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滨海城市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举行会晤,这被誉为亚洲关系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

此次会晤是自2020年爆发致命边境冲突以来,两国领导人进行的首次会晤,双方承诺管控边界争端并扩大经济和发展合作,这明确表明两国已经准备好翻开新的一页。

此次双边会晤是在美国对印度商品征收50%关税的5天之后举行的。会晤期间,莫迪表示:“印度与中国在喜马拉雅山争议边界上出现了和平稳定的气氛,两国已就边界管理达成协议。”

中印边界地图 (半岛电视台)

从加勒万河谷到尝试修复关系

此次天津会晤不禁让人回忆起2020年6月的加勒万河谷冲突画面。有20名印度士兵在那场冲突中丧生,并导致这两个亚洲大国的关系出现严重裂痕。

自那以后,两国关系进入了政治疏远和军事紧张时期。在此期间,印度对中国的应用程序和企业实施了严格限制,并暂停了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而中国则加强了在喜马拉雅山“实际控制线”沿线地区的军事存在。

双方在3年内持续进行多轮军事和外交谈判,但均未取得任何重大突破,直到在2024年金砖国家峰会间隙举行的喀山会晤——两国领导人在达成边境巡逻协议后于俄罗斯举行了这场会晤。

莫迪在当时表示,“正在努力恢复两国自2020年以来暂停的直航”,但并未明确具体时间表。两国领导人还同意任命特别代表,负责制定边境管理安排,从而重新开启了政治渠道,为此次天津会晤铺平了道路。

历史背景

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关系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印度独立之后,这得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毛泽东与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共同拥有左翼背景,都被视为反殖民主义英雄。

但这种和谐关系并未持续太久。在20世纪60年代初,两国爆发边界争端,并于1962年升级为一场全面战争。尼赫鲁声称他视中方为盟友,并认为这是一种“背刺”。这场战争导致两国关系发生负面转变,并留下了深深的创伤。甚至有人认为这场政治冲击导致了尼赫鲁健康状况的恶化,并最终因悲痛去世。

随后,中国与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加深了中印之间的裂痕。印度进一步走向莫斯科,而中国则与巴基斯坦走得更近,甚至在印巴战争期间与巴基斯坦结盟。

毛泽东与尼赫鲁(右)交谈的历史画面 (盖帝图像)

随着中国在后来向制造业和全球贸易开放,中方寻求改善与印度之间的关系——印度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在印度的各个邻国相继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中方也努力将印度纳入其中。然而,印度一再拒绝该倡议,并声称这是一个扩张主义项目。

印度试图通过改善与阿富汗之间的关系并启动“南北计划”来遏制中国的倡议。该计划依赖伊朗恰巴哈尔港作为通往中亚和俄罗斯的基地。印度还发起了一些被视为反华的项目,例如所谓的“四方安全对话”(包括印度、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

相比之下,中国则一直谨慎地将经济关系与军事关系(尤其是边界争端)区分开来。这使两国避免了大规模的军事对抗,并建立了一种虽然被认为不稳定,但并未升级为彻底决裂的关系。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也为双方在安全和经济问题上的对话与合作提供了渠道。

印度主动参与一些被视为反华的项目,例如所谓的“四方安全对话” (法国媒体)

在天津发生了什么?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缺席2023年在新德里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之后,他与莫迪最近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举行的会晤被认为是两国关系改善的迹象,背景是印度与美国因海关和税收政策问题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自上任以来,中方领导人从未缺席过任何一场二十国集团峰会,因此,这在当时被解读为两国关系的恶化。

在天津举行的这场双边会晤不仅仅是外交礼节上的交流,更是传递了双方希望翻开新篇章的实际信号。在边境危机和新冠疫情导致两国之间的直航中断数年后,两国宣布恢复直航。这一决定被视为迈向恢复民众和经济开放的象征性一步。

此外,双方还宣布了新的签证便利措施,包括允许印度教朝圣者前往他们心中的圣地之一——中国的冈仁波齐峰。这也给此次会晤增添了除政治意义之外的象征意义。

在经济方面,莫迪强调需要解决印度与中国之间接近1000亿美元的巨额贸易逆差,并强调称,扩大印度对中国市场的出口必须成为下一阶段的关键举措。

另一方面,习主席表示愿意支持新的产业和投资伙伴关系,这一信息旨在向新德里方面保证,中方不仅寻求巨大的市场,也寻求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

在安全方面,双方同意延长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的任期,并启动军事和外交渠道,以避免发生任何可能导致紧张局势的实地事件。

双方显然都希望传递双重信息:对内强调两国管控分歧的能力;对外则表明不应通过“第三方视角”看待两国关系,而这显然指的是美国的压力。

中国西藏普兰县境内的冈仁波齐峰,是印度教徒朝圣的圣地之一 (盖帝图像)

为什么是现在?

