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80週年 中日關係官方民間不同調
中國逢5、逢10的週年都會盛大舉辦紀念活動,今年是抗戰80週年,各地的抗日戰爭紀念館也舉辦主題展。記者在走訪一間抗日紀念館時,注意到有些孩子帶著塑膠槍參觀,顯現濃厚的抗日精神。但別於官方對民間大肆宣揚抗戰仇日,今年中日官方外交關係低調走近。
今年7月,安斯泰來(Astellas Pharma)1名日籍員工被中國依觸犯間諜罪起訴,判刑3年6個月,中國有關部門向其介紹認罪則量刑可從輕,屬司法交易,這在日本人被拘案件中實屬罕見,且此次判刑較過去日本人被依間諜罪判刑的刑期低。有日媒認為這是中國對日打出的友好牌。
另外,中國兩年前以福島第一核電廠核處理水排海為由,停止進口日本水產品;今年6月底恢復日本部分水產品進口。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近期也到訪日本,對中國恢復進口日本牛肉一事表示「各單位都在動」,釋出對日友好訊號。
即便雙方官方關係近期改善,但中日關係仍有安全困境、歷史認識、領土爭端、國民感情等結構性矛盾。有研究中日關係的學者表示,「這些矛盾不解決,中日關係就不可能好」。這幾年中日國民間關係更是急速下降。
中國去年一連發生兩起日本人學校的學生遇襲,近期在蘇州又發生一起日本母子在地鐵遇襲,引發在中日本人擔憂。
隨著中國紀念抗戰的閱兵儀式將屆,中國官方也積極推動抗日紀念活動,有不少抗日影劇上映,教育民眾「正確史觀」。其中電影「南京照相館」票房已達人民幣16.47億元(約新台幣68億元)。記者週一至電影院觀賞該片,電影中有大量殺戮及官兵強擄婦女畫面,但因中國沒有電影分級制,仍可看見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觀賞,這樣的行徑也在網上掀起是否適合給兒童觀賞抗日影劇的討論。
中日混血研究生小陳(化名)說,教育與抗日情緒有很密切的關係,從小在中國的課本或影劇上,接觸到對日本的印象是負面的,認為日本人是侵略者。每年學校在幾個抗戰紀念日也會有抗戰詩歌朗誦,紀念革命烈士,這樣的教育讓他內心很矛盾,「雖然(日本)是自己的國家,但小時候在這(中國)長大,所以內心很複雜」。
但小陳也觀察到,在中國同年齡層的人一方面會說日本是侵略者,但另一方面又非常喜愛日本文化及明星。他說,有些人不會在微信的朋友圈說喜歡日本的明星、漫畫,生活卻充斥著日本元素,「現在社群漸趨發達,年輕人接觸到的日本並非是學校教育的那套,但這套不能直接表達出來,我覺得我們這代人內心都有兩個聲音」。
在日本方面,雖然政府沒有帶頭掀起仇中情緒,但因中國人近幾年大量移民日本,炒房、開民宿、車禍造成死傷等爭議四起,日本對海外移民,特別是對佔多數的中國移民,情緒轉向保守。此次參議院選舉主打「日本人優先」的極右派參政黨獲得14席,為今年最大贏家之一;曾至香港參加反修例運動的日本社運人士平野雨龍提出「反對中國人移民日本」,雖落選但也在東京選區拼出23萬多票。雖然此次參議院選舉支持排外主義非絕對多數,但支持相關議題的席次增長,反映日本民間對外國人之態度。
小陳說,他與日本朋友討論過,日本人對中國人的印象大多為髒、亂、吵,也不會特別想去中國,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傾向負面。雖然現在社群媒體發達,同齡的日本人會接觸到中國美食、明星,改變對中國人的既定印象,但過去中日雙方對對方的人民有很多既定印象,雙方很難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其文化跟歷史,雙方之間存在的誤會及印象都很難被打破。
中國人在日本引起的爭議四起,日本人對其態度轉向保守;另一方面,中國繼續大舉抗日旗幟,鼓吹民族主義的情況下,兩國關係或許就如同電影「南京照相館」中主角最後用日文對日本隨軍攝影師說,「私たちは友達じゃない。(我們不是朋友)」,中日國民情感難成為緩和兩國關係的明路。(編輯:陳鎧妤)11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