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中国军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组织严密的阅兵式,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此次阅兵式上,中国展示了包括可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在内的一系列武器。这再次点燃了阿拉伯民粹主义的希望,即一个新兴力量的出现将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并为脆弱和受侵犯的地区提供保护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阿拉伯地区——从数量和统计数据来看,可以说中国在该地区占据了舆论上风。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阅兵举行之际,许多国际媒体尤其关注这类民意调查结果——其结果显示,阿拉伯青年对中国的好感度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鉴于阿拉伯地区的青年人口众多,其中30岁以下青年约占地区总人口的60%。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end of list

大多数民意调查由专业且可靠的媒体进行,例如《环球时报》、“阿拉伯晴雨表”以及总部位于阿拉伯各国首都的公关公司。

威尔逊中心的梅丽莎·库尔玛认为,鉴于中国在该地区不断上升的形象,这一结果并不令人意外——中方在其媒体报道中强调,与美国不同,中国从未对阿拉伯世界进行任何军事干预。

此外,媒体报道主要关注中国的经济成功故事以及中国与该地区的经济合作,而数据也证实了经济叙事的这种优越性。

此外,中国学者兼人权活动家杨江义(音)表示,中东和北非地区的许多政府和商界领袖认为,中国是一个良好、可靠且非政治化的合作伙伴,能够在不受人权限制和西方政治化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技术和贸易。

阿拉伯民粹主义叙事中的这种幸福感或许还因中国阅兵式对美国政府的挑战而得到强化。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真实社交”平台上写道(可能是在向中国国家领导人表态):“请向普京和金正恩致以最诚挚的问候——你们正在密谋反对美国”,但他没有进行详细说明。

美国的许多政策制定者认为,中国在中东地区日益增长的积极存在,对美国利益和该地区的稳定构成了威胁。

2022年,时任美国国防部负责政策事务的副部长科林·卡尔就中国在该地区的角色发表看法称:“中方寻求建立基于交易性和商业性的地缘政治利益关系……而超越了对地区安全的切实投资。”

美国空军的一位高级将领也认同这一观点,并声称中国通过扩大其经济、军事和外交影响力,而试图在该地区“取代”美国。

而卡内基基金会的一名学者认为,这种说法具有误导性。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存在并非是要争夺美国的地区影响力,而应当被理解为该地区更广泛的地缘政治格局朝着多重联盟转变的证据。

具体而言,中东国家不再寻求单一的“优先合作伙伴”——正如美国对自身的定义那样。相反,许多国家开始寻求多元化的伙伴关系,并以此作为维护自身独立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佳途径。

这种朝向多边联盟的转变,为中国更大程度地参与该地区事务敞开了大门,同时也重新激发了整个中东地区对与印度、韩国、日本、土耳其以及其他中等强国建立更紧密伙伴关系的兴趣。

此次阅兵并非预示着单极霸权从美国向中国过渡,而是凸显了中国在这个已经开始多极化的世界中巩固其中心地位的努力。

另一些人则援引了美国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阿米塔夫·阿查里亚在其著作《美国世界秩序的终结》中的观点,认为美国在1945年后获得超级大国的地位并非仅仅因为其庞大的经济实力,而是源于其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技术优势、政治合法性和紧密的联盟体系的结合,而且美元成为了一种可兑换的全球货币,也是一个横跨多个大洲的期货交易平台,还是一个能够巩固其优越性的制度结构。因此,美国在当时的崛起是全面的。

昆西负责任国家研究所的佩曼·萨利希认为,现在认定中国会成为下一个霸权国家还为时过早,因为中国仍缺乏许多支撑其霸权地位的系统性特征。

人民币尚未完全可兑换,也尚未像美元那样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锚点。

中国拥有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集团等合作伙伴与组织,但却缺乏一个可与北约或美国在亚洲的条约组织相媲美的防御联盟体系。它的海外基地有限,在全球投射力量的能力也尚未超越美国拥有的海空优势。

阿拉伯国家的政权或许也很清楚这一点,并且知道此次阅兵式是在展现进步与意愿,而非走向单极。

但当前的一个现实是,当今世界对在二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之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的信心已被逐渐侵蚀,尤其是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色列对加沙地带肆意发动种族灭绝战争之后。

或许,美国除了以色列之外不管任何人的做法,给外界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未来并非由一个超级大国或者像美国这样的单一超级大国决定,而是将由多个大国共同决定。

乔治·马格努斯等专家认为,鉴于经济增长放缓与结构性弱点的日益显现,这种重大的超越可能难以出现。

认识到这一现实,或许有助于避免一些试图塑造阿拉伯公众认知的夸大预期,以免其误认为中国将要去取代美国在全球的安全和经济霸权,而阿拉伯人正身处其中。

本文仅表达作者个人观点,并不反映半岛电视台编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