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尚也是政治 巴黎人走向素食的各種理由
「明天週一,要不要『綠色星期一』一下,為救地球盡一份力?」2019年,住在巴黎市中心的記者朋友,邀我加入一項由科學家發起的環保倡議行動。與此同時,她讀高中的女兒正與同學們相約成為素食者。
「我們的小酒館以蔬菜為主,食材來自巴黎郊區小農,健康養生,與自然共存。」2022年,一位廚師朋友介紹她的新工作時提醒我,若想前往得提早訂位,因為經常客滿。
「請問你的拿鐵要加牛奶?還是豆奶、杏仁奶、燕麥奶、核桃奶、椰奶、米漿奶…」2023年,一位咖啡店店員向我細數各種植物奶的選項。
「巴黎人現在連在家BBQ,想烤肉都得小聲說!」2024年,一群在巴黎國際農業大展(SIA)的畜牧業者正互相抱怨。肉品攤位變得低調,蔬果與糧食攤位則越辦越大。
就記者自2019年以來在巴黎的觀察,「吃素」逐漸成為巴黎人的全民運動。費加洛報(Le Figaro)統計,2020年起有57%法國人,為了健康、環境、動物倫理等理由,主動減少肉類攝取。
用吃素進入優雅生活:巴黎出現素食米其林3星餐廳
2025年夏天,法國首間素食(vegetarian)米其林3星餐廳在巴黎誕生。法媒爭相報導,因為它並非全新開幕,而是由一間曾以肉食料理聞名、自1996年持續保持3星的餐廳轉型而來。
主廚帕沙德(Alain Passard)在官網以詩意的文字說明:「一直以來,花園引領著我的雙手、滋養我的靈感。從2025年7月21日起,我將以蔬食來歡慶料理。蔬菜、水果、香草、花卉…以及來自自家蜂巢的蜂蜜,將成為我們樂譜中的新音符。」
帕沙德的頂級素食午餐一份售價280歐元(約新台幣9970元)。他接受訪問時巧妙地避談肉,專注頌揚蔬菜,並自稱向大自然學習,偶而還是會吃點肉。這種「隨意素」的態度,是目前巴黎最主流的素食風格。
用吃素抵抗環境惡化:高中生帶動全家吃素
疫情前,吃素在巴黎曾是一種激進選擇,代表環保意識的覺醒。尤其在瑞典環保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發起全球氣候罷課運動後,巴黎開始掀起「高中生吃素」風潮。
世界報(Le Monde)校園特刊指出,吃素已成為年輕世代身分認同的重要符號,尤其家庭社會地位較高者最為顯著。2021年,約12%的18-23歲青少年認為吃素能減少森林砍伐、降低溫室效應與用水量。他們成功說服父母、甚至祖父母一起吃素,並影響弟妹仿效學習。
用吃素展現時髦:植物奶銷量遠高於仿真牛排
疫情後,素食變得普及且容易取得。連鎖超市Franprix設置沙拉吧,吸引習慣輕食的上班族;法國國鐵推出以蔬食為主食、肉食為配角的火車便當;咖啡店裡的植物奶則成為最時髦的素食。
2023年起,雖然有植物性替代肉品如「仿真牛排」、「仿真香腸」等陸續上架,但因口味不佳,銷量下滑11%。相較之下,不需模仿肉味的開胃蔬菜小餅乾,反而更受歡迎,吸引業者投資研發純植物性產品。
其中,各式各樣的「植物奶」是最熱銷的素食商品。巴黎人報(Le Parisien)統計,2024年已有20%法國人選用燕麥奶替代牛奶,因其口感濃郁適合搭配拿鐵,且製程比牛奶減少一半以上的碳排放量。
用吃素表態政治立場:不再讓烤肉等於男子氣概
2022年,生態-綠黨(EELV)國民議會議員羅梭(Sandrine Rousseau)在一場氣候論壇中拋出爭議發言:「我們需要改變心態,讓BBQ烤肉不再是男子氣概的象徵。」她認為多數男性在紅肉消費上遠高於女性,對素食的興趣又遠低於女性。
這番發言立刻引爆左右派政治激辯:保守右派抨擊她干涉飲食自由,左派生態女性主義者則支持她點出「父權、資本與氣候危機」的結構關係。
「世界報」分析這場「烤肉之爭」指出,「吃不吃紅肉」已成為當代法國人在文化與身分的表態。有點類似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第一次上任時,烤肉被視為工人階級的食物,愛好者多為傳統陽剛的川普支持者;而喜歡酪梨吐司的族群多為左派中產階級,為民主黨支持者。
如今的巴黎,隨著素食越來越精緻且多樣,與「素」相對的「肉」卻越來越敏感與政治。就連世界報記者也在該篇文末坦言:「現在要在IG上發一張小牛肝的照片前,我會三思」。(編輯:陳妍君)11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