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曾在以色列外交部任职的以色列外交官兼记者奥德·伊农(Oded Yinon)在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WSO)期刊《方向》(Kivunim)上发表了一篇分析文章,题为《20世纪80年代的以色列战略》。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广为流传,以至于“伊农计划”(Yinon Plan)一词由此而来。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战略愿景,概述了以色列在其阿拉伯周边地区的未来,重点是将邻国按照宗派和民族划分为更小的实体,从而确保以色列的霸权地位得以延续。

以色列优越感的理念建立在军事扩张和邻国实力削弱的基础上(以色列军队)

伊农对以色列周边阿拉伯环境的评估

伊农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际体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需要构建新的战略视角和不同的实施机制。他认为,西方文明赖以建立的理性和人道基础正面临加速崩塌,因为西方自身在苏联和第三世界的双重压力下,以及反犹主义浪潮的兴起下,正在逐渐瓦解。在此背景下,他表示,以色列正在成为“犹太人的最后避难所”。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end of list

在对阿拉伯邻国的解读中,他声称以色列周边的阿拉伯-伊斯兰空间在历史上是由法国和英国的分裂所塑造的,这些分裂产生了大约19个种族和教派各异的国家。他认为,少数群体和多数群体相互冲突的结构使得这些实体容易分裂。

根据这种观点,国家结构瓦解为部落、地区和少数群体的分裂,将限制它们挑战以色列的能力,并使它们变得软弱和屈从。

伊农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剖析了阿拉伯世界的弱点,强调了他所描述的国家和社会实体的结构性脆弱性,并得出结论:推动阿拉伯地区分裂成一个由不同教派和民族组成的混合体符合以色列的利益。

他认为,任何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内部冲突,无论其形式如何,在短期内对以色列来说都是有利的。

在此背景下,他认为黎巴嫩的内战和分裂经验是一种先发制人的模式,可以以各种形式在其他阿拉伯国家复制。在他看来,这场动乱并非昙花一现,而是为以色列未来制定短期和长期战略奠定了先例。

作者强调,以色列政策的近期目标应该是削弱以色列东部边界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军事能力,而长期目标是通过出现以不同的宗教和种族界限定义自己的独立实体来重塑地区版图,从而确保以色列的长期战略优势。

阿克萨清真寺大火:火势已熄灭,还是已化为新的形态?

从科普特国际视角看埃及的解体

奥德·伊农认为,1978年由梅纳赫姆·贝京和安瓦尔·萨达特在美国主持下达成的《戴维营协议》并不符合以色列的长期战略利益。

他认为,依靠美国实施的和平缔造政策以及将被占领土归还给阿拉伯人的政策,阻碍了阿拉伯国家利用种族、民族和宗教仇恨来削弱周边国家。

伊农对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岛和资源丰富的苏伊士湾的想法表示不满,他认为“收复西奈半岛及其现有资源和能力是一项政治优先事项,而戴维营会议和和平协议阻碍了这一进程”。

伊农认为,埃及应该采取相反的行动,其基础是解散西奈半岛,并恢复此前以色列控制西奈半岛的现状。在此背景下,伊农表达了他希望在上埃及建立一个科普特基督教实体的愿望,作为新地缘政治架构的一部分。

伊农预测,埃及分裂成数个热点地区,将使利比亚、苏丹乃至更远地区的国家无法维持现状,或者用他的话说,“将步埃及的后尘,走向衰亡和解体”。

他补充道:“在上埃及建立一个科普特基督教国家,毗邻几个权力高度地方化、没有中央政府的弱小国家,这一愿景是历史发展的关键。和平协议只是推迟了这一愿景的实现,但从长远来看,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伊农认为贝京(右)和萨达特(左)达成的《戴维营协议》不符合以色列的长期利益(欧洲通讯社)

将黎凡特分裂为民族和宗派国家

伊农还认为,以色列的首要利益在于破坏和瓦解约旦国家。该论文认为,鼓励巴勒斯坦人从约旦河西岸迁移到约旦河东岸,是消除以色列1967年占领的领土内不断增长的巴勒斯坦人口的最合适解决方案。

奥德·伊农的思想也与黎巴嫩自1943年独立以来普遍存在的对其领土完整脆弱性的认识相呼应。这种认识后来演变成一种“阴谋论”,预言该国将沿着宗派和种族界限进行重建。

随着1975年内战爆发,这一提议的势头愈演愈烈,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一些外国计划旨在将黎巴嫩分裂成不同的实体。伊农文件加剧了这种担忧,并赋予其更广泛的区域维度。他认为,将黎巴嫩划分为五个实体是一个值得其他国家效仿的范例,尤其是叙利亚和伊拉克。

在他看来,叙利亚应该根据其民族和宗教认同,将其分裂成几个国家,就像黎巴嫩内战期间那样。这将在沿海地区建立一个阿拉维派国家,在阿勒颇建立一个逊尼派国家,并在大马士革建立一个“敌视北方邻国”的逊尼派国家。德鲁兹人将在戈兰高地、豪兰和约旦北部建立自己的国家。

至于当时的伊拉克,伊农认为它是对以色列最严重的长期威胁,这不仅是因为其地缘政治位置,更主要是因为其丰富的石油储备使其在阿拉伯世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他的分析,两伊战争(1980-1988)提供了一个可能导致伊拉克内部分裂的战略机遇。

