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正在重塑全球迁徙版图与模式
随着气候变化影响加剧,与之相关的迁徙潮可能更为频繁。专家指出,全球气温上升会引发破坏性的自然灾害,被迫使人们为寻求安全而迁移。
然而,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现实远比这一叙事复杂。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与经济状况等人口学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谁会离开、谁会被困于不断加剧的风险之中。
研究表明,极端天气冲击(如热浪、干旱、洪水)不仅会推动部分人迁移,也可能束缚另一些人,使其失去迁移的选择。
该研究第一作者、斯坦福大学环境社会科学教授海伦·本韦尼斯特(Hélène Benveniste)表示:“极端天气会促使一些人搬迁,同时也会增加无力离开的人数;迁徙决策始终与特定的人口与社会特征高度相关。”
研究团队构建了一套庞大的全球数据库,涵盖逾12.5万例跨境迁徙与约50万例国内流离失所个案,并按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进行分类;随后将其与精细的气候记录(包括气温、土壤湿度、降水量)进行关联。
借此,团队建立了更为准确的预测模型,其结果对迁徙变化的解释力约为既有模型的12倍。不过,研究者同时指出,气候仅是全局中的一部分;经济、政治与社会关系网络仍对流动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老年群体与低教育水平群体更倾向于外出迁移,可能出于寻求更温和生存条件或因其经济脆弱;相比之下,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成年人在面对应对气候冲击时,其迁徙模式变化并不显著,反映出他们凭借资源与就业机会具备更强的就地适应能力。

“双重惩罚”
研究指出,这些结果揭示了对弱势群体的**“双重惩罚”:他们既缺乏本地适应的手段**,也无力迁往更安全的地方。
同时,区域气候也影响响应方式:在热带地区,热浪会促使受过教育的人群增加迁移,而低教育人群受影响较小;在干旱地区,干旱时期显著推动低教育人群向近邻城镇迁移,而强降雨与洪水则更易引发本地范围的集体转移。
这意味着,机会与脆弱性共同塑造了迁徙路径。以低受教育水平的农户为例,他们在干旱中承受强烈外迁压力,但因资源不足难以远迁或跨境。
该研究打破了“气候导致庞大人潮涌动”的刻板想象,强调问题不在总量,而在谁在迁移。研究预期,到本世纪末,受教育水平较低的老年人的跨境迁徙比例将上升;与之相对,儿童与低教育人群的迁徙比例将下降。
本韦尼斯特警告说,若政策仅关注总人数,将可能忽视最脆弱群体。面向未来的准备,必须考虑支持那些无法迁移的人,例如提供本地适应手段与基础设施。
同时,还需要保护被迫外迁者:制定考虑人口差异的迁移政策,并投资长期解决方案,如培育抗旱作物、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等。
她强调:“我们必须回应不同群体的需求——不仅是那些迁移的人,也包括迁移能力更弱的人。问题的核心不只是数量,而是具体的人。”
据国际移民组织估计,到2050年,因极端天气等气候因素而迁移的人数可能达到2.16亿。该组织指出,未来迁徙最为集中的地区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东亚与太平洋、南亚、北亚、拉丁美洲,以及欧洲与中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