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chen Li
2025-09-27T10:15:33.969Z

中国官媒报道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疆会见了各族代表,呼吁“共同建设美丽新疆”
(德国之声中文网)维吾尔诗人埃尔昆(Aziz Isa Elkun)表示,他无法忍受观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周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画面。中国官方媒体的直播显示,习近平在新疆红毯上受到热烈欢迎,当地人身着维吾尔族传统服饰载歌载舞。
大约30年前,埃尔昆因遭受中国政府迫害而逃离新疆。这位现居伦敦的56岁维吾尔族诗人说道:“我不忍直视。就看了那么一两秒钟……我就停下来了。”他告诉DW,新疆的庆典与“习近平数年前对维吾尔族社区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在竟然让人为你唱歌。真是荒唐,” 埃尔昆说。
习近平呼吁“社会大局稳定”
在习近平执政下,特别是过去十年里,新疆对维吾尔族群体的大规模拘禁和严密监控不断升级。面对来自海外的批评,北京方面将新疆的打压行动冠以反恐之名。
本周,习近平在新疆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视察,他呼吁“全力维护新疆社会大局稳定”。
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还会见了各族代表,表达了希望“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美丽新疆”的愿望。同时,他也称赞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正确”且“科学有效”。

新疆文化受到伊斯兰教影响,维吾尔族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
根据中国宪法,少数民族有权在北京的指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北京为何在新疆进行严打?
1955年10月1日,中共宣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今年是70周年。
新疆原名东突厥斯坦,是讲突厥语的维吾尔族人的家园,而在北京统治下,大量来自中国的汉族人涌入新疆。中国当局仅赋予当地少数民族有限的自治权。21世纪初,新疆爆发了多起社会动荡和暴力事件。
相关图集:“美丽新疆”背后 70年的动荡与重塑
“民族区域自治”的诞生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被官方定义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实践。在当时的宣传中,这象征着新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然而,美国罗斯-豪曼理工学院(Rose-Hulm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新疆问题专家葛罗斯(Timothy Grose)教授指出,如果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官方同化政策“一定程度的连续性”。不过,这并非一个直线性的过程,它一直要面对各种变数,在随后几十年的历史中逐渐一一浮现。
改变新疆的特殊力量 :与自治区同年成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集党、政、军、企为一体的特殊组织。它以“屯垦戍边”为使命,深刻地改变了新疆的经济结构、人口分布和社会面貌。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新疆问题专家拜勒(Darren Byler) 教授指出,兵团在历史上就扮演了国家先锋的角色。它不仅在巩固控制方面发挥作用,还与刑罚系统和监狱系统密切相关,在新疆近几年的大规模拘留系统中扮演了领导角色。
信任危机的开始:19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在新疆边境地区进行政治鼓动。1962年,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超过六万名中国公民越境进入苏联,史称“伊塔事件”。这一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在新疆面临的首次严重信任危机,北京对少数民族忠诚度的疑虑也因此加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包括维吾尔文化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曾经历了大约15年到20年的文化复兴期。图为1987年一位年轻的哈萨克牧民骑着马,背着一台音响,去和朋友们聚会。
民族关系破裂的转折点:从80年代的文化复兴与骚乱并行,到90年代暴力事件频发,新疆的民族矛盾在不断累积。2009年的乌鲁木齐骚乱是冲突的顶点。然而,Darren Byler 教授指出,直到2013年和2014年,维吾尔人实施的暴力事件“才真正符合国际上对恐怖主义的界定”,特别是发生在昆明的袭击事件。这些事件被中国官方定性为类似于"中国的9·11"事件,这真正成为了构建高科技监控系统的动力。
无处不在的“天网”系统 :2014年“严打”后,新疆迅速被高科技监控网络覆盖。人脸识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被用于预测和管控社会。学者Darren Byler 教授指出:在高科技监控系统的辅助下,“非本地人、非维吾尔人、非哈萨克人可以自由旅行并感到完全安全”。而中国官方可以通过车牌识别、人脸识别和手机Wi-Fi探测器等方式,追踪居民的数据、行动和数字历史。
高墙之内的“再教育” :自2017年起,一个庞大的“再教育”拘留营系统在新疆各地出现。官方称之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旨在“去极端化”。Darren Byler 教授分析,该系统最初借助“诊断工具”,通过扫描手机等方式决定谁应该被送进拘押营。随后,该系统转变为“训练人们应该如何参与劳作”的工具,目的是培养“一个顺从的群体”。
被重塑的文化与身份 :身份的重塑是系统性的。近年来,新疆教育系统全面转向普通话教学,同时官方通过“靓丽工程”等活动引导社会审美。中国研究学者 Timothy Grose 教授认为:“这场运动的核心,是通过重塑教育、审美和语言,来切断维吾尔文化的代际传承。其最终目的是创造出一代与自身文化和历史脱节的‘新公民’。” Grose 教授强调,所有这些政策都旨在“掏空”维吾尔身份中伊斯兰教和突厥语言等“最有意义的元素”。
旅游热潮下的“新常态” :近年来,“大美新疆”成为中国国内旅游的顶流,被官方视为其治理成功的最终证明。这种旅游热潮将一种被允许、被规范,几乎普遍是歌舞的“维吾尔文化”商品化和奇观化。Timothy Grose 教授指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有几个目的”,其中之一是让游客“亲眼看到”这种文化的蓬勃发展,从而对新疆“侵犯人权的指控产生疑虑”。
“正常化”的开始?:为了配合旅游业发展,许多城市开始拆除街头部分安装在表面的监控设备。这究竟是真正“正常化”的开始,还是一种治理策略的转型?Darren Byler 教授认为,监控系统“主要是对局外人变得不那么可见了”,但如果你是维吾尔人,这些监控工具对你来说“仍然非常有效”。他补充说,“有很多监控在后台发生”,大多数人不会意识到。
曲折且充满争议的道路:从“民族自治”的承诺到“全面社会重塑工程”,新疆在70年里走过了一条曲折且充满争议的道路。今天,在旅游热的表象之下,一个高度管控的社会新形态已经成型。(资料图片显示1996年7月22日倒塌的白杨河大桥,阻断了通往乌鲁木齐的陆路交通)
你应该知道的核心事实:为理解这段复杂的历史,两位新疆问题专家强调了两个核心事实。第一,与新疆的深刻关联: Timothy Grose 教授强调,任何游客都应该承认并认识到,他们所前往旅游打卡的新疆,原本是维吾尔人和哈萨克人合法生存的家园。他们与这片土地的“深刻的联系和归属关系”是游客需要理解和重视的。
“极端主义”的泛化定义:Darren Byler 教授指出,中国警方用于界定“极端分子”的“75种极端主义行为清单”是“非常非常广泛的”。其中包含了“斋月期间的禁食、保持清真标准”等基本宗教习俗。他总结道,这说明维吾尔人被针对的原因“并非真正与政治倾向和暴力有关”,而是基于他们的“种族和宗教”身份,这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反恐计划都截然不同”。
2014年,两辆汽车在新疆省会乌鲁木齐一个繁忙的集市上引爆炸弹,冲撞人群,震惊了中国。近40名路人遇难,4名袭击者也丧生。
中国政府将事件归咎于维吾尔族极端分子,并开始加倍打击该地区的宗教和文化活动。
“它被描述为‘中国的9·11事件’。这成为了构建高科技监控系统的动力,”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的新疆问题和监控问题专家拜勒(Darren Byler)说。
“五十万维吾尔人被拘”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当局宣布逮捕了数万名“恐怖分子”,并开始建造所谓的“职业培训中心”,以“教育”少数民族。
专家拜勒告诉DW,中国当局的首要目标是“让新疆成为一个与中国其他地区完全融合的空间……一个某种程度上在商业上开放的空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补充道,“他们想把维吾尔人变成生产劳动力。”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至少有五十万维吾尔人处于被拘禁中,但由于中国官方严格的数据管控,确切数字仍然难以核实。
最近还有报道指责北京实施强迫劳动计划,将数十万维吾尔族人从拘留中心转移到纺织、制造业和农业领域务工。
旅游业掩盖无处不在的监控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庆典上,习近平敦促新疆全面落实中央指导方针,“强化文旅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
尽管国际社会持续关注新疆地区人权侵犯问题,但据官媒《中国日报》报道,新疆去年接待游客3.02亿人次,旅游收入约504亿美元。