他认为,以色列的目标应该是推动伊拉克按民族和教派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南部以巴士拉为中心的什叶派实体,巴格达及其周边地区的逊尼派实体,以及北部以摩苏尔为象征性首都的库尔德实体。

伊农将这种情况与奥斯曼帝国统治该地区数百年的行政区划遗留问题联系起来,并指出,复制这种模式将使伊拉克成为一个软弱的政治拼图,无法威胁以色列,也无法支持阿拉伯统一阵线对抗以色列。值得注意的是,他声称海湾国家可能会解体,但并未阐明解体的机制或细节。

伊农敦促伊拉克的政治领导人和思想家避免重蹈十字军占领巴勒斯坦和黎凡特海岸的覆辙,只在这些有限的地区维持人口密度,不要深入巴勒斯坦内陆,那里有山区甚至荒芜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是以色列永久生存的最安全纵深。

将耶路撒冷与周边地区分离以终止两国方案是以色列分裂政策的一部分(半岛电视台)

从杰出思想家视角解读伊农计划

以色列思想家以色列·沙哈克(Israel Shahak)将伊农的著作英译本迅速风靡一时。他将其汇编成一本名为《中东犹太复国主义计划(1982)》的小册子,并在研究和政治论坛上广为流传。

沙哈克在引言中将该计划描述为一种战略幻想,但在他看来,它反映了以阿里埃勒·沙龙和拉斐尔·埃坦为代表的当时领导人的实际方向。

他还将其与1890年至1933年间蓬勃发展的德国地缘政治趋势(后来希特勒在东欧也采用了这种趋势)以及美国的一些新保守主义思想进行了比较,他认为这些思想影响了伊农的愿景。

然而,沙哈克认为“伊农计划”是对战争的巩固、扩张和持续的准备,尤其是考虑到奥德发表的这篇演讲是用一种更接近军事语言的语言写成的。沙哈克认为,使用这种语言可以替代不再有效的口头演讲,让士兵们学习并说服他人。

沙哈克坚称以色列一直以来都是如此行事。他甚至说道:“我本人清楚地记得,(在他成为反对派之前)在1956年战争爆发前一年,有人向我和其他人解释了战争的必要性,以及在1965-1967年时机成熟时,夺取整个西巴勒斯坦(加沙、西奈和埃及)的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伊农的文章自发表以来引发了一系列的关注和回应,并持续至今。皈依伊斯兰教的法国哲学家罗杰·加劳迪(Roger Garaudy)在其批判犹太复国主义的论证中引用了伊农的文章。

加劳迪在其著作《以色列问题:政治犹太复国主义》中引用了伊农的文本,作为一项有组织的计划的证据,该计划旨在将阿拉伯人驱逐出“应许之地”,并通过瓦解周边阿拉伯国家来重塑该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奥德·伊农的计划并非仅仅是一份孤立的分析性文本。相反,其理念被采纳并发展成为一份著名的政策文件,名为《彻底决裂:保卫世界的新战略》。该文件于1996年由华盛顿高级战略与政策研究所出版。起草团队由理查德·珀尔领导,他后来成为2003年小布什政府入侵伊拉克战略背后的最杰出人物之一。

内塔尼亚胡此前在联合国发表演讲时,举起了一张他渴望改变的中东地图(路透)

内塔尼亚胡和他的部长们今天是否正在遵循伊农计划?

伊农计划与内塔尼亚胡和执政的右翼派系的政策如出一辙。内塔尼亚胡的政策远不止于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划界项目。2019年9月,在选举前,他承诺如果再次当选,将吞并约旦河谷和死海北部地区,并加速定居点扩张。

内塔尼亚胡认为,通过军事打击、情报行动或支持当地少数民族等方式直接干预黎巴嫩、叙利亚或伊朗没有任何问题。这强化了分裂主义的理念,使阿拉伯世界始终处于虚弱和分裂的状态。

内塔尼亚胡的言论及其部长们的立场与奥德·伊农的梦想和圣经预言相差无几。内塔尼亚胡最近宣称,他肩负着实现“大以色列”计划的“精神使命”。财政部长贝扎莱尔·斯莫特里奇于2023年在巴黎的讲台上举着一张地图,地图上约旦被划入以色列版图。随后,在2025年,他公开推行耶路撒冷周边的“E1”定居点项目,声称该项目“扼杀了建立巴勒斯坦国的想法”。

国家安全部长伊塔马尔·本-格维尔与内塔尼亚胡和斯莫特里奇共同呼吁鼓励加沙居民移居埃及或其他国家,并在那里重新安置。以色列已宣布采取多项军事行动,其中最近的一次是在加沙城经历自“纳克巴”以来最严重的饥荒之际威胁占领该城。最后,以色列通讯部长什洛莫·卡拉伊宣布,约旦河两岸都是“以色列土地的一部分”。

因此,以色列外交官奥德·伊农的计划似乎已在以色列国内外获得广泛共鸣,并将继续如此。该计划在当今右翼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获得了实地支持,并在执政联盟内部获得了忠实拥护者。

来源: 半岛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