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合会国家和军事联盟中个人倾向的风险
以色列对多哈的侵略旨在消灭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谈判团队,这起事件不容忽视。对于卡塔尔、海湾国家、其他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来说,这都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事件。所有人都谴责这一侵略行为,认为这是背叛,是对一个独立国家主权的公然侵犯。侵略发生在调解员的立场上,调解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需要将加沙事件各方聚集在一起,达成一个令各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结束这场造成数万人丧生、财产和重要设施遭到破坏的毁灭性战争。
2025年9月中旬,多哈阿拉伯-伊斯兰峰会举行,对这一背信弃义的侵略行为做出了迅速回应。尽管峰会未能带来切实的威慑措施,但卡塔尔国却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利益。此外,此次峰会还有助于纠正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占领国的印象:以色列是一个种族主义的定居者实体,对国际社会漠不关心,对规范国家间关系的法律和公约也漠不关心。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 list 1 of 4伊农计划与黎凡特、伊拉克和海湾地区的分裂是以色列的生存条件
- list 2 of 4意大利、西班牙派遣海军舰艇保护遭无人机袭击的加沙船队
- list 3 of 4俄乌战争:第1309天关键事件概述
- list 4 of 4美国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对决:世界将走向何方?
尽管此次峰会在决策和建议方面取得的直接成果有限,但后续进展可以被视为未来高质量行动的基石,尤其是如果这些进展能够独立于美国和西方的总体视角,服务于海湾地区的更大利益。下文我们将尝试阐述这些进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
多哈峰会前后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举动之一是9月17日,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和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在首都利雅得签署了沙特阿拉伯王国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联合战略防御协议》。联合声明指出,该协议旨在“加强防务合作,发展联合能力,包括对任何侵略行为的威慑,任何对一个国家的攻击都将被视为对两国的攻击”。
此次活动聚焦阿联酋与印度共和国联合防务合作委员会第13次例会,该会议于7月31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印度国防部部长拉杰纳特·辛格和阿联酋国防部副部长易卜拉欣·纳赛尔·阿拉维中将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了加强双边防务合作的途径,并强调了阿联酋致力于加强与印度战略伙伴关系的承诺。两国关系牢固,拥有共同利益,并签署了双边协议,旨在加强联合训练、海上安全和国防工业合作等领域的防务合作,以及两军之间的专业技术交流。
在讨论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国家与域外其他大国之间的双边军事协议的背景下,值得注意的是卡塔尔国与土耳其共和国于2017年6月7日签署的军事协议,该协议于6月9日由土耳其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批准。该协议旨在加强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并建立加强双方在军事训练、国防工业、联合军事演习和相互驻扎部队等领域合作的机制。
阿拉伯防御合作
海湾地区与域外大国建立军事联盟的举动,促使我们质疑阿拉伯海湾国家转向东方和西方签署双边防御协议,而不是建立联合阿拉伯防御体系或启动先前的协议以维护阿拉伯国家安全的原因。
部分原因在于,自七十多年前签署第一项条约以来,阿拉伯防御协议一直未能奏效,也未能应对签署该条约的阿拉伯国家所面临的挑战。这指的是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黎巴嫩和也门七个阿拉伯国家于1950年4月13日签署的《阿拉伯联盟国家间联合防御和经济合作条约》。该条约第二条明确规定:“缔约国认为,对其中一国或多国或其军队的任何武装攻击,即对其全体的攻击。因此,缔约国根据其实体合法的(单独和集体)自卫权,承诺主动协助受攻击的国家,并立即单独和集体采取一切措施,使用其掌握的一切手段,包括使用武力,击退攻击,恢复安全与和平。”