此次天津会晤正值地区和国际高度敏感的时刻。一方面,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8月对印度关键行业的进口产品征收高达50%的严厉关税,印度正面临与美国之间的、日益恶化的贸易危机。这不仅对卢比汇率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引发了对国内投资和就业机会的担忧。

特朗普曾在此前表示,对印度征收最新一轮关税是为了惩罚该国进口俄罗斯石油以资助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印度对此感到意外——印度外交部指责特朗普政府实施不公平的制裁,并指出其他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国家并未面临此类关税。

印度外交部指出,那些批评印度的国家仍在与莫斯科进行贸易,其中包括欧盟。2024年,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额达到约780亿美元,其中包括创纪录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量。

就在几周前,特朗普刚刚对印度商品征收了25%的新基本关税。对印度这个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征收的关税是美国对其他国家征收的最高关税之一。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印度将其与中方的和解视为开拓替代市场、减轻经济孤立影响以及加强其与美国谈判地位的一种途径。

对中国而言,在与美国及其印太盟友不断升级的对抗中,改善其与拥核邻国的关系为之提供了一条战略出路。

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技术和供应链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它意识到改善与印度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机遇,更是一张政治牌,可以展现其克服与地区大国分歧、构建基于共同发展而非霸权的叙事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津会晤并非仅仅是试图清算旧账,而是双方为应对国际形势和经济压力而采取的务实举措——这些压力促使双方寻求缓和局势、开展合作的途径。

美国的立场:间接施压

尽管两国领导人并未在声明中点名提及美国,但美国与这些事件之间的距离却并不遥远。多年来,美国一直将印度视为其遏制中国战略的基石,并通过加强与印度的国防和技术伙伴关系来支持这一战略,甚至在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时将印度视为其“战略伙伴”。

然而,美国近期的政策——尤其是对印度出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却削弱了这一伙伴关系的形象。这些关税不仅削弱了卢比汇率或减少了印度的就业机会,还产生了一定的战略影响,并迫使印度寻求以中国为主的替代方案。

因此,天津会晤向美国传递了双重信息:印度并非美国政策的盲目追随者,而是一个寻求国际关系平衡的大国。与此同时,尽管美国试图孤立中国,但中国仍有能力吸引其主要邻国。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美国的压力似乎在无意中为中印之间的谨慎和解奠定了基础,而不是将印度推入与中方对抗的战壕。

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尽管天津会晤的主题宏大,声明雄心勃勃,但能够落地的实际行动仍然有限。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从充满敌意和相互指责的政治话语,转变为更加平静的“伙伴关系”和“互利共赢”的政治话语,此外还有宣布恢复两国直航并为游客提供签证便利,这切实体现了双方恢复民间和经济联系的意愿,尽管这种联系的规模非常有限。

此外,双方已经启动军事和外交渠道,预计将会降低再次发生类似多年前动摇两国关系的意外边境冲突的可能性。然而,实际情况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实际控制线沿线仍有部队驻扎,“缓冲区”内的联合巡逻也尚未恢复,从而反映出双方的谨慎程度以及缺乏完全的信任。

换而言之,天津会晤可以说开启了善意和象征性姿态的大门,但在悬而未决的问题上尚未取得质的飞跃。它仅仅是为新一轮的试探奠定了基础。

悬而未决的棘手问题

尽管天津会晤释放出了诸多积极信号,但核心问题依然悬而未决且错综复杂,其中最突出的是在喜马拉雅山脉实际控制线沿线持续部署大量军力的问题——双方都在那里保持着大规模的军事存在,从而反映出彼此之间的不信任。

对印度而言,中国在其西藏自治区的大坝项目仍令其担忧,因为这可能会对印度次大陆的水资源安全造成影响。此外,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保持着密切的战略关系,而印度视之为针对它的同盟。

而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种担忧则与印度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有关,尤其是在科技和通信领域。中方指责新德里以国家安全为借口而阻碍其企业扩张。

印度在“四方安全对话”等对立地区集团中的立场,引发了人们对其是否愿意真正推行平衡政策,以及是否会继续与美国及其合作伙伴保持更紧密的联盟关系的质疑。

这些棘手的问题使得中印两国的和解之路变得脆弱不堪,而且随时可能出现逆转——除非将有关伙伴关系的空谈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以解决分歧的根源而非其表面现象。

天津会晤后的前景仍充满多种可能性,并将取决于双方将意愿转化为切实政策的决心。两国边境仍有军队驻扎,经济和安全问题仍持续存在,国际交往也将给双方带来相互冲突的压力。

尽管如此,此次会晤仍然是打破僵局的重要一步,尤其是如果两国能够找到一种共存方案——不仅作为互为竞争对手的邻国,而且作为两个能够为亚洲大陆和世界规划更稳定未来的伙伴大国,那么这将是至关重要的。

来源: 半岛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