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数十年来对特拉维夫保持沉默之后,中以于199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显著发展,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学术以及科技和创新等领域。

经济利益主导着双边关系,双方发展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贸易和投资项目方面,中国已成为以色列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end of list

然而,自2019年以来,由于美国向以色列施压,要求其限制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加之以色列安全机构警告称,中国公司在重要基础设施和先进技术领域的存在日益增多,担心它们可能被利用从事威胁国家安全的间谍活动,两国关系恶化。

另一方面,政治分歧导致两国关系紧张,尤其是中国支持巴勒斯坦的立场,以及自2023年10月以色列侵略升级后,北京呼吁停火并向加沙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这一呼吁遭到以色列的回应,以色列谴责中国侵犯新疆地区穆斯林的权利。

历史关系

以色列于1950年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也是中东地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然而,中国却采取了反以色列的立场,宣称支持巴勒斯坦人,并拒绝向拥有双重国籍的以色列人发放签证。

朝鲜战争(1950-1953年)爆发后,中国与苏联联手对抗美国,美国则阻挠以色列与北京建立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对以色列的敌视态度也开始升级,视其为西方帝国主义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中期,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并得到中国的支持、军事和经济援助。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以及以色列于1971年支持中国加入联合国,促进了中以两国秘密军事关系的发展。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放宽了对以色列护照持有者的旅行限制,而以色列于1985年重新开放了驻香港领事馆,该领事馆在当时是两国之间的主要联络点。

当时,双方在农业、旅游、科学和通信等领域的非正式关系不断发展,两国外交部长也在联合国举行会晤。

1971年,中国总理周恩来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法国媒体)

外交关系

中以非正式外交关系始于1990年,双方在特拉维夫和北京设立了互派代表处。以色列通过以色列科学与人文学院联络处代表其利益,而中国则通过中国国际旅游协会分会代表其利益。

1992年1月,以色列前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戴维·利维访华期间,双方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随后,北京迎来了以色列高级官员的正式访问,其中包括1994年以色列前总理伊扎克·拉宾和1999年以色列前总统埃泽尔·魏茨曼。这些访问为两国关系的质变铺平了道路,而2000年中国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对以色列的访问更是进一步巩固了两国关系。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双方外交互访持续进行,双边关系取得了显著发展,并在农业、贸易、科技、科学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签署了合作协议。

2013年,在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政府与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政府关系紧张之际,内塔尼亚胡于当年5月访问北京,寻求深化与北京的关系,并签署了一项价值4亿美元的贸易协定。

内塔尼亚胡2017年访华,进一步加强了双边关系,两国签署了八项双边协议,并宣布建立全面创新伙伴关系。

中国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左)与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出席中以创新大会(欧洲通讯社)

经济关系

中以经济关系始于1987年,当时的以色列总理西蒙·佩雷斯成立了国有企业科佩科公司,以发展中以企业之间的商业活动。

然而,该公司于1992年停止运营,20世纪90年代两国经济关系依然有限。在21世纪的前二十年和后十年,两国关系逐渐发展,中国成为以色列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

根据以色列官方数据,两国贸易额从2001年的10.7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约116亿美元。在此期间,贸易顺差一直对中国有利。

高科技电子元件是以色列对华出口的最大组成部分,占2015年至2018年总出口的51%。以色列其他出口产品包括工业控制系统、化学品、医疗设备、金属、机械和农业设备。

中国对以色列的主要进口产品包括各种消费品和工业产品,例如电气设备和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以及纺织品和服装。

2017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右)在北京会见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盖蒂图像)

与此同时,两国之间的投资项目也不断发展。2010年至2020年间,中国对以色列的投资蓬勃发展,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以及重要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中国认为这些投资是2013年启动的“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双方共达成449项高科技交易,官方公布的价值超过90亿美元。据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的数据,对此类以色列技术的投资额远高于官方数据库记录的数字。

同期,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共达成8项交易,总价值约60亿美元,其中包括2015年的特拉维夫铁路和海法港项目。

中国国有企业约占中国对以色列总投资的53%,主要集中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而私营企业则投资于高科技领域,约占总投资的34%。

自2017年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政府一直向以色列施压,要求其重新考虑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担心中国可能获得美国先进的军事技术。中国投资的以色列科技公司,正是以色列与美国共同开展联合防务项目的公司。

中以经济关系始于1987年(Shutterstock)

美国的压力,加上新冠疫情,导致以色列对华出口在随后几年下降。

《以色列时报》2022年8月发表的一篇报道称,自2019年以色列在美国压力下开始审查与北京的交易以来,中以之间的经济活动一直在下降。这导致过去六年中,480家以色列公司暂停对华出口,占以色列对华出口公司总数的15%。

2018年和2019年,美国反对中国公司开发和管理海法港的项目,担心中国会利用该项目收集有关美国舰船及其地区利益的情报。包括美国第六舰队在内的美国海军舰艇经常使用该港口。

以色列安全官员警告说,中国公司在关键基础设施和以色列科技公司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构成了安全风险,这些公司可能被用于间谍和监视目的。

