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60年代末一个平静的日子,美国情报卫星正在扫描里海地区,却发现了一个近乎超现实的景象。

一艘巨型飞行器在水面上低空飞行。它的尺寸尤其令人费解——其翼展和长度堪比最大的飞机,但它在水面附近或水上的持续存在表明它更像是一艘船或海军舰艇。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end of list

这个奇怪物体的机身上方有两个字母“KM”,其含义分析家们无法解释。这促使西方人将其命名为“里海怪物”。当时,这个“怪物”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器”,但飞行高度不超过海平面几米。

关于这架奇怪飞行器的故事在西方情报界流传,许多人认为这是苏联的宣传或照片骗局。然而,很快人们就发现,这个“怪物”完全真实存在,它是20世纪军事工程的奇迹之一,并激励着新一代工程师去复兴它的传奇。

“里海怪物”

这架飞行器正式名称为“Ekranoplan”,俄语意为“地面飞机”,指的是其飞行方式:利用机翼与海面之间聚集的气压,在飞行器上方形成一个气动缓冲垫,以供其滑行。

这一现象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证实。当时,苏联工程师罗斯季斯拉夫·阿列克谢耶夫和他的团队正致力于解决一个战略难题:如何以高速、远距离运送部队或重型装备,而不被敌方雷达发现?

答案既不是传统的飞机,也不是普通的舰船,而是一项将两者相结合的创新。于是,KM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是“Korabl Maket”的缩写,它是一种基于地面效应原理,依靠机翼与海面之间聚集的气压,在水面以上低空飞行的飞行器。

地效飞行器(GEV)应运而生,它是一种设计用于在与地面平行的超低空飞行的飞行器,依靠地面效应产生的升力增加和空气阻力减少来实现飞行。这种飞行器外形介于飞机和船舶之间,在低空平坦地面或平静水面上飞行效率极高。

在该飞行器起飞时,空气被困在机翼和下方地面之间,形成一个压缩空气垫,产生额外的升力,使飞行器在相同高度的飞行效率高于传统飞机。它结合了飞行原理和气垫船的特性,使其能够在水面上高速滑行或在低空着陆。

除了其工作机制背后的创新理论外,“里海怪物”的初代版本也展现了这艘飞行器的传奇特质。它长92米,翼展38米,尺寸堪比最大的客机。它的起飞重量约为550吨,是当时世界上最重的飞机。

这架巨型飞行器由安装在机头的8台巨型喷气发动机提供动力。1966年10月,它首次飞行时,飞行高度仅距里海海面5至10米,理论速度超过每小时500公里,比大多数舰船和飞机都要快。

在20世纪70年代,罗斯季斯拉夫·阿列克谢耶夫和他的团队开始研发地效飞行器的全面作战版本,即903项目“鲁恩”级地效飞行器。

“里海怪物”何去何从? (半岛电视台)

虽然比原型机略小,但威力丝毫不逊色。“鲁恩”级地效飞行器作为唯一一种兼具舰载和机载特性的现役地效飞行器而被载入史册。

“鲁恩”级地效飞行器于1987年首次试飞,长约74米,翼展44米。它配备了8台喷气发动机,位于前翼根部,用于在飞行器下方输送空气并维持地效。得益于这种设计,它的最高时速可达约550公里,续航里程约为2000公里。

“鲁恩”号的外观看起来像“里海怪物”的延伸,但其武器装备却与众不同:它携带6枚P-270“蚊子”反舰导弹——这些导弹被显著地安装在其上层建筑上。

“鲁恩”号的设计理念是低空加速,使雷达难以探测,然后发射导弹齐射,摧毁敌舰,甚至航空母舰。就这样,“里海怪物”号从一个实验项目转型为一架专用的攻击导弹飞机。

对于苏联领导人来说,“地效飞行器”项目是他们在寻求新的军事优势领域时进行的一次大胆的赌博。苏联人设想建立一支由“飞行舰”组成的舰队,能够发动突袭或在敌方雷达探测到之前运送和登陆部队。

它贴近海面飞行,在接近之前不会被大多数常规探测系统发现,同时还能避开水雷和鱼雷,而不会受到任何损伤。

由于其高度保密性,这架巨型飞行器在里海沿岸一个孤立的基地运行,而苏联多年来一直否认它的存在。在西方,疑问越来越多:它是飞机、舰船,还是一种新型武器?

美国情报机构考虑了各种可能性,从机动式导弹发射器到海军运兵车,甚至还有苏联飞机的“浮动机场”。

西方专家后来才意识到,这仅仅是对地面效应原理的创新应用。这一发现既令人安心,又令人担忧,因为它展示了一种绕过常规海军防御的新方法。

“怪物”的沉没

地效飞行器计划的终止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技术障碍之外——这些飞行器高度专业化且需要强大的技术能力,还出现了后勤和操作方面的困难,最显著的是能够容纳这种规模的海军飞机的场地有限,以及将它们整合到常规海军舰队的复杂性。

但决定性的打击却来自冷战后的政治和经济转型——苏联解体导致停止对许多雄心勃勃的武器计划的支持。

回过头来看,尽管拥有巨大的优势,这款创新飞行器却为何未能引发全球革命,其中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天气是一个主要障碍,因为苏联的地效飞行器仅适用于平静海面,这使得它们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可靠。

其机动性有限,尤其是在海岸附近。与飞机不同,它无法快速爬升或转弯以避开障碍物;与船舶不同,它无法在拥挤的港口停泊。

人为因素又给它增加了另一个弱点。低空飞行需要强大的操控性,而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的技术几乎完全依赖于飞行员的经验。

苏联设计师尝试用非常规的机翼形状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些尝试降低了它的气动效率,而这正是地效飞行器概念的精髓所在。