席卷阿拉伯地区的重大事件证明,《阿拉伯联合防御条约》不过是纸上谈兵。1967年6月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的侵略是第一个例子,其次是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2003年3月美国入侵伊拉克是第三个例子,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现实。在这三个例子之间,还有许多其他事件,阿拉伯国家在没有条约任何条款得到执行的情况下遭受攻击,导致条约变得毫无意义且缺乏可信度。这促使海湾国家转向其他解决方案。
在这些事件的背景下,以及伊拉克和伊朗在海湾沿岸爆发了一场持续八年的新战争的背景下,海湾防务合作体系在美国的支持下应运而生,旨在加强地区安全。1982年11月,在巴林首都麦纳麦举行的第三届海合会峰会批准了各国国防部长提出的建立一支名为“半岛盾牌部队”的联合防御部队的建议,该部队此前尚未经过实践检验。近二十年后,联合部队概念的制定于2000年12月在巴林以海合会国家联合防御协议的形式正式宣布,该协议是一项联合军事防御协议。
这支部队和该协议直到2011年3月才真正受到考验。当时,在巴林反对派组织的抗议运动中,巴林王国请求“半岛盾牌部队”保卫该国的战略设施。事实上,这次干预确实控制了巴林的内部局势,但除此之外,这支部队和《联合防御协议》都未发挥任何作用。因此,海湾国家纷纷在全球体系框架之外寻求单独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阿拉伯之春”事件以及该地区日益加剧的内外威胁之后。
双边协议的动机
寻求单独解决方案的主要动机是海合会成员国之间愿景和利益的分歧。这一动机也延伸至阿拉伯联盟的其他成员国。各国之间愿景和利益的分歧是阻碍联合行动、导致军事、经济、文化和其他协议失效的根本原因。因此,海湾和阿拉伯这两个体系依然脆弱,在大多数领域,它们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仍然有限。
两大体系成员国对其联合防御协议失去信心(即便心照不宣),是促使各国寻求外部盟友以就国防问题达成共识的第二个原因。然而,尽管这些协议和联盟能够实现双边利益,但它们对海湾和阿拉伯地区的整体安全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如果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局势再次紧张,或两国再次爆发军事对抗,与它们签署联合防御协议将使海湾盟友陷入困境。此外,签署双边协议通常意味着弱势一方容易受到强国的勒索。
每个国家通过联盟做出的战略决策都具有独特性,这些决策与海湾或阿拉伯国家的共同战略并不一致,无论是在安全、军事还是经济层面,这使得未来在实地实施任何集体协议都变得困难。
盟友与利益冲突
毫无疑问,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度、俄罗斯、美国、中国或任何其他军事大国的战略利益,可能并不总是与寻求联盟和防务协议的海湾国家的利益相兼容。这意味着防务协议并不能完全保障每个海湾国家的安全;相反,其效力仅限于特定且有限的范围内。重要的是,盟友在冲突或袭击中不会受到损害,也不会被迫根据这些协议与其他大国发生更大规模的冲突。例如,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大国仍然保留着大部分基于美国系统的武器系统,并且它们与美国的关系由来已久且牢固。因此,这些大国不太可能为了维护与海湾国家的防务协议而与美国发生冲突或冲突。与其他大国达成的其他协议也是如此。
因此,可以说,海湾国家与阿拉伯世界以外的大国签订的双边协议通常主要使这些大国在经济上受益,它们无疑优先考虑自身的战略利益以及与有影响力大国的国际关系。其次是与寻求安全、免受一切侵略的盟友的关系。这意味着海湾和阿拉伯世界必须重新审视其地区和国家安全,目标是加强联合合作,并在所有成员国一致认同的阿拉伯国家安全战略框架内统一愿景和目标,从而确定共同的敌人。此后,各方可以统一努力和计划,以遏制该敌人。各种防御性和进攻性武器系统,以及统一的训练系统和联合合作机制,也可以统一起来。
阿拉伯地区面临的威胁日益加剧,这必须成为加强阿拉伯联合安全以及摆脱东西方军事体系束缚的动力。同时,应加大投资和投入,打造多元化的军事工业,打造纯粹的阿拉伯体系,其技术、弹药和零部件不受阿拉伯体系以外的任何国家控制。与此同时,应根据明确的时间表,逐步、审慎地减少对美国、俄罗斯、中国和其他体系的依赖,最终实现该领域的自给自足。当然,这并非易事,但也并非不可能,因为生存的威胁比阿拉伯人之间继续争执更加严重、更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