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齐刻尔特战役:埃尔多安为何每年都要亲临其址?
土耳其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高度重视公元1071年塞尔柱人与拜占庭人之间爆发的曼齐刻尔特战役,认为这场战役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标志着土耳其伊斯兰势力在安纳托利亚的开端。埃尔多安并未在制度上将这场战役与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直接联系起来,而是在政治和文化层面上利用它来凸显土耳其民族深厚的历史根基,并强调当代土耳其国家并非与过去的决裂,而是对过去的延伸。
埃尔多安在其政治话语中将曼齐刻尔特战役视为人口和文化的转折点,为巩固土耳其在该地区的身份认同铺平了道路。他认为这场胜利体现了土耳其民族抵抗和建设的能力,他致力于通过每年的战役庆典在公众意识中巩固这种精神,并邀请民族主义运动领袖德夫莱特·巴赫切利等著名政治人物参加,试图重振集体自豪感和归属感。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 list 1 of 4尼泊尔反腐抗议死亡人数升至51人,尚有1.25万名囚犯在逃
- list 2 of 4俄乌战争:第1296天关键事件概述
- list 3 of 4以色列对加沙战争的今日发展:以色列在加沙造成42人死亡,联合国安理会谴责多哈袭击
- list 4 of 4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谴责以色列袭击卡塔尔
这一兴趣也体现在埃尔多安致力于恢复奥斯曼帝国和塞尔柱帝国历史的努力中,这与共和国早期所采用的世俗身份叙事截然不同。埃尔多安通过援引曼齐刻尔特的象征意义,寻求构建一种超越分裂的统一的民族话语,并强调当代土耳其不仅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划定边界的产物,而是主要文明的继承者,拥有独立的政治方案和跨越时空的身份认同。
那么,曼齐刻尔特战役究竟是什么?它发生在哪里?为什么它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尤其是伊斯兰历史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土耳其为何每年都如此重视这场战役?

通往曼齐刻尔特之路
来自中亚的塞尔柱突厥人在复兴阿拔斯王朝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阿拔斯王朝在公元四至五世纪曾饱受什叶派白益王朝的统治。塞尔柱突厥人成功统一了伊拉克、伊朗、中亚和叙利亚北部地区,从而恢复了阿拔斯王朝在地理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采取了明确的扩张主义计划,旨在实现政治和文化统一,并在安纳托利亚与拜占庭罗马人直接对抗,以此取代先前土库曼部落采取的有限袭击策略。随着阿巴斯王朝的衰弱,拜占庭人开始对叙利亚北部、伊朗和其他地区构成严重威胁。
与此同时,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戴奥真尼斯通过他的情报机构密切监视塞尔柱人的动向及其向帝国边境地区的扩张,尤其是在叙利亚北部、伊拉克、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将控制范围扩大到阿勒颇,消除了拜占庭在黎凡特的威胁,并返回伊朗的权力中心后,他的军队便分散休整。戴奥真尼斯看到了一个机会,可以在塞尔柱人的势力扩张并对安纳托利亚的拜占庭帝国构成直接威胁之前,给予他们决定性的打击。
