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宫和国会把“再工业化”视为增强经济实力支柱、相关讨论日益增多之际,一项通过彭博社披露内容的最新研究,给出对两百多年前美国经验的深入解读。

那一时期恰逢美国经济的初始成形,并非出自周密规划或完整的产业战略,而是由政治必要、对外战争以及一系列历史偶然而共同催生的结果,这些因素帮助构筑了工业基础,并在此后成为美国登上全球第一经济强国的根基。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end of list

从亚当·斯密的反对到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挑战

彭博社的报道指出,围绕“美国是否应走向工业化”的争论很早就已开始。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会导致国民产出缩减。

亚当·斯密认为将资本由农业转向工业会放缓美国的产出(网友供图)

但美国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工业化辩护,认为工业对国家经济独立至关重要。然而,他的提案在国会遭遇强烈反对,当时国会更倾向于把投资投向农业。

尽管如此,后来发生的事件证明,工业终将成为美国经济进程的核心——并非因官方政策的直接推动,而是外部因素在现实中不断施压所致。

战争是关键因素

据彭博社援引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约书亚·罗森布鲁姆的研究,针对英国与法国的战争构成重大转折点:

  • 1807年国会实施的贸易禁运法令,基本切断了美国通往欧洲市场的通道,为纺织等新兴产业提供了近乎“完全保护”。
  • 1812年对英战争进一步强化这一趋势,国内纺织业扩张,为进口品提供替代。
  •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建立了诸如“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等军工军火库,用于制造武器,这推动了精密计量、可互换零件等关键技术的发展,被视为当时的技术革命,并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体系铺路。
  • 技术转移与经验流入。

彭博社还指出,技术转移是这一进程的支柱之一:共同的语言环境与英国技术移民的涌入,使得先进的机械、纺织与武器制造方法得以引入美国。

国内竞争迫使美国工厂提升效率并创新生产方式(路透社)

这股移民潮并非单纯的人口增加,更带来了技术层面的跃迁——彼时英国是全球工业强国。

研究表明,本土关税保护与外来技术流入的结合,帮助夯实了更坚实的工业基础。尽管当时的美国产品“尚难匹敌欧洲品质”,研究举例称,加拿大市场显示美制布料不及英制同类。

内部竞争打破僵局

即使关税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了国际竞争,美国国内市场依旧出现由众多小企业分占各行业的激烈竞争。正如报道所言,这种强劲的内部竞争刺激了创新,迫使生产者改进工艺、提升效率。

这恰是美国经验与阿根廷等国在20世纪的差异所在:后者实行保护主义却缺乏真实的国内竞争,导致新兴产业失败;而美国则成功营造出动态的内部环境,并为随后到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对当代与决策者的启示

彭博社认为,美国早期工业化的经验为当今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启示:单靠关税保护远远不够,还需要配套的政府支持政策、外来技能与人才的持续流入,以及强有力的国内竞争。

美国的经验表明,工业化需要政策、支持、创新与内部竞争的组合(路透社)

这些要素的叠加,使美国在1870年前后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该革命以电力与内燃机为核心,引发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经济增长阶段。

回到今天,在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及其前任们多次提到“新的工业时代”的背景下,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认清:重返制造业并非一句政治口号,而需要各种条件、大胆的政策与可持续创新的共同支撑。

来源: 彭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