目前,新疆正在经历旅游热潮
有分析人士表示,节日气氛掩盖了严酷的现实。
“人们看不到村庄里面发生的事情,而许多文化抹杀政策正是在那里实施的,”美国罗斯-豪曼理工学院中国研究教授葛罗斯(Timothy Grose)说。
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的学者拜勒也指出,北京方面已经降低新疆庞大监控网络对局外人的可见度。拜勒告诉DW,咄咄逼人的检查站监控有所减少,“但车牌和人脸识别系统仍在运行。而且(当局)也在追踪人们的数字行为”。“这是一个高度整合的系统。如果你住在新疆,政府几乎随时都知道你在哪里,”他补充道。
拒绝研究人员进入新疆
包括国际特赦组织在内的人权组织长期以来一直敦促国际社会和联合国加大对北京施压,要求其停止打压维吾尔人。
2022年,联合国发布报告,指责中国在新疆“严重侵犯人权”,其行为可能构成危害人类罪。
尽管如此,近年来对新疆进行实地考察变得越来越困难,外部人士只能通过管理严格的旅行团才能进入该地区。
“学者们的访问几乎被切断了,”中国问题教授葛罗斯说。“许多旅行团和游客缺乏语言、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无法与之前的情况进行有意义的比较。”
维吾尔人在海外发声
尽管如此,葛罗斯仍然充满希望,他指出,海外有“非常活跃的维吾尔族侨民”正在保护维吾尔文化。
“他们积极主动地建立文化中心,出版书籍,教授儿童语言,并保留其身份认同中的宗教元素,” 葛罗斯表示。
维吾尔族诗人埃尔昆就是其中之一,他现在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研究员。他发表了关于其故土的诗歌。尽管中国警方不断骚扰他在新疆的母亲,他仍然坚持发声。
他说:“我充满希望。正如我之前所说,我坚信正义终将得到伸张。”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