他筹备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军事行动,一些资料将其描述为类似十字军东征的战役,汇集了来自罗马、俄罗斯、法兰克、亚美尼亚等国的约20万名战士。一些记载表明,这支军队装备精良,向穆斯林地区进发,最终抵达安纳托利亚远东地区的曼齐刻尔特。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从阿勒颇返回阿塞拜疆的霍伊时,得知了这一消息。他对这场战役的规模之大感到惊讶。由于部队分散、路途遥远以及敌军近在咫尺,他无法集结全部军队。
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戴奥真尼斯攻占了位于现今土耳其东部穆斯地区的曼齐刻尔特城后,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迅速采取行动,与他对抗。

罗曼努斯的目标不仅是在曼齐刻尔特建立自己的势力,他还试图经由伊拉克北部的幼发拉底河地区渗透穆斯林边境,并深入伊朗内陆,袭击位于其中心的塞尔柱人,甚至可能完全控制该地。阿尔普·阿尔斯兰深知这一计划的规模,当时他率领一支不超过一万五千人的部队抵达阿塞拜疆。
历史学家伊本·贾维齐在其系统的历史著作中指出,阿尔普·阿尔斯兰看到拜占庭军队的规模后表示担忧,因此他主动向拜占庭皇帝发出和平请求,此举旨在争取时间,直到军事物资到达并完成军队人数。
然而,罗曼努斯拒绝了和平提议,坚持军事选择,并坚持要立即推进进程。他说道:“我耗费了巨资,召集了众多军队,才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就算实现了,我又怎么能放弃呢?!不可能!除了雷伊(塞尔柱人的首都)之外,没有休战协议,除非我对伊斯兰的土地做出阿尔普·阿尔斯兰对罗马人的土地所做的一切,否则绝不回头。”
面对这种危险,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意识到等待来自伊拉克或伊朗的补给将耗费漫长的时间,如果反应迟缓,可能会导致大片伊斯兰领土的丧失。尽管双方兵力悬殊,他还是选择了正面交锋,并决定以不超过一万五千人的精锐部队对抗估计有二十万的拜占庭军队。
历史学家伊斯法罕在其著作《塞尔柱人史》中记载了这一英勇的决策,他写道:“苏丹意识到,如果等着集合民众,时间会流逝,灾难会更加严重,仆人的负担也会更加沉重。于是,他率领精锐骑兵,带着队伍出发,说道:‘我祈求真主的赏赐,若能殉道,我的坟墓就在青鸟的嗉囊中,在苍鹰的嗉囊中。若能胜利,我多么幸福,因为我可以安然入睡,白天比晚上更美好。’”
历史学家伊本·艾西尔在其全书《历史全书》(Majma’al-Tawarikh)中也提到了一个反映学者在鼓舞士兵士气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的场景。当皇帝拒绝停战请求时,苏丹的脸上露出了恼怒的神色。他的伊玛目兼法学家阿布·纳斯尔·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马利克·布哈里·哈乃斐对他说:“你们正在为真主承诺支持并使其凌驾于所有其他宗教之上的宗教而战。我希望全能的真主已将这场胜利铭刻于你们的名下。所以,请在星期五中午之后,也就是传教士登上讲坛的时候与他们会面,因为他们正在为圣战者的胜利祈祷,而祈祷必将得到回应。”
拜占庭失败
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采纳了法学家阿布·纳斯尔·布哈里的建议,这种情况令人想起四个世纪后奥斯曼帝国征服者苏丹穆罕默德在征服君士坦丁堡前聆听其谢赫阿克·沙姆斯·阿尔丁的讲话时发生的类似场景。公元1071年(伊斯兰历463年)8月19日,星期五,阿尔普·阿尔斯兰与军队一起祈祷,泪流满面,士兵们也跟着他一起哭泣。他呼唤真主,并向他祈祷。随着战斗的临近,他下马匍匐在地,哭泣并祈祷。然后,他骑上马,率领军队向罗马军队发起猛攻。
