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在市長本昆斯卡斯(Valdas Benkunskas)的見證下,立陶宛第一艘電動船正式下水,航行在穿越市中心的涅里斯河(Neris)上。市府形容這些船隻不僅是「定期客運」的工具,更是推廣「河流生活」的重要象徵。然而,隨著電動船啟航,掌聲與質疑聲幾乎同時浮現。

根據市府規劃,今年總共將有4艘電動船投入使用,每艘造價約45萬歐元(約新台幣1575萬元),加上碼頭建設與船員,初始投資估計超過200萬歐元。電動船單程約30至50分鐘,僅有34個座位,平均日載客量估計為390人,且只在5月至10月運行。

這些數字立刻引發爭論。對支持者而言,電動船代表了維爾紐斯的綠色願景,讓城市河道不只是風景,也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但在批評者眼中,有限的客載量與季節限制,與公車或電車相比,讓這筆巨額投資看起來更像是昂貴的噱頭。

8月初的一場暴雨,讓營運單位JUDU突然宣布停航。雖然官方解釋原因並非單純水位上升,而是暴雨沖刷下的大量樹枝與原木造成安全疑慮,但仍引來輿論譏諷。民眾質疑:一場夏季暴雨就能癱瘓的船,還能談什麼穩定營運?

不久後,又有乘客投訴,他因電動船滿載被拒絕登船,結果走路的他竟比船更快抵達下一站,讓市長口中的「定期客運工具」顯得毫無說服力。

趁著夏末天氣晴朗,記者也搭上這個今年最受矚目的新交通工具。船上滿是抱著好奇心的首次體驗者,更多是來「打卡」的年輕人與家庭,而非通勤族。

一對帶腳踏車的情侶告訴記者,這條河道蜿蜒、班距偏長,加上僅有5個站點,即便在尖峰時刻,也很難取代公車。他們認為電動船更適合作為休閒或觀光體驗,而不是實用的交通選項。

另一位立陶宛乘客則因差點無法上船而抱怨。他在中間站點等候時,因船上已載滿34人且沒有人下船而被拒絕登船,最後還是靠拜託船員通融才得以上船。在他看來,電動船與其說是便利市民的交通工具,不如說是政客為了打造政績而推動的「雞肋投資」。

批評不只來自乘客。市議員涅穆奈提斯(Aleksandras Nemunaitis)就直言,電動船受限於季節與載運量,「註定是虧本的項目」,若兩年後因政黨輪替而喊停,他「一點也不會意外」。

市府則強調,這是對綠色未來的投資,航線不僅提供交通服務,也讓居民與河流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官方旅遊推廣單位Go Vilnius更形容電動船「既是邁向綠色城市的象徵,也是務實的一步」。

不可否認,在沒有柴油廢氣與主機轟鳴的船上,靜靜航行於涅里斯河,確實是一種愜意體驗。看著河道兩岸綠意盎然的風光,讓人能暫時忘卻世俗的紛擾。這一點,大概是電動船最吸引人的地方。

然而,當「綠色首都」的頭銜退去,維爾紐斯是否能持續說服市民相信這筆投資值得?電動船究竟會成為城市永續發展的象徵,還是短暫的政治點綴?這個答案,可能只能留給時間來驗證。(編輯:韋樞)114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