以色列安全机构对中国在特拉维夫轻轨等敏感地区的投资表示担忧,因为这些地区靠近国防部、以色列国防军总部和空军高级司令部。

另一方面,以色列专家担心,鉴于在以色列基础设施领域运营的中国公司归中国政府所有,中国将主导以色列基础设施市场,这将导致竞争不公平,并使数百家以色列公司面临风险。

2023年以色列入侵加沙后,贸易平衡发生了显著变化。2024年,两国贸易总额达到约162.76亿美元,同比增长11.7%。

据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称,这一增长是由于中国进口额增加,当年进口额达到135.17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与此同时,以色列出口额降至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对华贸易逆差首次超过100亿美元。

军事合作

1979年初,中以军事关系正式开启。当时,一个以色列秘密代表团抵达中国,提议就武器和军事技术达成协议。这项努力由二战后定居上海的犹太亿万富翁索尔·艾森伯格牵头。

1980年,以色列组织了数次访华,最终促成了一项军火交易。据《新闻周刊》2017年5月刊登的详细报道,中国于1981年接收了首批武器,其中包括坦克炮弹。

报道称,尽管中国拒绝访问以色列,但他们签署了价值数亿美元的额外合同,购买坦克炮弹、导弹、雷达系统和其他产品。

半岛电视台研究中心2011年9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1984年至1994年间,以色列向中国出售了价值75亿美元的武器。

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在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升级中国坦克和飞机的技术。据比利时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超越地平线”称,以色列在那十年间向中国出售了超过40亿美元的军事装备,包括航空电子设备和反导技术。

到21世纪,以色列已成为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向中国提供武器和最新军事技术的国家。

随着双方军事关系的扩大,美国向以色列施压,阻止其与中国达成重大武器交易,担心美国数十年来向以色列提供的先进军事技术可能泄露给中国,然后中国可能会将其转售给美国的竞争对手和世界各地的敌对国家。

2000年,美国迫使以色列取消了一项出售“费尔康”机载预警雷达系统的协议。这一取消激怒了中国,导致两国关系紧张,并迫使以色列支付了3.5亿美元的罚款。

2005年,美国向以色列施压,要求其取消一项维护和升级此前出售给中国的“哈比”无人机的协议,原因是担心此举会增强中国的反雷达能力。

据以色列媒体援引官员消息称,以色列此后已停止向中国出售武器。

2007年,在美国的压力下,以色列被迫通过了《以色列出口管制法》,该法规定向中国出售军事装备和以色列两用产品必须获得华盛顿的批准。

据报道,自那时起,中以之间的安全交流仅限于警察培训和反恐论坛。

学术与科研合作

中以两国在学术和科研领域的合作始于两国正式建交之前。以色列于1990年在中国设立了以色列科学与人文学院联络处。

该联络处负责农业、干旱区发展、灌溉系统开发以及医学、环境和替代能源领域的研究、培训和实际应用。

1993年,中以政府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并于2010年签署了另一份协议。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两国在该领域的关系不断发展,其中突出的一点是两国学生交流项目的建立。

2012年,以色列高等教育委员会启动了两国联合研究资助项目,该项目已为1000多名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奖学金。

以色列教育机构已在中国南京大学、河南大学和山东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开设了以色列研究、犹太研究和希伯来研究的系所和中心。

以色列教育部已在以色列多所中小学开设了普通话课程,并在特拉维夫大学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开设了孔子学院。

双方建立了多个联合研究中心,包括沈阳生物技术、太阳能、水资源与环境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以及华东大学环境、大数据、生物医药和神经生物学联合实验室。

据以色列政府官网介绍,1997年至2021年间,中以两国约80个合作项目获得资助,涉及先进材料、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水资源管理、纳米材料、水技术、可再生能源、计算机成像、神经科学、智慧城市、医疗器械、气候变化适应力、农业适应性等领域。

争议性议题

尽管双方都渴望发展双边关系,但一些重大争议问题仍然是两国关系持续紧张的根源。中国对巴勒斯坦权利的支持仍然是两国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中国于1​​988年承认巴勒斯坦国,呼吁在两国方案的基础上达成全面公正的协议,并一再反对以色列针对巴勒斯坦人的政策,例如定居点建设、隔离墙、军事行动和暴力行为。

哈马斯于2006年赢得巴勒斯坦大选后,中国承认选举结果的合法性,并接待了时任外交部长马哈茂德·扎哈尔。这促使以色列召见中国大使,抗议这一行动,认为此举影响了其与北京的关系。

2023年10月,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发起了阿克萨洪水战役,中国在这场战役后的立场激怒了以色列。中国对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谴责保持沉默,并在以色列入侵加沙后呼吁停火并允许人道主义援助和粮食供应进入加沙地带。

为回应中国的立场,以色列于同月与其他50个国家在联合国谴责中国侵犯维吾尔族穆斯林权利的行为。此前,以色列曾于2021年4月与41个国家在人权理事会上共同呼吁中国立即允许进入维吾尔族地区。

中伊关系也是两国之间最突出的争端之一,尤其是在军事合作方面。

中国通过向伊朗提供军事装备和支持其国内军工部门,为增强伊朗的军事能力做出了贡献。以色列将此视为威胁,并试图消除这种威胁。相反,以色列对印度战争的支持对北京构成了挑战。

本文仅表达作者个人观点,并不反映半岛电视台编辑立场。

来源: 半岛电视台 + 电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