在“鲁恩”号于20世纪90年代末正式退役后,这架独特的飞行器仍然驻扎在里海沿岸卡斯皮斯克的一个海军基地内。

2020年,它被拖离基地,准备运往军事博物馆,但在抵达预定展示地点附近时,却因卡在沙中而被迫中止。

由于海水渗入船体并腐蚀其部件,当局于2021年12月被迫将其拖至海滩,在那里,它成为了一座独特而雄伟的地标建筑。

简而言之,地效飞行器项目是一项真正的工程成就,但也带来了后勤方面的困境。该飞行器建造成本高昂,操作复杂,并且在各种地点和条件下的使用受到限制。

然而,这个想法本身并没有消失。将舰船的优势与飞机的效率相结合的诱惑仍然萦绕在军事规划人员的脑海中。人们仍在公开或秘密地尝试恢复这一想法,或基于相同的地面效应原理,以使用新的方法来重新发明它。

俄罗斯项目

作为苏联遗产的直接继承者,俄罗斯在复兴地效飞行器概念的努力中处于领先地位,这合情合理。在过去十年内,莫斯科已经启动了多个开发新型地效飞行器的项目,而这些项目的设计旨在满足当代需求,例如北极巡逻和搜救行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项目之一是“奥兰”项目(Orlan),该项目于2018年被媒体报道。这是一款搭载导弹的地效飞行器,旨在保卫广阔的北部海岸线。

俄罗斯官员表示,其设计将基于原船体模型,飞行高度仅为5至10米。它还可以配备反舰导弹,以遏制任何海上威胁。

在此之前,A-050项目的讨论早在2015年就已出现。它体型较小,重54吨,配备现代航空电子设备,能够以每小时约450公里的速度运载约100名乘客或9吨货物,航程可达4800公里。有报道称,它可以装备巡航导弹,以用于海岸防御。

这两个项目都未能面世,时间表也一再推迟。截至2025年,尽管官方多次强调地效飞行器的潜力,但尚未有新的地效飞行器项目完成设计阶段。俄罗斯的雄心壮志因资金障碍、优先事项冲突和技术挑战而受阻,这些项目也一直被搁置。

中国的怪物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复兴“里海怪物”的最引人注目的尝试并非来自俄罗斯,而是来自中国。近年来,中国工程师一直在悄悄研发一种似乎是冷战结束以来首款大型地效飞行器。

分析人士将其命名为“渤海怪物”——以中国东北沿海的渤海湾命名,并以此致敬前苏联的地效飞行器。

在今年早些时候泄露的图片显示,一辆灰色飞行器停泊在渤海湾。

军事分析人士已经识别出这种飞行器的一些常见特征:宽大的机翼、类似船体的结构、带有双垂尾的T形尾翼,以及安装在机翼上方的4台喷气发动机,它们的排气口向下倾斜,将空气输送到机翼下方,形成悬停所需的气垫。但具体细节仍未公开。

中国尚未正式公布该飞行器、其运作方式,甚至其功能,这使得它成为一款苏联式的地效飞行器,这无疑是对未知领域的一次飞跃。但至少在功能上,有一些迹象表明两者存在相似之处。军灰色的油漆和巨大的前门表明它具有后勤功能,例如快速运输重型装备的功能。

伦敦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的研究员贾斯汀·布朗克表示:“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携带即使是最大的运输机也无法承载的有效载荷,而且速度比舰船更快。”

这将使中国能够在危机时期,尤其是在南海或与台海相关的情境下,通过部署反舰导弹或防空系统来迅速加强其远程防御阵地。

地效飞行器的另一个优势是,它可以在浅水区甚至直接在海岸上降落卸载有效载荷,而无需港口。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了中国战略家眼中的一个颇具吸引力的选择——他们习惯于测试任何可能带来战术优势的技术,即使其成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

报告显示,到2025年中期,中国的原型机已经完成了评估测试,并可能进行了低空飞行试验,而且很可能成为几十年来首款大型地效飞行器。但问题依然存在:这架“渤海怪物”最终会正式服役,还是会仅仅停留在原型阶段?

美国的经验

在大洋彼岸,美国也重新构想了地效飞行器,但其方式与苏联模式不同。2022年,五角大楼通过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启动了一项名为“自由升降机”的项目,旨在研发一种能够运载重型有效载荷的新型地效水上飞机。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目标是研发一种有效载荷约达80吨的飞行器,相当于C-17环球霸王运输机,即使在恶劣的海况下也能在水面上起降。

该项目的愿景是研发一种远程战略运输机,它可以绕过受威胁的港口和机场,并能够将武器、物资和部队直接运送到大洋彼岸的冲突地区,以将战略航空的航程与海运的灵活性相结合。

拟议的型号是大型水上飞机,机翼短而宽,专为地效飞行而优化,但也能够在中空飞行。

项目经理克里斯托弗·肯特确认,到2025年中期,“我们已经证明,我们能够制造出能够在复杂海洋条件下起降的水上飞机。” 此外,新的制造技术也已开发出来,将飞机和造船技术相结合,以降低成本。

尽管该项目取得了进展,但在花费约9800万美元并完成第一阶段设计后,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于今年6月宣布,将在制造完整原型机之前暂停该项目。

该机构确认已成功验证该概念的可行性,并且指出巨型飞行器的制造成本低于传统运输机。然而,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更倾向于将这项技术转移到其他项目,而不是继续建造这架原型机。

美国的尝试或许再次证明了地效飞行器概念的可行性,但其巨型项目仍停留在图纸阶段,原因与苏联和俄罗斯在“里海怪物”首次亮相近60年后未能重复该实验的原因大致相同。

来源: 半岛电视台 + 电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