆、个性和经历克隆或上传到网络空间。被称为量子计算机的超级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思维的运作方式,从而创建个体的数字副本。

后人类主义运动鼓励以技术增强人类能力

根据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研究,成年人的大脑拥有约860亿个神经元,构成复杂连接网络。神经工程的进展使得这些神经信号能被转化为“0”和“1”的数字编码。

由伊隆·马斯克创立的“神经连接公司”(Neuralink)2024年宣布首次在人脑中成功植入芯片,帮助瘫痪患者仅靠意念控制周边物体。

若整个大脑内容被数字化并传入机器,就出现关键问题:意识是否也随之转移?

数字永生基于克隆或上传大脑的设想

从哲学上,物理主义者(Physicalists)认为意识的本质是神经连接和信息处理模式,与是否为生物组织无关,因此“云端版本”可以是原始意识的延续。

而自然主义者(如哲学家John Searle)则认为意识是生物现象,无法被转译为数字编码。

“忒修斯之船”悖论:谁是真我?

如果忽略意识的难题,还有一个关于身份的问题:那个数字副本是原本人吗?

哲学家大卫·查尔默斯认为,如果心理连续性得以保持,数字版本可算是原始意识的延续。但也有观点主张“身份分叉”(Branching Identity):复制即是新个体,与原体分离。

忒修斯之船是否还是原船?

这引发忒修斯之船悖论:如果船的所有零件都被替换,它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同样,如果大脑每一部分都被复制,意识还是原来的那个“我”吗?

反对者指出,人的身体与真实体验息息相关,缺乏感官互动的“云端版本”将永远失去人类体验的本质。

技术奇点:何时实现数字永生?

科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预言:“技术奇点”(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将在2045年左右到来,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机器将能自行进化。

摩尔定律指处理器性能约每两年翻倍

他指出,计算能力的增长已超过摩尔定律预期。例如,Micron推出的“V-NAND”芯片已达232层、包含约3.5万亿个晶体管,是内存芯片史上最高记录。

V-NAND 单元包含3.5万亿晶体管

库兹韦尔在其书中《奇点临近》中设想:人类将不可避免地与机器融合,实现意识的数字化迁移,从而获得“数字永生”。

未来或许有一天,人的意识可托管在云端或机器人中,摆脱肉体的限制,开启一种全新的存在形式。

来源: 半岛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