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慕尼黑国际车展变成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对决:一边是德国工业巨头,另一边是持续改写全球竞争版图的中国新势力。

在宝马把全新纯电“iX3”摆放在华丽展台上、梅赛德斯-奔驰用巨大进气格造型的豪华展馆展示其升级版GLC之际,城郊的主展馆却被比亚迪、小鹏、长安、东风等中国品牌占满——它们带来了技术先进、价格却远低于西方同类产品的电动车型。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end of list

据《经济学人》报道,这一幕浓缩了中国“改写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国车企对外加速出口、谋求攻占欧洲;对内则陷入由前所未有的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战”。

令人窒息的价格战与下滑的利润

该杂志称,中国已经成为约130家本土车企的“血腥角斗场”,它们在理论上拥有相当于国内需求两倍的产能。直接结果是价格陡降:过去两年新车均价下跌19%,降至约16.5万元人民币(约合2.3万美元),部分车型折扣高达35%。

中国新车均价回落至约16.5万元人民币(法新社)

尽管今年销量继续以7%的增幅攀升至约2400万辆,但利润却急剧收缩。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包含外资在内的汽车行业净利润在2025年前5个月同比下降12%,至约1780亿元人民币(约合244亿美元)。

即便是“赢家”也难以独善其身:吉利上半年的利润下滑14%;比亚迪在营收增长14%的同时,季度利润仍下挫30%。

外资在全球最大市场踉跄后退

曾经主导中国市场的外资品牌正经历戏剧性下坠。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本土品牌份额从2020年的34%跃升至2025年前4个月的约69%。

瑞银(UBS)的帕特里克·胡梅尔直言,西方车企“无法在与本土品牌的价格战中取胜”。

《经济学人》的数据也显示,大众、丰田、本田、通用的份额在逐步缩水;日产面临急剧下滑;丰田虽力图坚守,却在与本土对手的较量中逐步失地。

政府出手止血的尝试

折扣潮迫使政府实施干预。今年5月,比亚迪的降价引燃新一轮价格战,官媒称之为“破坏性竞争”。

今年6月,主管部门召集头部车企进京,要求停止过度降价,并在60天内加快向供应商付款。尽管如此,市场仍以更“隐性”的方式给出优惠:免费保险、零利率金融、免费充电等“曲线降价”并未停歇。

全球化竞争与对欧洲扩张

在残酷内卷的倒逼之下,中国车企转向海外寻找更高利润空间。在2021至2024年期间,汽车出口增长约4倍,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在2025年上半年,出口约350万辆,同比增加18%。

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约350万辆,同比增长18% (盖帝图像)

根据相关数据,尽管欧盟在2024年上调了关税,中国品牌在西欧的份额仍由去年的3.1%升至5.2%。

不少观察者认为,经由国内竞争“千锤百炼”的中国车企,更能消化关税冲击、迅速适应外部变化。

未来图景

《经济学人》指出,格局仍将更加动荡:弱者不会因地方保护和政治利益而立刻退场,但价格战会令强者更强。

比亚迪、奇瑞、吉利等,以及小鹏、理想等新势力看似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与此同时,华为、小米等科技公司也加入了赛道,从而给西方对手再添压力。

报道总结称,持续的价格战将逼迫中国巨头更敏捷、更创新,巩固其在国内与全球的存在;而西方车企则被迫退入守势、节节求稳。

来源: 《经济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