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热带气旋和热带风暴?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它们?
今年迄今为止最强的台风——“桦加沙”——造成了巨大损失,它以破坏性的强风和强降雨袭击了菲律宾、中国南部、香港和台湾。专家指出,由于气候变化,热带气旋正变得更具破坏性、更难以预测且更具毁灭性。
热带气旋是一种强大的风暴系统,其特点是低气压、强风和暴雨。它们形成于温暖的海洋水域之上,特别是在热带地区。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 list 1 of 4海洋pH值已达临界点
- list 2 of 4台湾将台风“桦加沙”造成的死亡人数下调至14人;中国开始清理工作
- list 3 of 4燃烧化石燃料的排放物威胁着16亿人的健康
- list 4 of 4世界各国领导人推动气候议程,对抗特朗普的政策
一旦风速超过每小时63公里,它就被视为热带风暴。每年全球约形成80到90个热带气旋。
当风速上升到每小时118公里以上时,热带风暴就演变为飓风(Hurricane)。演变为飓风的风暴会保留其原有的名称。
热带气旋根据其形成位置而有不同的名称。在美国,通常将其称为飓风,专门指在大西洋或东北太平洋形成的气旋。在西北太平洋形成的热带气旋则被称为台风(Typhoon)。

飓风强度等级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Wind Scale)是评估飓风风险最常用的方法。该等级由美国土木工程师赫伯特·萨菲尔和气象学家罗伯特·辛普森于1971年开发,并于1973年投入使用。
该等级根据持续风速将飓风分为五类。要被归类为飓风,风暴的平均最大持续风速必须达到每小时119公里(即一级飓风)。
目前,最高级别(五级飓风)适用于风速至少达到每小时252公里的风暴。
该等级还评估了对财产、基础设施和生计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三到五级的飓风,也被称为强飓风(Major Hurricanes),由于其风力强度,预计会造成“破坏性”到“灾难性”的损失。在西北太平洋形成的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
将风暴归类为飓风所需的最低风速因地区而异。越南和日本在风速达到每小时98.2公里时就将其归类为台风。而在中国南部、香港和台湾,最低风速必须达到每小时118公里。
台风还会根据速度的增加进行分类。例如,香港将风速不超过每小时149公里的称为“台风”。超过每小时149公里的台风则被称为“强台风”(TS)。当速度达到每小时185公里或更高时,则被称为“超强台风”(SuperT)。

热带气旋是如何形成的?
要形成热带气旋,海水表面温度至少需要达到26摄氏度。这个温度提供了风暴发展所需的热量和湿度,而寒冷的水域则会削弱或驱散风暴。
当温暖的海洋水域加热其上方的空气时,空气会变暖、变湿并上升。随着这股空气的上升,它会冷却并凝结,形成云层,并在下方形成低压区。
这个低压区允许更多的空气从周围区域流入。随着系统不断发展,可能会形成雷暴。如果没有强大的风力干扰这个过程,风暴就会增强并演变为飓风或台风,具体取决于其位置。
温暖的海水、大气不稳定性和有利的风切变条件通常会助长气旋,使其变得更强。从太空俯瞰,热带气旋的特征是螺旋状云带和“风眼”,即气旋的中心。在某些情况下,风眼结构也清晰可见。
风眼是一个通常晴朗、平静的区域,气压较低,风速较弱,不超过每小时24公里,其宽度通常在32到64公里之间。热带气旋的直径通常在200到500公里之间,但有时可达1000公里。

飓风与气候变化
尽管热带气旋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近几十年来,其强度却显著增加。科学观察将这种异常趋势归因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这些趋势主要归因于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洋温度上升。
全球海洋的温度已持续一年多异常升高。2025年7月的全球海面平均温度约为20.88摄氏度,这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水平,仅比2023年7月的最高纪录低0.01摄氏度。
虽然飓风的总数不一定会增加,但形成的飓风却更具破坏性,带来更猛烈的降雨和更强的风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风暴达到大型飓风级别(三级或以上)的可能性也显著增加。
伦敦帝国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的研究员本·克拉克说:“化石燃料驱动的全球变暖预示着一个更致命的飓风新时代。”
上个月发表在“世界天气归因”网站上的一项关于飓风“盖米”(于7月袭击菲律宾、台湾和中国东部)的研究发现,这场造成100多人死亡的飓风,其强度因化石燃料引起的全球变暖而加剧。
飓风“盖米”的持续风速最高达到每小时233公里,相当于四级飓风。根据分析,由于人为的气候变化,其风速增大了约每小时14公里,即7%。
另一项分析显示,气候变化影响了2020年北大西洋飓风季节的降雨模式和强度。研究人员发现,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使每3小时的强降雨率增加了10%,每3天的累积强降雨量增加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