塞尔柱军队凭借这次进攻成功突破敌阵,战场上尘土飞扬。塞尔柱军队开始猛烈进攻,大量罗马士兵阵亡。拜占庭军队被击败,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戴奥真尼斯被俘,这场战役是伊斯兰东方与拜占庭西方冲突史上最具决定性的战役之一。
历史学家卡迈勒丁·伊本·阿迪姆在其著作《Zubdat al-Halab fi ta’arikh Halab》中提供了有关穆斯林在战斗前使用的一种策略的更多细节,当时一些曼齐刻尔特人潜入拜占庭营地并在其中制造骚乱。
伊本·阿迪姆写道:“曼齐刻尔特人开始偷偷潜入两城之间,拜占庭人杀死了其中一些人。其余的人逃脱了。拜占庭人放弃了他们原本的道路,他们的国王返回并在希拉特(Khilat,即阿赫拉特)和曼齐刻尔特之间扎营。他们在极度焦虑中度过了一夜。” 这导致拜占庭军队在主要冲突前几个小时陷入混乱,最终导致拜占庭皇帝战败并被俘。
从军事角度来看,阿尔普·阿尔斯兰赦免对手的决定令人意外,尤其考虑到拜占庭战役旨在彻底消灭塞尔柱政权,而非仅仅炫耀武力。然而,塞尔柱势力范围(尤其是在中亚地区)复杂的内部局势,促使苏丹倾向于尽快解决问题。

他所得到的巨额赎金也耗尽了拜占庭国库,随后拜占庭首次正式承认塞尔柱人的政治从属地位,这在君士坦丁堡引发了普遍的愤怒,罗曼努斯的行为被认为是国家背叛,导致他后来回到拜占庭首都后被废黜并杀害。
拜占庭历史学家详述战败细节
拜占庭历史学家尼基弗鲁斯·布里尼奥斯的记述,是拜占庭关于曼齐刻尔特战役最罕见、最重要的直接记载之一。这场战役改变了东方的力量平衡,并为伊斯兰世界控制整个安纳托利亚打开了大门。布里尼奥斯从他的祖父那里转述了战役的细节,他的祖父在那场决定性的战斗中担任拜占庭军队左翼的军事指挥官,这使得他的记述因其对战事的实地观察而具有可信度。
布里尼奥斯提到,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戴奥真尼斯在伊斯兰历462年(公元1070年)的一次军事行动中成功控制了叙利亚北部的曼比季城和一些城堡,由于未遭遇任何重大抵抗,他变得傲慢起来。这一有限的胜利促使他召集指挥官和顾问召开了一次长期会议,以制定一项旨在根除安纳托利亚南部和东部塞尔柱人日益壮大的势力的全面计划。
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向东推进,攻打伊朗塞尔柱帝国的心脏地带;二是驻扎在帝国境内,静候塞尔柱人到来。考虑到缺乏充分准备就推进的危险,皇帝不顾一些高级将领的反对,决定继续执行进攻计划。这一决定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失败,对拜占庭帝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加速了其在安纳托利亚霸权的逐渐瓦解。
根据拜占庭历史学家尼基弗鲁斯·布里恩尼奥斯的记载,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戴奥真尼斯在曼齐刻尔特战役前犯下的最重大战略错误之一,就是将军队分成两部分。他率领第一部分,向他已经控制的曼齐刻尔特进发。他将第二部分的指挥权交给了经验丰富的指挥官约瑟夫·塔卡尼奥特斯(Joseph Tarchaniotes)。后者是深入塞尔柱领土计划最突出的反对者之一。他委托约瑟夫·塔卡尼奥特斯前往曼齐刻尔特南部的希拉特(Khilat,即阿赫拉特),夺取这座城池,并将其从塞尔柱人手中夺回。
但根据布里恩尼奥斯的证词,塔卡尼奥特斯对皇帝的决定感到绝望,因为他此前曾建议罗曼努斯二世不要将军队分散到附近有土耳其军队驻扎的地区,并敦促他将军队集中在营地内。然而,皇帝无视了这一建议,坚持执行他的计划,这迫使塔卡尼奥特斯向已经落入塞尔柱人陷阱的希拉特进军。
另一方面,布里尼奥斯认为阿尔普·阿尔斯兰的军事计划深思熟虑,妙计多端。塞尔柱人依靠“打了就跑”的战术,将拜占庭人引诱到他们想要的位置。通过这种方法,他们成功困住了一批拜占庭部队。在布里尼奥斯看来,塞尔柱苏丹还以组织军队、将军队分散成小股机动部队,并精准部署在拜占庭营地周围而闻名。
