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元确立了全球金融体系主导货币的地位,并成为了世界首要储备货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其占全球央行外汇储备约58.4%,并支撑着超过84%的跨境贸易结算。这种特殊地位赋予美国巨大的政治经济实力,使其能实施金融制裁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掌控全球银行体系。

但随着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特别是中国作为综合经济强国的崛起,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正面临根本性的质疑。那么,中国真的能够终结美元霸权吗?我们是否将迎来多极化的全球金融新秩序?

如今,中国已经不再仅仅是”世界工厂”,更是全面发展的经济强国:其2024年的名义GDP高达17.7万亿美元(美国为27万亿),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高达33.5万亿美元(美国为26.5万亿),这一实质规模优势清晰印证了中国在生产能力和消费市场方面所拥有的全球领先地位。

贸易主导地位

在国际贸易方面,中国是超过12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约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4.5%,而美国仅为8.9%。中国还占到全球工业总产值的28%以上,是世界领先的制造业大国。

这种商业和工业影响力,如果与能够与美元竞争的货币实力相结合,就可能会带来国际金融体系的战略性转变。

然而,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在于其经济规模或生产能力,而在于如何将其法币人民币国际化,并使其成为美元的真正竞争对手。

中国经济的强劲使人民币对美元构成了威胁 (通讯社)

尽管人民币已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近十年时间,但迄今为止,人民币在全球央行储备中的占比仅为3.1%。

相比之下,美元仍保持着58.4%的高份额,欧元则以20.2%位居第二,这进一步证明两者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

然而,中国正着眼于长远。多年来,中方一直致力于建立支撑人民币影响力的金融基础设施,首先是通过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传统西方体系之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融资;其次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连接中国与亚洲、非洲和欧洲世界的大型项目提供资金。截至2024年,“一带一路”累计投资已超过1.3万亿美元,其中许多资金以美元以外的货币进行管理。

此外,中国已开始使用全新的工具,最引人注目的是主权数字人民币(e-CNY)的推出,到2025年中期,其交易额将超过340亿美元。

这种由央行控制的数字货币使中国能够灵活地绕过基于美元和西方银行的全球支付体系。它代表着建立平行支付体系的尝试,未来可向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国家扩展。

中国已签署40多项双边协议,允许以本币直接结算贸易,特别是与俄罗斯、巴西、伊朗和阿联酋的双边贸易。

据渣打银行估计,到2024年,中国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额将达到其出口总额的约25%。这一比例仍低于中方的目标,但在2014年这项比例仅为6%,从而反映出其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的现实。

美国经济目前仍控制着全球的大部分储备 (路透)

结构性挑战

在中国经济持续扩张之际,美国正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其联邦债务突破34万亿美元、高利率加重财政负担。虽然美元特权仍赋予美国”赤字无惩罚”的优势,但在力量格局演变之下,维持这一地位的压力与日俱增。

当前的经济指标表明:美元不会突然崩溃,人民币也难以短期内取而代之。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迈向美元、人民币、欧元及卢布等多币种共享话语权的多极化货币体系——这也意味美元垄断地位的终结,而非其主导地位的崩塌。

汇丰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显示,若中国保持4%以上年增长率(美国不超2%),到2030年之际,中国的名义GDP将会超越美国。再配合数字人民币的推广、金融基建的完善及国际社会对人民币透明度与稳定性的认可,全球主导货币格局或将重塑。

美元霸权不仅源于经济实力,更依托国际市场对其金融透明度、市场深度、流动性和法治体系的信任。中国金融体系在这些要素上仍有不足,这也解释了为何经济实力未能快速转化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从短期来看,中国难以颠覆美元的地位,但美元的绝对霸权已经进入了渐进式的侵蚀阶段。中国并非要建立单一货币霸权,而是希望通过复杂的金融地缘工具网络来瓦解美元的垄断地位。未来十年,我们将见证一个更多元化、更少美元依赖、更反映东方新兴力量格局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诞生。

来源: 半岛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