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技术的未来?
开源软件曾在用户与开发者群体中引发大量讨论与争论:一派认为它有益于软件产业,另一派则认为它有害或带来负面影响。
开源人工智能同样未能幸免。有人认为,推出开源的人工智能模型有利于整个行业并让技术更易普及。
也有人反对,认为开源软件的哲学不适用于人工智能技术,因为这些技术不应落入不当之人之手,以免被恶意使用。
中国企业通过提供一套面向所有用户的开源模型,暂时搁置了这场哲学争论。
这推动了OpenAI自其六年前崛起以来首次发布完全开源的人工智能模型,此举也得到特朗普政府的支持,并要求美国公司效仿。
但开源人工智能模型与常见的人工智能模型究竟有何不同?它们是否真的会影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
什么是开源软件?
在谈开源人工智能与其他技术的差异之前,有必要先澄清“开源软件”和常规软件的区别。
顾名思义,开源软件允许开发者在无需征得原开发公司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任意修改与定制。
这些修改既可能是功能改进,也可能是彻底改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软件的外观与使用方式。

开源软件类别中不乏我们几乎每日使用的成功案例。例如谷歌的知名浏览器Chrome就是构建在开源内核Chromium之上,许多其他浏览器也依赖该内核。
又如移动操作系统安卓,尽管要想完整发挥其能力通常需要加载谷歌套件,但其本身仍属于开源操作系统,且保留“去谷歌化”的使用选项。
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开源促进会”(OSI)强调,所有开发者与用户都有自由修改与定制开源软件的权利。
在人工智能软件上,情况也类似。OSI指出,开发者应向用户提供足够的信息,使其能够在无需依赖原厂的情况下对模型进行修改与定制。
该机构补充说,要让人工智能模型真正“开源”,开发公司必须披露其训练所用数据的细节以及训练方法。
此外,开源的人工智能模型允许用户和开发者用新的数据集对其进行再训练,这会在本质上使其与公司提供的原始模型有所不同。
哪些公司提供开源人工智能模型?
全球多家领先企业都提供开源人工智能模型,例如Meta与法国的Mistral,以及中国公司等。
其中,Meta或许是最知名的开源模型提供者:其Llama系列模型的源代码可免费获取,尽管未完全披露训练数据与过程细节。

同时,Meta也因其许可机制及对商用使用的开放程度而遭到OSI的一些批评。
今年1月,中国公司DeepSeek发布其革命性人工智能模型,基于开源内核构建,并以开源形式提供。
OpenAI则是较晚推出自家开源模型的公司之一,于8月发布了GPT-OSS 120B与GPT-OSS 20B。
同一时期,苹果也发布了两个开源人工智能模型,分别名为 FastVLM 与 MobileCLIP2。
开源人工智能模型有哪些好处?
开源技术的拥护者认为,开源人工智能有助于大幅推广这项技术,并加速其在全球各类机构与人群中的采用。
原因在于,开源技术的获取成本往往显著低于常规专有技术,有时甚至免费,这自然会提高采用速度。

同时,开放模型能使开发者与企业在比闭源软件更透明的条件下接受公众审视:研究者可以更容易地审阅训练机制与工作原理,并在面向大众之前进行独立评估;这与闭源模型形成对照。
企业自身也能从中获益,尽管它们并不直接向他人销售这些开源技术。好处在于:技术的广泛传播会让程序员与开发者更熟悉相关生态,从而在后续更倾向于采用这些公司提供的付费解决方案。
开源模型是否存在风险?
开源倡议的批评者指出,相关公司在安全保障方面可能存在不足。
在人工智能领域,这一担忧更为突出:一些美国专家认为,开源模型可能夹带追踪组件等隐患。
华盛顿的部分政界人士担忧,美国公司开源其软件会泄露美国的技术机密,这并非他们所愿。
此外,开源人工智能模型也可能被不法主体用于开发恶意软件,或自始就被用于有害用途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