阿尔普·阿尔斯兰将情报部队部署在军队前线,负责收集情报并监视敌方动向。他下令在拜占庭军队周围部署轻型机动部队,其任务是在决战爆发前设下伏击,消耗敌方兵力。
在恰当的时机,他下令向拜占庭骑兵发射猛烈的箭雨,扰乱了他们的队伍,导致他们逐渐崩溃,最终导致了大战,皇帝被俘,拜占庭军队惨败。
当塞尔柱骑兵开始向拜占庭骑兵射箭时,拜占庭骑兵的前列在压力下撤退。拜占庭主力部队前来支援。然而,塞尔柱人佯装撤退,迫使拜占庭军队深入战场追击。这一战术困住了拜占庭军队,其后方突然遭到一直监视其动向的塞尔柱部队的袭击,损失惨重。
据历史学家尼基弗鲁斯·布里恩尼奥斯记载,塞尔柱人“像手腕上的指环一样包围了皇帝”,彻底孤立了他的左翼,切断了所有支援。随着拜占庭军队的核心与其他部队分离,塞尔柱人开始以更快的速度歼灭拜占庭士兵。这场战斗以皇帝罗曼努斯四世及其众多高级将领被俘而告终,这是拜占庭帝国在中世纪历史上遭遇的最大失败之一。
曼齐刻尔特战役的成果:昨日与今日
塞尔柱人在曼齐刻尔特战役的胜利带来了重大的人口和经济变革,最显著的是土库曼人向小亚细亚腹地的移民浪潮加速,并在拜占庭控制下的广大地区定居。与此同时,拜占庭国家结构也出现了内部分裂,“希腊-罗马人”开始逐渐向西撤退,留下大片无人居住的土地。

因此,在曼齐刻尔特战役之后,土库曼人成为了安纳托利亚永久政治和军事存在的核心。公元463年至公元470年(公元1071年至1077年),他们在安纳托利亚东部和中部的马尔丁、开塞利、锡瓦斯、托卡特、马拉什和埃尔津詹等地建立了多个独立的酋长国。然而,这种分散状态并未持续太久。公元470年,苏丹的表兄,塞尔柱王子苏莱曼·本·库特拉米什从阿勒颇进军安纳托利亚,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史称“罗姆塞尔柱国”或“安纳托利亚的塞尔柱人”。
消息人士一致认为,苏莱曼·伊本·库塔尔米什成功实现了这些政治和军事目标,为小亚细亚新的伊斯兰国家奠定了基础,这成为未来几个世纪奥斯曼帝国建立的第一块基石。
值得注意的是,曼齐刻尔特战役在中世纪和现代历史上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如同第二次雅尔穆克战役将拜占庭人驱逐出安纳托利亚,正如第一次雅尔穆克战役将拜占庭人驱逐出黎凡特一样。
这些结果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许是不久之后爆发的十字军东征。拜占庭军队的溃败以及拜占庭罗马帝国无力建立新势力阻止塞尔柱人的推进,这给西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引发了人们对东方基督教未来的严重担忧。

尽管此前罗马的西方教会与君士坦丁堡的东方教会之间曾发生过教义之争,但西方天主教徒仍然视拜占庭帝国为伊斯兰扩张至欧洲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多位教皇,尤其是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公元1073-1085年)和随后的教皇乌尔班二世(公元1088-1099年),都呼吁支持拜占庭帝国。这一趋势为11世纪末席卷东方的十字军东征拉开了序幕。
无论如何,曼齐刻尔特战役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胜利,而且是一个持久的文化和政治转折点,标志着从中世纪到现代影响伊斯兰东方和基督教欧洲命运的重大变革的开始。
由于其跨越时空的历史意义及其在古代和当代土耳其的象征作用,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热衷于每年前往曼齐刻尔特和阿赫拉特战场进行纪念活动,将其重新定位为胜利和政治统一的象征,以及国家文化、民族和历史认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